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科普时间:忘了他忘了你忘了我自己

科普时间:忘了他忘了你忘了我自己

时间:2019-01-16 01:00:18

相关推荐

科普时间:忘了他忘了你忘了我自己

这一篇“科普时间”想和读者们聊一聊“健忘”。导致“忘性大”的种种情况或者疾病,大家应该十分熟悉,但是一旦说起“健忘”本身的历史,估计就很少有人了解了吧?我们今天说起“健忘”,实际上到底是在说什么?是痴呆、是智力低下、还是装疯卖傻?恐怕真要尝试回答一下“忘记”到底是什么,会构成不小的挑战吧?

中文“健忘”是一个偏正短语,意思是容易忘记。其中“忘”才是核心字。“忘”,从“亡”走“心”,其隐藏的含义自然是“从心中消失”,所以《说文解字》说“忘”是“不识”,很符合“忘”这个字的结构呈现给我们的意思(1)。

这种对字的解读逻辑和西方社会对英语单词Amnesia(健忘)的如出一辙。

Amnesia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缀“a-”,这是一个否定意义的前缀,表示“不、没有”,第二部分才是作为主体的本体“mnesia”,其意思源自希望,即“记忆”,这样这个Amnesia就是“没有记忆”,视为“健忘”(2)。

不管东方和西方,从词源的角度来看,真实殊途同归,都表明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忘性”这个问题,并专门造出了一个字来对应它,要知道,不是所有名词都有这样的地位。

就像英文单词Amnesia所揭示的,对应于“忘性”的其实是“记忆”,人们对记忆的认知要于忘性,直到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才开始尝试定义记忆,认为所谓的记忆本质是“人脑对信息实施编码、存储和调用的一套过程”(3),负责这一过程的实体器官是大脑,正确的说应该是大脑中的边缘系统(4)。

对于所谓的“忘性”,看来是几乎没有办法去正面定义它的,所以不妨借助对“记忆”的定义进行逆向工程来确定它的可能指向,可以说,人脑一旦缺失对信息编码、存储和调用的能力,即会表现出“忘性”。那么任何对大脑,特别是大脑边缘系统造成损伤的情况,都可能造成一个人“健忘”。

恐怕最常见的就是脑震荡了。

脑震荡听上去是一个挺吓人的术语,但实际上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脑损伤(5),主要表现为短暂的脑功能异常,其中记忆的损伤尤其明显,且这种损伤十分有特点,乃至于几乎成了鉴别脑震荡和其他更严重损伤的金标准——那就是所谓的近事遗忘现象。就像这个现象的字面含义一样,脑震荡导致的失忆的形式是对刚刚发生的(一般6-8小时内)事情(所谓近事)失去“记忆”(6),如果一个脑袋受伤后醒来的人面对家属/亲人发出了“你是谁”之类的疑问,那显然不太可能是脑震荡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近事遗忘?这是个好问题,其实只要认识到记忆不只是结果而是一套过程的话,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了。对大脑而言,在获取信息之后,它会对其进行加工,加工行为落实到具体对象,那就是脑内的神经细胞。有研究表明,脑震荡可以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7),据信原因可能和脑血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8),好比断电(血流)可导致电脑记录在RAM中的信息丢失一样。

这种近事遗忘现象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波斯名医穆罕默德·伊本·扎科里亚·拉齐(AbūBakr Muhammad ibn Zakariya Al-Razi,)所观察到,迄今为止最早的脑震荡记录就是这么善于观察的医生所记录的。拉齐认为,这种特定的“健忘”现象只和脑震荡(一般认为,是他定义了脑震荡【Concussion】)有关,可以借之与其他脑损伤进行鉴别(9)。

近事遗忘术语逆行性遗忘的一种,它可能是脑损伤累及信息处理细胞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脑损伤足够严重,脱离了脑震荡的界限,又会产生何种情况呢?那就可能对远期记忆造成破坏,比如上文提到的案例,病人醒后不在认识亲人了。往往这种损伤可能会牵涉到更为深部的脑组织,比如海马回,这部分从功能层面上来说正是负责存储远期记忆的(10)。

除了逆行性遗忘,当然还有顺行性遗忘,与前者相反,这种才是真正的“健忘”,而非“忘性大”,因为其本质是很难形成新的记忆,但是对于过去(发生脑损伤前)发生的事情却能够调用出来。逻辑推导一下就会明白,这种失忆现象的核心在于负责处理信息的神经细胞本身出现功能异常(而非外因使它们出现异常,比如上文说到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因此中风、恶性营养不良和长期酗酒之类的损伤神经细胞本身的疾病更容易出现顺行性遗忘(11)。

