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构建创造性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

构建创造性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

时间:2019-07-15 18:33:11

相关推荐

构建创造性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造力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全面铺开。创造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而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又依靠创造型人才。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就是因素之一,可以说学校是创造者的培养基。因此,若想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型人才供给给国家,就要改善我国传统教育体制,构建创造性教育。本文首先强调了创造性教育体制已引起各国的重视,然后,以对室友及本人关于“我国创造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中所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的弊端,并根据培养创造型人才所需要的条件,提出了我国在构建创造性教育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传统教育;创造性教育;创造型人才

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造力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全面铺开。创造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而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又依靠创造型人才。

一. 世界对创造性教育的关注

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中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力开发的竞争。这就取决于教育,取决于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具备怎样素质的人才。于是,各国将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点放在了教育,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创造性教育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适应信息革命的需要,伴随创造力的产生,首先在美国兴起,后迅速传播到日本、德国、前苏联和其他几十个国家。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已经把开发创造力列为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1977年瑞士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查尔斯·赫博尔博士为第三十五届国际教育会议写出的总报告中,除富有远见的提出国际教育的终身化、民主化、农村化的趋势外,也提出了教育革新和教育创新目标问题。他提出:“需要的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个人热情,必须善于引导受教育者将其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必须学会工作、研究、发明创造,而不再是熟记一些理论和事实。”①

由此可以看出全世界已把培养创造型人才视为未来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更适合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的创造性教育。

我国的“四化”建设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实质是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造就具有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人;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造就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及把发展生产力视为己任的创造者。这些都需要学校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因此,我国也应该重视创造性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去除传统教育中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不适应“四化”建设创造活动的那些陈旧的环节,并在继承其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构建创造性教育。

二. 传统教育及其弊端

拿一张白纸,在上面用钢笔点一个黑点。你问成年人,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给出一致的答案“那就是一个黑点”;你去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你会得到丰富多彩、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答案“那是一块焦了的馅饼”“那是熊猫的尾巴”“那是一只小蚂蚁”……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极具创造力的创造主体。我们总是会用好奇的眼光审视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我们总是在问“为什么”,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小手去创造一些东西,我们也总是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一些事物……儿童时的好奇心如果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就会自然的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传统教育却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抑制了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传统教育强调学习过去,传授关于过去时代的知识,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等得到熏陶和提高,从而使他们能作为认知者清醒的立足于所处的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②传统教育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的要求和培养是读、抄、背、记、默、模仿,人们在年轻时天然的创造力随着知识的加深,逐渐被教育成必须遵守种种条条框框去思维与行动。结果思维变窄了,得到“那就是一个黑点”这种极其标准的答案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的父母经常说,我小时候是一个很爱动的小孩,会天天到外面去探险;喜欢问“为什么”,总是缠着妈妈问“天为什么是蓝的”“为什么妈妈这么大而我这么小”“为什么妈妈会爱我” ……;是一个喜欢动手的小孩,我经常会偷偷把妈妈的衣服剪坏,然后拿这些布去给娃娃做衣服,而且是我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妈妈现在还给我保留着,现在看看,我都很佩服小时的我,那些衣服很漂亮,针线活也不错。可是现在我爸总是说我变傻了,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每次听到这些,我总是觉得很委屈,“这些能怪我吗?”我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求我这样做。从入学开始,就被老师教导说“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教育要求学生安分守己,不给学生任何发现和发明的机会,当学生表现出了创造萌芽之后,也当做不祥之物进行限制。传统的教师大多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消除学生的自发和独创行为,以便培养他们循规蹈矩的有定向的进取行为和思维习惯,使无规则的儿童思维变得有规则,将游戏的见异思迁的态度变成有目标、有恒心的劳动态度,是成为符合常规运行规则的人。在传统教育的规则下,我也只能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每天不断做题,反复记忆,只为考试的时候能得一个高分。试问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我怎么不会从一个问号变成句号呢?不只是我这样,通过对室友的调查,她们均表示自己接受的教育也是这样。虽然我只调查了8个人,但是我认为被调查者具有代表性,因为她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四川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山西省、陕西省,安徽省,有农村地区,也有城市地区。在问及“你认为学校的教育对你创造力的影响”时,五人回到答是“抑制”,两人回答是“没有影响”,一人回答“促进”,62﹒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教育体制抑制了个体创造力。

