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父母越催 孩子越慢!对付孩子磨蹭 聪明家长都这样做··

父母越催 孩子越慢!对付孩子磨蹭 聪明家长都这样做··

时间:2019-04-20 15:47:52

相关推荐

父母越催 孩子越慢!对付孩子磨蹭 聪明家长都这样做··

小时候,你被妈妈催过么?

昨天一位朋友发过来一首《妈妈之歌》,歌词是这样的:

起床起床快起来!

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

快起来!然后记得叠被子!

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

太形象了,瞬间让我回忆起小时候被妈妈催的场景,和朋友聊起,每个人都说自己被催过。

催孩子似乎是每个妈妈的必备技能,催吃饭催洗手催出门,孩子每做一件事,都伴随着家长的催促。

前段时间,育儿高手孙俪也在微博吐槽,为了让孩子洗个手,催了孩子800遍。

隔着屏幕,我似乎都看到了孙俪的无奈。

但很多人会发现,孩子可不是家长能催动的,甚至是越催越磨蹭。

这是怎么回事呢?

01为什么孩子越催越慢?

首先,催促会引起孩子非常不舒适的情绪体验。

每天早上出门前,我都会听到邻居家妈妈的咆哮:“跟你说了多少遍,快点,快点,快点!”“吃早饭吃大半天,穿衣服恨不得穿半小时,说了快迟到了,你还给我慢吞吞的……”

我在旁边听着都心惊肉跳,心理压力倍增,更别提孩子了。

我们一声声的“快点快点”,正在掀起一场孩子的情绪风波。

孩子在被催促时,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反应。

有些孩子感受到的是沮丧、有些孩子感受到的是愤怒、有些孩子感受到的是麻木混乱。

无论是哪种反应,被催促带给孩子的感受都是不舒服的。

而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会绑架孩子,让孩子变得烦躁、叛逆。

其次,催促孩子,不仅会让孩子压力倍增,还会打乱孩子的节奏。

孩子也是有自己节奏的,尤其是2岁以后的孩子,刚开始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也就是孩子开始有“我”的概念,并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情,决定自己的事情。

你会发现这时候孩子常常对你说不,不断地拒绝,这就是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

这时候如果家长催孩子,就会打乱孩子自己的节奏,让孩子产生困惑:吃饭、整理玩具不是我自己的事情么?

那应该按我自己的节奏来呀,为什么要听爸爸妈妈的?

当孩子感觉自己的自我节奏被父母干扰后,会触发孩子的自我反抗机制:不听家长的话,和家长反着来。

家长让自己快,那就慢吧,于是孩子变得更加磨磨蹭蹭。然后家长又不断地催,孩子更加叛逆磨蹭,陷入恶性循环。

而且成年人和孩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有明显的生理差别、智力认知差别。

孩子很难达到成年人眼中的快。尤其是这个快是个主观题,爸爸和妈妈的标准不一样,妈妈这次和上次的标准又不一样,多快才算快?

孩子没有办法认识到,父母要他快究竟是要多快,所以孩子也很难变快。

孩子在这种认知混乱的情况下,自然快不起来。

02过度催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催孩子除了可能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磨蹭,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因为家长的过度干涉导致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不爱思考。

1.常被催促的孩子很容易脾气急。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有哪些特性多半会反应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发火催促,孩子也容易变得性格暴躁,经常发火。一位朋友说自己说由于小时候总被父母催,长大后即使脱离了那个环境,做事情的时候依然觉得有人在后面催,点鼠标总是连点几次,心态容易崩,,一点小事就会让他烦躁闹心。

2.常被催促的孩子很容易没有耐心。幼儿时期是孩子耐心和专注力培养的敏感期,如果家长一直在旁边催孩子,孩子往往这件事还没有完整的做完,又在催促声中去做另一件事,很可能会导致他们习惯了匆匆忙忙做事,不注意细节,然后想迅速完成的心态,也就养成了他们缺乏耐心的性格。

3.常被催促的孩子很容易依赖心强,不善于思考。慢慢来的过程就是孩子探索思考的过程,如果父母通过催促加速了这个过程,那孩子可能会为了迎合父母对速度的要求减少思考。长此以往,慢慢的孩子就不喜欢也不习惯动脑,更多的是倾向依赖别人,听从别人的安排。

03如何解决孩子磨蹭的问题?

1.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其实有时候孩子并不是磨蹭,而是ta没有时间观念,他不知道5分钟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车还有半小时就到了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父母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通过看、听、感受,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比如手撕日历,每天让孩子来撕掉旧的一页,这个过程会让孩子感受时间的流逝,他才有时间的概念。

2.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磨蹭的后果父母催促当然是为了帮孩子更好更快的做事,但在孩子眼里,这就变成了父母在替自己做决定,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如果父母能转换下角色,变成给孩子提意见的人,不为孩子的拖延买单,那这就变成孩子自己的事情了。当孩子发现,自己要去承担这些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决定听父母的话,不磨蹭。

3.用正面引导代替催促“快点起床!要迟到了!快点吃饭!你为什么这么磨叽”···孩子在父母的催促中会读出这样的信息:在爸爸妈妈的眼里,我就是个拖拉、磨蹭的孩子。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行为可能更加磨蹭。所以,与其催促,不如用正面来引导孩子:比如你看到孩子刷牙在玩泡泡,不要说:“怎么又在玩?”换成这样:“宝贝刷完牙就可以吃早餐了,美味早餐在等你哦!”正面鼓励会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明确的目标,更容易快快做好这件事。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描述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有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节奏,家长可以试着去感受和理解孩子,多给孩子点时间,让他慢慢长大。

-en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