专病先不论,有意思的是酗酒导致的记忆力损伤。估计酗酒的历史和人类造酒的历史一样长,问题在于,现代工业体系下,酒的烈性(含酒精度)已经相当厉害了,酒精本身虽然可以被人所代谢,但是过量的酒精摄入(酗酒)则会让人不堪重负。相比其他有害物质,分子量较小的酒精可以轻易穿过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细胞膜的稳定性(12),这正是酒精可导致一系列精神/神经障碍的根本原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5%的酗酒者会在一生中遭受相应症状,其中记忆力损害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13)。

在临床实践中,顺行性遗忘的数量其实要远远少于逆行性遗忘,原因也许是人类大脑本身对神经细胞存在严密的保护机制,除非人为主动干预,比如施行切除手术,或者神经病变,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否则并不容易出现神经细胞损伤性的顺行性遗忘;而另一方面,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周环境变化极大,脑神经自然死亡且新生不足更容易导致不可避免的退行性改变,自然会出现更多的逆行性遗忘。这里的典型是血管性痴呆。

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是血管性痴呆?两者表现似乎完全一致,都有记忆丧失和精神问题,如何鉴别诊断?你们以为医学是那么容易的么?研判病情的背后,则是对理论机制充分透彻地解读。现在请你们用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来观察这两种疾病吧!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本身的病变,其特点是认知异常并发记忆力建构失败(14),在诊断这种疾病的时候,有一整台完整的方法,其中必有的一项就是医生报数字,然后让疑似患者重复,真正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很难重复,因为他们丧失的是建构记忆的能力。这个情况放在血管性痴呆上,就很不同了(15),疑似患者们可以重复数字记忆游戏,但是他们对发病前的记忆却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会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大,首先是近事遗忘,随后是更远的记忆消失……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最后结局似乎是一样的:难得糊涂到六亲不认再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机制绝不相同,早期的细微差别,全在医生的经验…

事实上,即便是疾病和逆行性遗忘的关系,也并非只是指向血管性痴呆那样专一,或者说,逆行性遗忘本身也有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法国人李波特(Théodule-Armand Ribot)提出的,医学上称之为李波特法则(16)。李波特经过临床实践发现,逆行性遗忘呈现出一定的时间相关性,具体来说,就是一个病人必然先出现近事遗忘,然后是个体记忆的丧失,最后才是智力记忆的丧失——所谓智力记忆,就是对一般知识的掌握,例如骑自行车这一技能,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智力记忆的行为能力。

李波特的这一基于观察的法则至今还被专业人士认为是一条相当准确的规则,事实上正是这样一条规则,引导了后续大量案例研究的开展,它们直接开拓了人们对记忆的研究方向,诸如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机制探索,甚至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知道最近才有所揭示。后面的故事更是精彩,当然那也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了。

参考文献

1. 《说文解字》第十卷心部,汉,许慎

2.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Online)

3.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tkinson & Shiffrin – 1968)

4. 《生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5. Ropper AH, Gorson KC. ClinicalPractice: Concussion. NEJM. 356 (2): 166–72.

6. Shaw NA. The Neurophysiology ofConcussion".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67 (4): 281–344.

7. Iverson GL.Outcome from Mild TraumaticBrain Injury.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18 (3): 301–17.

8. Cantu RC. PosttraumaticRetrograde and Anterograde Amnesia: Pathophysiology and Implications in Gradingand Safe Return to Play".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36 (3):244–8.

9. McCrory PR, Berkovic SF. Concussion:The History of Clin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Concepts and Misconceptions". Neurology. 57 (12):2283–89.

10.Retrograde Amnesia - Memory Disorders - The Human Memory

11. Erdogan, Serap. AnterogradeAmnesia. Current Approaches in Psychiatry. 2 (2): 174–189.

12. Oscar-Berman M, Marinkovic K. Alcoholismand the Brain: an Overview". Alcohol Res Health. 27 (2):125–33.

13. Wetterling T, Junghanns K. Psychopathologyof Alcoholics During Withdrawal and Early Abstinence". Eur Psychiatry. 15 (8):483–8.

14. Burns A, Iliffe S. Alzheimer"s Disease. TheBMJ. 338: b158.

15. Karantzoulis, S, Galvin, JE. DistinguishingAlzheimer"s Disease from Other Major Forms of Dementia". Expert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 11 (11): 1579–1591.

16. Ribot, T. Diseases of Memory: An essay i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London: D. Appleton and company.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