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投注满腔热情的爱情 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回应: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投注满腔热情的爱情 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回应: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时间:2023-09-17 21:31:54

相关推荐

投注满腔热情的爱情 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回应: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有的爱情如飞蛾扑火,轰轰烈烈的投入之后,发现感动的只有自己。

——佚名

在此次心理援助活动中,有同学坦言他总是过度担心女方的生活,想要将女生的生活照顾周到,并经常表达爱意,但女方独立自主又善解人意,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关心,想要更多的自我空间,这使男方感觉自己是不被需要的,从而对自己产生怀疑。

其实,爱情之中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对方的行为会让我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跨过最初甜蜜期的双方,很容易出现幻灭,矛盾和冲突也随之而来。上述案例中男方在感情中投入过多,想要通过对方的肯定来获得内心的安适坦然,沉溺于人际关系中,可谓“粘人”。而女方拒绝与他人相互依赖,认为自己能自力更生,通过避免与他人产生联系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俗称“高冷”。其实从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来看,以上两类型分别是痴迷性和疏离型。

依恋最早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1969)提出,他在洛伦兹(Konrad Lorenz)的研究(婴儿对母亲的印刻理论)和哈洛(Harry Harlow)恒河猴实验的基础上,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

艾斯沃斯等人(Mary Ainsworth & Witting,1969)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安排母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让婴儿分别经历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等情境。观察婴儿与母亲分离和相聚,以及对陌生人的表现。将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

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1991年,Barthofomew & Horowitz通过实验将依恋类型成人依恋类型分成四种: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Secure)是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联系,以爱情关系中的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标志。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友好、善良和可爱的人,也认为别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他们易与其他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一般来说,她们既不会过于担心被抛弃,也不怕别人在感情上与自己过于亲近。

痴迷型依恋

痴迷型依恋(Preoccupied)是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这种类型的人是以依赖他人的赞赏来获得内心的坦然,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和没有价值的,但又希望自己可以得到他人的接受,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否可靠和可行充满猜疑。

恐惧型依恋

恐惧型依恋(Fearful)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一旦建立亲密关系,又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而整天提心吊胆。有时想到与伴侣亲密相处时会感到恐惧。

疏离型依恋

疏离型依恋(Dismissing)对个人的看法是相对积极的(自己是有价值的),但又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这种类型的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关心他人是否喜欢自己。同时也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报答。

Brennan,Clark,&Shaver(1998)用维度法将依恋类型进行概括,分为回避亲密和焦虑两个维度。回避亲密体现在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焦虑体现在是否会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具体如下图:

依恋类型的形成,决定了人际交往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安全型的依恋类型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依恋类型为安全性型的双方亲密关系比较牢固。但实际生活中疏离型和痴迷型的依恋类型往往会相互吸引,由于双方行为模式的不同产生矛盾,从而对亲密关系造成威胁。此时可以双方的宽容、体谅与爱,双方是可以在这段关系中得到治愈,痴迷型的一方获得了安全感,疏离型的一方获得了尊重和理解,双方都转换为安全型依恋,收获一份可以撒糖的爱情。

痴迷型一方可采取的改善措施:

1. 关注自我:接纳谅解自我,关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培养兴趣爱好。

2. 享受独处:将外在的安全环境和值得信任的关系内化为自己的安全感,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3. 学会用正念调控情绪: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感觉上,不对事物多加评判。

4. 反思:思考我的焦虑对亲密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何与疏离型的相处:

1. 尊重对方需要空间的愿望。

2. 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

3. 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事实+感受+需求(比如我已经两个星期没有见到你了-事实,我感到有些失落-感受,你能来看看我吗?-需求)

4. 适当地表达亲近的需要,但不是强求对方满足。

5. 提高心智化(mentalization,指理解心理状态相关行为的心理活动):将心比心,关注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对误解的理解,从外部看自己,从内部看他人,提供心理状态或者心理学上的培养。

跟我来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往外夸一大步。

——哈特

END

指导老师:霍嘉梅

文章来源:霍嘉梅

编辑:黄佳慧

初审:李方舟

终审:牛杨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