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学习黄自元临《九成宫醴泉铭》 启示良多

学习黄自元临《九成宫醴泉铭》 启示良多

时间:2021-04-16 07:45:38

相关推荐

学习黄自元临《九成宫醴泉铭》 启示良多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楷书的典范之作,历代临习取法者极多,但化出来的人极少。柳公权学欧化出,可谓是集欧颜而成。有的学欧字则未必直接从楷书方面体现出来,比如米芾和郑孝胥,主要体现在行书方面。清代黄自元一生将欧书奉为圭臬。巧合的是,两人是湖南同乡。黄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九成宫醴泉铭》临本,书于光绪壬午(1882年)秋,时年46岁,但最终却被人斥为"馆阁体"。得失之间,各有见解。

黄自元

黄自元出身名门望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苦读经史子集之余,倾心书法。清同治帝生母病逝,经人推荐,奉诏进宫书写《神道碑》,跪地悬腕,做到字迹工整停匀、秀雅美观,深得天子赏识,赐以"字圣"称号,故"书名满天下,妇孺皆得知",以至于效仿者不计其数,渐成社会通用规范,尤其是成为书生考取功名时必须的书写标准。

皇帝以九五之尊推举,自是常人难及。然而对比来看,因为李世民的推崇,王羲之登上了"书圣"宝座。时过境迁,则需因时而论。晚清的"馆阁体"和"八股文"自此登峰造极,最终物极必反。有鉴于此,书家的明智之举是把握时代潮流,因时而化,但黄自元并未察觉,其楷书更多是实用。用笔讲究笔笔中锋,清晰均匀,工整美观,但缺少变化,结字上中宫紧缩,不偏不倚,不免失之刻板,虽然总体上来说,端庄秀蕴、雅俗共赏,艺术性却已大打折扣。

首先要承认,黄自元功力过人,基础扎实,然鲜见个人性情,以至于千字一面。原因有二:一是失去了古,二是失去了趣。欧阳询的楷书用笔和气息与很多唐楷明显不同,笔画瘦硬,结体险峻,钩画短、宽、锐,这些特征都是六朝和隋碑遗意,内含隶书韵味,高古浑穆,临摹起来难度很大。后世习欧体者,若无隶意,必定失去高古厚重之感,笔画尖薄生硬,笔法单调,变得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欧阳询楷书虽归为唐楷,实际上他进入唐朝时已是暮年。真正意义上的唐楷是从褚遂良开始的。

其次是实用价值的评价。黄一生致力于实用推广,42岁时出版《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类似的还有明代李淳的八十四法,表面上看起来脱胎于欧阳询,实际上已经具体化、琐碎化,将书法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味分割成具体的条块,可能对有些入门者有点帮助,更多则是削足适履。黄之楷书刻板正源于此。

欧阳询所言"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留有想象的空间。到了《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处处是"实",毫无想象和发挥的余地。黄字有法度不假,但"学书贵在法,而其妙在人",前半句和后半句不能割开,个人书法中能见意趣非常重要。有法而无趣,就是呆法、死法,有意有法,方为活法、妙法。

当然,黄自元作为学欧的代表性书家,得失成败,对于后世不乏一定的启示:

首先是取法乎上的问题。

有的书家觉得要走捷径,先易后难,先学黄再学欧,实际上大错特错。黄自元和欧阳询是两回事。黄一生学欧体,已是习气缠身,不如直接取法欧体。

其次是李邕曾说过"学我者死,似我者俗"。

黄取法欧体,不越雷池,难免俗气。历代书家中,常因膜拜而毕生只取一家者,除了黄自元外,如吴踞之于米芾,黄葆钺之于伊秉绶,华世奎之于颜真卿。因功力和才情等各种原因,往往难以相颉颃。华世奎和黄相似,虽功力过人,然亦步亦趋,遂成馆阁之弊。同样是学颜,谭延闿昆仲要高明许多,平生规模颜鲁公,又从钱沣和翁同龢二人处加以借鉴,有了取舍,可见个人性情。李邕八字箴言后可以续上一句"化我者生"——转益多师,先专后博,囊括万象,化裁一家。

再次是不要把欧体定位成"入门"范本。

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不独欧,颜、柳、赵等很多时候被视为初学范本,有时确实可以说是,如周星莲云:"字有九宫,分行布白是也。右军《黄庭经》《乐毅论》,欧阳率更《醴泉铭》《千字文》,皆九宫之最准者。"以大师的代表作作为范本,路子正、起点高。但也可以说不是,因为是大师的经典之作,取法经典,是向经典看齐。有的人写了一辈子颜、柳,也可能未入门。从规矩入手不假,但规矩中也有千变万化。说到底,只不过这些碑帖众所周知,更为熟悉罢了。作为经典,少年可学,晚年也可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差别在于,不同人生阶段对经典有不同的理解而已,对于经典而言,正是经历这样一个漫长过程淬炼出来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