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城市一角》小桥醪糟:老城深处的温暖时光

《城市一角》小桥醪糟:老城深处的温暖时光

时间:2020-04-07 21:46:49

相关推荐

《城市一角》小桥醪糟:老城深处的温暖时光

在渭南,醪糟是妇孺皆知的传统名小吃,在寒风瑟瑟的冬日,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下肚,让人顿感浑身暖和,炎热的夏日,一杯冰镇醪糟,爽快又解渴。而说到渭南醪糟,名气大、最地道的可能就属渭南老城的“小桥醪糟”,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听听它的故事。

不大的店面,整洁的环境,这就是坐落在老城街农园十字的“小桥醪糟”,虽然天气正热,食客们还是络绎不绝,来店里点上一杯冰镇的桂花味醪糟,在这炎热的正午居然带来了一丝冰冷的凉意。

客人:我们从他爷爷那会就开始喜欢喝他家醪糟,不放任何添加剂啥的,喝上安全,口感也好,送人也是特别有面子,几代人了,都托我发货给他发过去。

每每听到客人对自家醪糟的赞赏,店老板张焱总是笑而不语。张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醪糟制作技艺传承人,趁着忙碌的间隙,张焱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醪糟故事。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醪糟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焱:最早的店应该在七几年,我家就在桥的东头,离桥很近,爷爷摆摊的位置就在桥的西边,是我们最早的从东风街通往老城的桥,是老桥,不是现在这座桥,可能很多像我这个年纪的都有印象。

张焱家自打爷爷那一辈就开始在老城摆摊卖醪糟,当时在渭南地区已经小有名气,自从爷爷退休后,家人开设了渭南第一家醪糟店“小桥醪糟”,如今传到张焱已经是第三代。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醪糟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焱:我是从我父亲手里接的,我是从1993年左右,初中毕业在家待业,跟着父亲学做醪糟,那时候小,干的活也比较少,但是工序就这么多工序,从小耳濡目染。

张焱告诉记者,从他爷爷从事制作醪糟至今,近百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以传统工艺制作醪糟,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稳定剂,拒绝工业化,保持原汁原味,对张焱来说,挣钱事小,传统手工工艺才是最重要的。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醪糟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焱:从选米开始,所有的工序,都要严格把关,米的话我们用的东北的五常大米,东北五常糯米,最早也用过南方的米,南方的米是两季左右,那个米还可以,但是现在随着技术的更新,糯性不行,口感比较松散,能糙一点,基本都用东北米,一年一季,米的筋度要够,做出来醪糟不碎。米粒能保持原来的完整。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恪守传统工艺的品质,才使得小桥醪糟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桥醪糟从最开始单一的口味已经发展成近十种口味,适合不同季节、不同人群,而张焱和他的家人,一直在不断创新,为“小桥醪糟”注入新鲜活力。

妻子 汪霞:这个土红糖是从四川那边带过来的,都是那些传统作坊,自己用纯甘蔗压榨的土红糖,没有任何的添加剂, 这是我自己切开的,一大整块,有浅色和深色,浅色有一种营养,深色有一种营养,营养成分不一样,这个对女性朋友有好处。

张焱告诉记者,前些年有人找他合作,想将小桥醪糟打造成品牌,走产业化的路子,但是一番思想斗争后张焱拒绝了,产业化的发展虽能将小桥醪糟推向更广的市场,但在制作上难免要进行机械化处理,失去了最终的原汁原味。也正是张焱的坚持,才使得小桥醪糟至今都保持着那种难得的色白如雪,晶莹剔透。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醪糟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焱:没有进行产业化的,产业化的调配,肯定醪糟就改变了现在的风味,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发酵的产物,我们都靠温度控制发酵的程度,没有添加防腐剂之类的,尽量就是保持传统工艺,制作出食材原本的味道,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我最终的初心。

《东秦百姓》记者:南鑫 创飞

编辑:王路雅

初审:韩林

终审:高红星

编辑:ZN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