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苗族传统斗牛文化产业发展初探——以贵州省开阳县蒲窝八寨苗族斗牛为例

苗族传统斗牛文化产业发展初探——以贵州省开阳县蒲窝八寨苗族斗牛为例

时间:2022-04-12 11:15:29

相关推荐

苗族传统斗牛文化产业发展初探——以贵州省开阳县蒲窝八寨苗族斗牛为例

苗族传统斗牛文化产业发展初探

——以贵州省开阳县蒲窝八寨苗族斗牛为例

陈国安1,葛高胜2

( 1.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81;

2.开阳县高寨苗族布依族乡党委,贵州开阳550300)

摘 要:蒲窝八寨苗族经过长期沉淀与积累形成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斗牛文化,包含了斗牛传说故事、斗牛时间安排与活动内容、斗牛选购和养殖、专业相牛师等内容。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斗牛作为一项文化产业被逐步开发出来,经过当地苗族的改造与延伸,既让斗牛产生经济效益,又较好地保护与传承了斗牛文化。

关键词: 蒲窝八寨;苗族;斗牛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 03-0100-05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对于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利用、创新是当前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贵州省开阳县高寨乡蒲窝八寨苗族经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探索出了一条将传统斗牛文化融入产业发展的成功道路,现将探索的情况加以论述,供读者参考,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一、“蒲窝八寨”概况斗牛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苗族的斗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蒲窝八寨系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和牌坊村的苗族居住地,民间习惯称这里的苗族居住地为“蒲窝八寨”。他们都操苗语的川滇黔方言,属“小花苗”,其中平寨苗族迁来较早,相传是在“黑羊大箐”被占,“插草为标管理”时来的。牌坊苗族迁来较晚些,相传是康熙皇帝平定吴三桂时从云南逃来这里的。蒲窝八寨中,平寨村有苗族1200多户,人口388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3%,牌坊村有苗族1705人。主要姓氏为王、兰、袁、吴、何、宋、李、陈等,以王、兰姓最多。二、蒲窝八寨的斗牛文化蒲窝八寨苗族关于斗牛的传统知识丰富、完整。包括斗牛起源的传说故事、斗牛活动的时间安排、固定的活动内容,以及选择斗牛的标准和不脱产的专业相牛师,等等。在蒲窝八寨苗族中,关于斗牛的起源,有两个传说故事。一个是说在古代,祖辈们在山坡放牛时,有两头牛相互打斗起来,难分难解,人们都围着看热闹,主人发现后才把两头牛拉开。当年气候干旱,自那次牛打架之后,就变得风调雨顺,还获得了丰收。苗族同胞认为粮食丰收是因为牛打架的结果,因此蒲窝八寨的苗族每年都举办斗牛活动,每年都获得丰收,相沿成俗。另一个斗牛起源的传说是:古代,苗族同胞每年正月初五、初六、十五、十六、二十五、二十六都要“做戊”,即不能上坡去地里干活,实在没乐趣,于是找鸡、羊、牛来打架,后来发现水牛打架更好看,当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好、收成也好,便相沿成俗。蒲窝八寨苗族同胞还从历年斗牛的实践中总结出:如果当年斗牛好(指在规定的时间中,斗牛斗得精彩、一碰就碰头、难分难解),就意味着要获得更好的收成,斗牛活动因而成为当地苗族喜闻乐见、积极参加的娱乐活动。蒲窝八寨苗族同胞经过历史的积累,已形成了斗牛的固定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初六、十五、十六、二十五、二十六、四月八、六月二十四日,较之起源传说多了两次,一次是四月八,为苗族年节,另一次是六月二十四日,为苗族求雨节。斗牛场面热闹非凡,苗族群众乐此娱乐,热情不减,斗牛主人也精心准备,涌跃参与,享受取胜的荣誉、群众的恭维和羡慕。斗牛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寻觅伴侣的良好机会,所谓“哥吹芦笙妹跳舞”就是这个场面的写照。男女青年借此时机尽情地谈情说爱。苗族同胞对于传统斗牛文化十分热爱,新中国成立后仍坚持不懈,只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被迫停了两年(1966,1967),1968年苗族同胞再也忍耐不住对斗牛文化的酷爱,追求粮食丰收的信仰,1968年在偏僻的山坡找了一个平地举行了斗牛活动,虽然被当时的人民公社领导叫去办了“学习班”,但仍未能阻止蒲窝八寨苗族同胞对斗牛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直到改革开放,坚持发展至今。