根据对室友进行“我国创造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中所得到的数据,并依据相关文献资料,现总结出我国传统教育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的弊端:

1. 在教育目的方面,只注重应试型、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 在教育内容方面,忽视了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技能的培训。

3. 在知识结构方面,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了知识的综合性。

4. 在能力培养方面,较少注意能力教育,有时提到的能力,也只局限于培养记忆能力、推理能力等逻辑思维能力,忽视了创造能力的培养。

5. 在师生关系方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化,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主动性的发挥。

6. 在教学方法方面,过分偏重机械性练习和记忆,方法死板、僵化,忽视了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7. 在教材使用方面,过分强调了教材的全国统一性和稳定性,忽视了教材的特色。

8.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忽视了走出课堂的观察课、实验课、实习课、社会调查课和其他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教学形式。

9. 在评价标准方面,过分强调智力考试分数作用,忽视了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技能在评价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三。 我国创造性教育现状

虽然传统教育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存在很多弊端,但是,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关注创造性教育,改善传统教育的弊端。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之上,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关注,我国教育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善。通过调查,我认为现在的教育在创造性教育程度上有所增加,并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更加被关注。

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在小学阶段教师讲课方式为教师主导型;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只以学习成绩为准;教师管理班级的方式为家长制,而且并没有开展有关培养创造方面的活动、课程等。到了高中阶段,教师讲课方式仍为教师主导型,但其中增加了师生讨论的环节;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单纯的只以学习成绩为准而是加入了综合能力的评价;教师管理班级的方式除了家长制外还渗透着民主制,允许学生自己管理班级,另外,实验课的次数增多,开设了劳动技能课,开展了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也组织过社会实践活动,但是,被调查者在有关活动开展频次的回答中均选择“偶尔开展”。本次调查仅以黑龙江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阶段的创造性教育现状,我认为大学阶段更加关注创造性教育,表现为:第一,学校出现了各种学生社团,每名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社团,进行能力锻炼、进行课堂外学习,被调查8人中7人参加了社团,均表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得到了锻炼,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第二,学校实行了自由选课制度,使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不再局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并开设了有关创造方面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有关创造性的教育。被调查者均选修了外专业的课程,并均表示通过外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原有思维模式有所改变,吸收了其他专业的思维方式。另外,其中5人选过有关创造方面的课程,表示通过学习,了解到了创造力的重要性,创造力的培养方法,有利于自己创造力的开发。第三,学校设立了学生课题立项活动。被调查者中3人曾经或正在申请课题,我本人也在大一时与同学合作申请了创院的课题立项并已完成,现在又组织同学申请了团委的课题立项并已批准。我认为学校的课题立项活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学生申请的课题都是自己好奇的领域,这样既保留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锐的、细致的观察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刨根问底、大胆设想的品质,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四,学校为学生提够了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与学术性的期刊网。被调查者中有4人会经常去图书馆读书或借书,4人表示会偶尔去;在问及上期刊网的情况时,均表示会经常使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进行感兴趣方面的自主学习,从而可以使学生勇于探索。第五,大学课堂上的氛围更加自由,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与教师讨论,这培养创造主体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

通过调查可知,大学的教育环境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环境相比,更为自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这只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中添加了一些创造性教育成分,仍然不能满足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仍需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创造性教育。

四。 创造性教育及构建创造性教育的若干意见

(一) 什么是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教育是把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全过程的产物。③创造性教育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全面开发,着重于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的培养。④创造性教育认为我们每一个能从事正常学习的学生都是聪明的。其目的是要有意识的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创造的资源,显现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运用创造者的技法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思维活动能超出现有知识圈的范围,具有独创力,促使其从事发明创造。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从“知识传授型”发展为“思维激励型”,其根本途径是依靠教育的科学性。⑤

(二) 构建创造性教育的若干意见

创造性教育要有创造性的学校管理,创造性的领导,创造型的教师去培养创造型的学生。⑥因此应从创造性的环境、创造性的师资、创造教育的实施体制入手,进行改革。

1. 创造性环境

作为创造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一定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主体,因此只有为其提供创造性环境才能使其创造力继续发展下去。其中,创造性教育环境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基。创造性教育环境应包括:

(1)通畅的信息环境

优良的信息环境包括现代化的图书情报资料系统和实验设备系统,它是从是创造者能及时、便利的探索、查阅,获取最新、最丰富的资料信息;包括合理、流畅的信息共享,它是创造者获得最高层次的信息刺激;包括即时、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纵横交织的网络联接。

