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土得掉渣是乡音

土得掉渣是乡音

时间:2024-05-08 17:32:44

相关推荐

土得掉渣是乡音

有个闯荡社会的年轻人,衣锦还乡。第二天一大早,去拜见他爷爷,老人家喜咪咪地捋着胡子说:大孙子呀,一路受累了,多晚儿(南阳方言:啥时间)回来哩?

年轻人用普通话答:昨天晚上……

老人家一听,勃然大怒,抄起旱烟袋锅子就敲年轻人的头:小兔崽子!我问你啥时候回来的,你说“坐铁碗上”,你咋不坐着锅回来哩?

吃罢早饭,年轻人和老爹一起去地里干活,见到路边粪堆上长一颗荞麦,紫梗绿叶,白花盛开,他忘了爷爷敲他一烟袋锅子的教训,又撇着普通话问老爹:这紫梗绿叶开白花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他老爹说:不是玩意儿,是蒜!

年轻人一脸惊讶:明明是荞麦,怎么是蒜?

他爹说:你知道是啥,还装洋相。我说是你装蒜!你才出去混了几天,就像钻进了羊群里,说洋话,撇洋腔,就差没有屙羊屎蛋子。

这当然是笑话。

笔者离开家乡几十年,一直记住这个段子。无论何时回家乡省亲,说话从不敢带丁点儿外乡口音,就怕人家取笑俺“撇洋腔”。

一次回家乡,我跟乡亲们聊天。大伯说,邻村谁谁谁家的娃考上了大学,回到村里就撇洋腔,生怕人不知道他喝过墨水,烧包死了。我懂大伯的意思,直到现在,我只要一踏上南阳盆地边缘,就开始说家乡土话。村里好多人都说,这娃离家几十年,口音一点儿没变。

家乡土话虽然土得掉渣,但是乡音,怎么可以变?工作时用工作语言,回家乡同乡亲们交流必须入乡随俗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名诗《回乡偶书》,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在外闯荡一生却乡音依旧的游子形象。

国学大师章太炎,浙江余杭人,离家多年却满口乡音,说话很多人听不懂,需要有人翻译。他演讲时,往往要有五六个弟子作陪,有写板书的,倒茶水的,找资料的,大弟子刘半农便担任翻译,其情景甚为壮观有趣。他的开场白很狂:“听我上课是你等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不过,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一是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资格狂,二是其外号就叫“章疯子”,本色使然。你静静地看着他的面容,听着他缓缓的乡音,你就会有一种亲切而澄明的感觉。

乡音很亲切,也很顽固。因为那是童子功,是语言的基本底色,所以,许多人不管离家多少年,多久不曾听到乡音,无须复习却不会忘记。乡音的力量很强大,好像是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个人不论走多远,见老乡时必须用乡音,回家乡一定要用乡音,而且还要地道有味,否则就会被乡亲们看不起,说你撇洋腔、装蒜,甭管你在外边混得如何人模狗样。

乡音如胎记,语气语调音色甚至语速节奏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乡音是身世的一种标识,极难矫正和伪装。

乡音也是地域文化、乡土文化、草根文化和民间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共同语言”,乡音应该是最大的共同语言,乡音是最好的沟通媒介,老乡的标识,无论两人之间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只要持一种乡音,就容易得到认同。每每听到乡音,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模糊的面孔:白皙的,黢黑的;丑陋的,美丽的;苍老的,稚嫩的;善良的,丑恶的......让你一下子就回到了故乡,回到那一方水土所养育着的那一方人的怀抱中,享受着,感动着。

谁不说自己家乡好,故乡是游子心中最美的梦,乡音,对一个远在天涯的游子就是天籁之音,乡音或美或俗,或粗或雅,都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语言。聆听乡音,仿佛听见故乡田野上清风拂过,布谷在天空中引吭长鸣!

我是南阳人,我熟悉的乡音是南阳方言。这南阳方言,是漂浮在悠悠白河里、回荡在伏牛山上的天籁之音,它在南阳盆地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随着走南闯北的南阳人远播海内外,在南阳作家群的笔端而发扬光大。

南阳的乡音,早已渗透到了我的骨子里,血脉中,执拗地在我的记忆中盘踞着,无论我怎样改变,她都不曾离开。

在外漂泊这几十年,我终于明白,乡音是真正的母语。因为母亲用它来为我们唱摇篮曲、教我们牙牙学语,我在乡音中启蒙,伴着乡音长大。

没有乡音就没有乡愁呀。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音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更是一种精神情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