对于牛,蒲窝苗族同胞有特殊的感情,若老人去世必用牛祭,并以牛角宽且对称者为上品,他们认为牛能通往天庭,能叫开南天门,老人灵魂才能升天进天庭。长期以来,蒲窝八寨苗族群众经过历史的沉淀,认真实践和总结,慢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选购斗牛的标准。其具体内容有“十看”,即一看毛,二看角,三看头,四看眼睛,五看鼻梁,六看嘴巴,七看牙齿,八看脚,九看尾,十看旋。具体选择斗牛时还有许多讲究,要求毛色整齐、光亮;牛角尖不能带白色,角带白色的牛称“戴孝牛”,会给主人带来不利;头要大,嘴短,雄壮,打斗时有力;眼要小而鼓,眼皮厚;牛的牙齿要八瓣以上,九瓣十瓣最好,谓之“牛王”。但牛的牙齿黄或黑者,要视家庭情况而定,家中有人当官或名人才能“压得住”,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购买此牛才对主家有利,否则叫做牛的八字大于人,会导致家中不顺;牛尾上不能有旋,有旋称为“拖丝旋”,不能购买,买回家后将对主人不利;牛头脑门有旋者,称“太阳旋”,或牛鼻两边有旋者,都对牛本身不利,打斗时容易被冲撞死;牛蹄“外包内”,利于主家,会给主人增财。斗牛的选择是有标准的,有一套传统知识。在苗族社会生活中,逐渐出现了对斗牛选择知识掌握较多、较全的人,他们专帮主人购买、选择斗牛,被称为“相牛师”。相牛师是不脱产专为主人选购斗牛的专业人士,凡购买斗牛的人对牛不专业者,就请相牛师陪同前往挑选,他们的服务不需要报酬,购牛期间主家管吃管住即可,以后该牛若参加斗牛比赛得胜获奖,主家还须请相牛师喝酒庆贺和致谢。蒲窝八赛苗族多年来也积累了一套喂养斗牛的方法。斗牛在民间俗称“打架牛”,它的喂养要好于普通耕牛,除专割嫩草喂养外,山坡放养也是精心照料,特别是临近比赛的前半个月,每天还要加喂葡萄糖若干、鸡蛋十来个,使其更加肥壮有力。斗牛参加比赛后要休息半个月后才能参加下一次比赛,让牛得到充分的休息。比赛中受伤的斗牛,要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传统的方法是用开水加盐进行清理,再用烧酒、石灰、草药进行治疗。近些年来,苗族同胞改用消毒液进行治疗,看牛恢复情况,一般要休息三、四个月才能参加下一场比赛。三、蒲窝八寨的斗牛产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蒲窝八寨苗族为了摆脱贫困,思考着发展门路,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斗牛文化可以进入市场,遂修建斗牛场地,让观众有固定舒适的座位观看精彩的斗牛比赛,以斗牛表演增加经济收入。蒲窝八寨的苗族同胞意识到,过去那种单纯以表演为主的斗牛只是一种传统式的娱乐,体现不出经济价值来,从开始思考转变路径。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通过乡政府的协调,经过牛主们充分讨论,决定组建“开阳县高寨乡平寨苗族斗牛协会”(以下简称“斗牛协会”),将当地斗牛的传统表演娱乐形式转为以经济收入为主兼具传统娱乐的市场项目,采取修建斗牛场、建立饲养基地、建草场等措施,推动斗牛传统文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基于以上认识,蒲窝八寨的苗族同胞,于以家养斗牛的户主为主,在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过充分协商,组建了“开阳县高寨乡平寨苗族斗牛协会”这一民间组织,由会长(1名)、副会长(1名)、秘书长(1名)、监事长(4名)、委员(30名)共37人组成。斗牛比赛活动由协会负责组织,具体为:先由斗牛协会制定比赛方案报经乡政府批准,再通过海报予以宣传,参赛斗牛主报名,最后由监事长们具体组织斗牛比赛的各项事务。斗牛协会成立的当年,由平寨苗族斗牛协会6名成员集资70余万元在平寨修建了第一个斗牛场,可容纳2000多名观众,开始让观众出钱购票入场,票价在20-30元之间,斗牛活动首次获得了经济效益。苗族同胞看到了好的经济前景。随着斗牛比赛的火热开展,2000人的场地已经满足不了斗牛活动的需要,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斗牛场来满足斗牛文化产业的发展。,由“贵州大地飞歌旅游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村委会等筹集资金,釆用“公司+村委会+农户”的模式,贵州大地飞歌旅游有限公司出资900万元,筹集与贫困户有利益联结机制的扶贫款300万元,共计1200万投入新斗牛场建设,次年斗牛场完工投入使用,可容纳18000人。但在苗族平时的传统节日举办的斗牛活动,仍由政府部门拨款几万元支持、组织活动,主要奖励斗牛获胜者,群众则可免费参观。同时,随着斗牛产业的不断发展,蒲窝八寨中的养牛户明显增加。单平寨村,就有400多养牛户,占全村的1/3,斗牛已成为蒲窝八寨苗族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全村共养牛736头,其中斗牛432头,占58.7%,多数养牛户喂养2-3头。而一般传统的苗族村寨为了一轮的牯藏节,一个村寨或一个家族喂养1-2头斗牛,比较而言蒲窝八寨苗族喂养的斗牛则更多,其中喂2至3头者有50户,喂养5头者有3户,村民兰州喂有8头,斗牛协会会长兰明凯喂养的斗牛多达14头,雇有专人喂养(4人,均系贫困户,月工资2000元)。