这就要求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加强学校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同时,培养创造型人才既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企业的发展,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所以应号召社会上的企业、团体和个人进行教育投资。就像日本企业投资教育,要求学校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我国也有企业或个人投资教育,建希望小学,但其目的只是让孩子有学可上,而不关心学校是否进行创造性教育。因此,我国企业或个人除投资建校外还要投资建图书馆,建学校网络,培养创造型师资。

(2)民主的人际环境

营造一个允许民主讨论、自由探索、自由辩论、自由批评和反批评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这对激励人们的创造性至关重要。有一次听黄万盛教授的讲座,他介绍哈佛大学天天为学生提供至少一场的讲座,在讲座中允许同学随意提问,而回答问题并不是主讲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位听众的责任,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场讲座最后变成了一场辩论会。我认为我国大学中有讲座,但讲座次数较少,讲座形式过于死板,只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提问,而回答人只是主讲老师。这些并不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加到讨论中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化境。

(3)竞争的制度环境

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没有竞争就不会不断的创造。公平是竞争的原则,创造者在同一起跑线上,为突破自己的界阀而努力,才能时时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我认为,我国不缺少竞争,而是缺少公平,因此要加强公平方面的改革。

2. 创造性师资

教师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教师把学生领进创造之门,学生才能科学的去创造。在传统教育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导我认为这并没有错,错在人们理解错误。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育可以保留以教师为主导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创造性的品德,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鉴别创造型的学生

日本创造心理学家思田彰描述了高智能型的学生和高创造型学生的心理特征。高智能型的学生有很好的记忆力,勤奋学习,能听取老师的意见,师生关系协调,遵守纪律,能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高创造型学生喜欢去探索自己所追求的未知的知识,对感兴趣的事物自始至终愿意花时间去探究、思考,不为老师的意见所左右,对教师的言行产生求异反应,不完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分辨出高智能型的学生和高创造型学生,并清楚的认识到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相关,并不是成正比,智商超过一定水平,创造力并不会提高,即高智商者并不一定有高创造力。⑦然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与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价标准。

(2)开拓学生的思路

人们在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想使想的或做的符合现在的一切,往往会受到各种旧思想的约束。因此,教师应把学生从习惯性的思考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奥斯本认为,发明创造首先需要鼓励人们自由想象,无限制的自由联想,会触发人们的思维灵感。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个假设“假如我们明天就要去月球生活,我们应该发明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摆脱原有事物的束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思考方法,展开想象力去创造,久而久之就可以开拓受教育者的思路。

(3)培养学生战胜心理障碍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做一点事,就需要勇气去创造。但创造意味着冒风险,要为结果承担责任和义务。现在出现了好多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好,就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轻生自杀。这些都是不良心理障碍的表现,都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制度应提供承担风险的训练,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正视自己的弱点,正视自己的失败。因为自信心是对创造性、对冒险的勇气和意志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有创造性的人应不害怕失败,并能从失败中学习。

3. 创造教育实施体制

创造教育是系统工程,它包括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目标的转化、教育观念的变迁、各个学科的渗透、课外活动的开展、创造型师资的培养等。实施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创造教育得以发展并坚持下去的保证。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考试体制只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察,而没有考察其他方面的能力,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另外学校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次数不够,应定期开展。例如,像日本一样建立“星期日发明学校”,每月一个星期的下午上课,讲师由研究创造发明的专家担任,邀请专利局的审查官等著名人士指导,主要讲授发明方法和专利申请的知识。

我们面对的不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春耕秋收,也不是工业社会的机械重复,而是后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未来已不是未来人来创造,而是由现代人创造未来。在创造未来的过程中,能否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创造性教育,为我国培养创造型人才,使我国在创造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一个有力地位置。

注释:①[瑞士] 查尔斯·赫博尔著:《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第28页

②伊红等著:《创造环境的自我完善》第39页,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6

③甘自恒编著:《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社会学》第394页,

科学出版社,

④俞学明等著:《创造教育》第3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⑤伊红等著:《创造环境的自我完善》第40页,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6

⑥伊红等著:《创造环境的自我完善》第42页,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6

⑦甘自恒编著:《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社会学》第395页,

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创造教育》 俞学明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2.《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社会学》 甘自恒编著, 科学出版社,

3.《创造环境的自我完善》 伊红等著,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6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