因为喂养斗牛经济效益高,目前已有100多名外出打工青年回乡以喂养斗牛为主业。据不完全统计,-的十年间,蒲窝八寨买进、卖出的斗牛在千头以上。王文凯是寨内着名的相牛师,因相牛好,寨内苗族都喜欢请他帮助相牛,每年要为当地相牛数十次,获“贵阳市斗牛传承人”称号。全村掌握斗牛传统知识者(即当地说的“会认牛”者,或“相牛师”)200多人,是当地苗族中一支传承“斗牛”传统知识的庞大队伍,也是发展“斗牛”产业的决定性力量。平寨村有一个数千亩的天然传统牧场,土壤深厚,水源丰富,通风光照条件都很好。苗族同胞传统的方法是各家都把自家牛赶去天然牧场,勿需照管,放任自食,春耕使用时上牧场找回,使用完再赶去牧场,到了寒冬各家又去找回,山上新生小牛跟随哪头母牛,小牛崽就归谁家。目前牧场利不高,场中旱地多被丢荒,使牧场的承载压力有所增加。当地正在积极谋划建立斗牛训养基地,拨出土地1000余亩种植金紫草、杂交构树等,作为草料场基地。除了农户各家自养斗牛外,平寨村还于组建了专门从事养斗牛的养殖合作社,命名为“孟源兴隆合作社”,主要作用即是建立斗牛养殖基地,推动斗牛产业发展。合作社在村委会领导下,由村主任和斗牛协会会长等17人组成。合作社已筹40余万元资金,新建斗牛养殖圈舍,可饲养斗牛200多头,促进斗牛产业的发展。自起,蒲窝八寨苗族的斗牛文化产业又有了新的进展,一是斗牛活动增多,二是门票价上升,增加了经济收入。蒲窝八寨除在传统节日组织斗牛比赛活动外,于“双11”期间,又举办了“‘双十一’斗牛节”,观看人数大增,除本地苗族同胞和附近村寨其他民族群众外,还有来自龙里、福泉、贵定等县,以及黔东南自治州各县的观众,仅门票一项收入就超过10万元。又举办了“‘五一’全国斗牛争霸赛”,较前一年“‘双十一’斗牛节”更加隆重,通过信息发布,有云南、凯里、贵阳和当地共56头斗牛前来报名参赛,斗牛场18000人的观众场地座无虚席,门票价提升为50元一张,收入80余万元,主办方还邀请了苗族歌手阿幼朵现场演唱了在本地苗族民间广为传唱的歌曲《苗欢苗娅》。当年11月再次举办了“‘双十一’斗牛节”,观众热情不减,十分成功。蒲窝八寨苗族传统的斗牛活动,都是按时组织表演,群众乐此不疲,斗牛主人享受着参与者、胜利者的祝贺和荣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逐步得到落实贯彻,蒲窝八寨苗族的斗牛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和支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地方政府都要拨给专项经费数万元支持苗族同胞的斗牛节日活动,以奖励斗牛胜利者。自起集资修建了正规的斗牛场地,逐步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涌现了一批以喂养斗牛为主业的专业户。四、蒲窝八寨斗牛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启示从蒲窝八寨苗族传统斗牛产业发展的事实,说明他们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既传承、保护了传统的斗牛文化,又将斗牛传统习俗加以改造、提升、延伸,逐渐形成一项产业,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发展的道路。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方面的启示:一是蒲窝八寨苗族对历史悠久的传统斗牛习俗有着强烈的酷爱和文化自觉。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也在野外找一偏僻山坡举行斗牛,虽被公社领导叫去办了“学习班”,但第二年依旧举行。“‘双十一’全国斗牛争霸赛”时,因参赛牛多,比赛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天还下了大雨,观看同胞仍不让停并且没有退场者。蒲窝八寨苗族有关于斗牛起源的传说故事,多年积累并传承了“十看”的选购斗牛的完整知识,形成了不脱产、完整掌握选购斗牛知识的“相牛师”。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斗牛求雨求丰收的习俗,有较为固定的时间和规模,在蒲窝八寨苗族中仍传承着“斗牛一天,歌舞一天”的活动内容。从全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蒲窝八寨的苗族较好地传承、保护了传统的斗牛文化。二是蒲窝八寨苗族同胞在市场经济社会大背景下,通过思考转变了思路,在充分认识自己丰厚斗牛文化底蕴基础上,将传统的斗牛文化转向产业发展,组建了斗牛协会,把全寨400多养牛户组织起来,筹资修建了斗牛场,迈开了斗牛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与企业合作,釆用“公司+村委会+农户”的模式,投入资金新修斗牛场,充分利用八寨苗民关于斗牛的传统知识,带领苗民脱贫致富。(责任编辑 车越川)(责任校对 黎 帅)(英文编辑 田兴斌)

微信号:trxyxb

主办:《铜仁学院学报》

编辑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