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辟谣:父母离开孩子不哭闹是乖巧懂事?很可能是“回避型依恋”

辟谣:父母离开孩子不哭闹是乖巧懂事?很可能是“回避型依恋”

时间:2020-06-01 02:33:51

相关推荐

辟谣:父母离开孩子不哭闹是乖巧懂事?很可能是“回避型依恋”

小玉是位90后新手妈妈,和大多数“新时代年轻人”一样,小玉也是一个标准的“低头族”,手机时刻不离身,就连陪着孩子时,大多数时间,小玉的目光也在手机上。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小玉渐渐发现,两岁多的儿子洋洋好像没其他孩子那样黏妈妈。

按理说,两岁孩子正是会黏着妈妈跑的时候,洋洋却总是对妈妈很冷漠。小玉走到洋洋身边,他也不看一眼,小玉走开了,他也不会“赶路”,更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大哭大闹 不让妈妈走。

即便是这样,小玉还骄傲的对邻居说自家孩子多乖巧多懂事。对此,有人表示羡慕,有人却认为,这孩子怕是有点什么问题。

在心理学上,小玉和洋洋的这种相处模式,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依恋”。

四种依恋模式,你了解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测验,观察和研究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孩子一般都有着特别的自信。妈妈在身边,他可以放心大胆的探索和游戏,也会时不时看一眼妈妈,确认妈妈的存在,妈妈离开,他会疑惑和困扰,妈妈回到身边,他也会欢快的奔向妈妈的怀抱。

他们明白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他们不担心自己被抛弃,可以坦然在妈妈面前表露真情实感,也不用刻意的讨好家中的任何一个人。

当这类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比其他孩子更善与人交流,可以独立,也可以与团队一起努力。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孩子大多看起来淡漠,妈妈在身边,他无所谓,妈妈离开,对他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洋洋就属于这一种。

实际上,这些孩子是渴望和妈妈亲近的,但他们不敢表露自己的情感,长期被忽视,他们也不会愿意轻易表露情感。心理学上,这类孩子可能会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3、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类孩子就像矛盾的代名词,妈妈离开,他会大喊大叫,四处寻找妈妈,并发泄自己的不满,可若是妈妈们呆在身边,他又任性烦躁,甚至反抗妈妈的亲近。

渴望靠近父母,又希望远离父母,矛盾和焦虑让这些孩子时常情绪不稳定,易躁易怒,捉摸不定。

1990年,另有心理学家对安斯沃斯的研究进行补充,提出了第四种依恋模式。

4、混乱型依恋

这类孩子往往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对抚养自己的人产生恐惧情绪,时常会过分的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此类儿童会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发展为精神障碍患者。

四种不同的依恋类型,造就的是四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对孩子的未来也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但我们也明显能够看出,只有第一种,才是亲子之间最好的依恋状态。

也许有人会认为,依恋类型没什么值得说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也许孩子天生就属于不愿意和人亲近的类型呢?

事实上,决定孩子性格的,仅有很少一部分由天性决定。正如《爱拼才会赢》这首歌中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至少有七分由后天的教育决定。而孩子0-1岁这个阶段,与母亲形成的依恋类型,则会对后天的七分形成巨大影响。

不同的依恋类型,将会对孩子的这些方面造成影响:

1、自我认同感

好的依恋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若是第一种,孩子会成为一个有自信,有主见的人,而后三者,则极易导致孩子自卑、束手束脚,甚至具有攻击性。

2、认知发展

好的依恋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发展进程。这样的孩子,即便是处于逆境,也有抗住压力前行的魄力,若是处于顺境,往往能够比其他人更加善于探索和思考。

3、社交习惯

好的依恋关系,让孩子能够很好的与同性、异性相处,他们可以大胆的在对方面前表达自己,可以大大方方的与人交谈,而后两种则会形成另外两种极端,要么过于漠视,要么妄自菲薄,下意识的依恋他人。

依恋关系,往往在孩子6-8个月时便能够成型,发展心理学中,将分离焦虑和“怕生”的现象视为依恋关系形成的标志。

这么做,形成一个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1、关注并及时回应

孩子叫妈妈,表明孩子或有需求,或需要关注,无论哪一种,都需要积极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被关注的,是被爱的,确认这一点,孩子才能从父母身上获得安全的依恋。

时常问问孩子:“今天遇到了些什么特别的事,能够说给我听听吗?”“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能告诉我吗?看看我能不能帮帮你。”

2、高质量的陪伴

所谓陪伴,当然不是拿着手机开着电视坐在宝宝身边就足够,拥抱、亲吻、抚触、微笑、温柔的话语等等,都是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极为需要的。

此外,当宝宝有探索的需求时,父母的鼓励和引导对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座黑暗中的灯塔,而父母的配合,更是让宝宝感觉到被爱的重要体验之一。

有些父母总会害怕孩子“赶路”,看到爸爸妈妈离开就哭着闹着不肯撒手,于是总想着趁孩子注意力在其他地方的时候悄悄离开。

其实,这样的做法只会大大增加孩子的不安感,让孩子时刻提心吊胆,害怕爸爸妈妈不再回来,当然达不到正面目的。

正确的做法是,必须要离开宝宝身边时,告知宝宝,并说清楚归来的时间,按时归来,最好温和的和宝宝商量,归来时带给宝宝一件礼物,及时兑现,并且在离开期间,抽出时间与宝宝通话或视频,让宝宝保有一定期待的同时,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3、稳定的监护人

监护人是在法律上的称呼,这个人可以是妈妈,可以是爸爸,也可以是爷爷、奶奶,但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稳定的、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陪伴者。

在0-1岁期间,是孩子的依恋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最好不要轻易离开宝宝,换人看护。

如果不得不离开宝宝,比如经济压力,父母双方都是上班族,不得不在休息之外的时间将宝宝托管给爷爷奶奶或保姆等人,一定要给宝宝适应新陪伴者的时间。

这段期间最好有父母在身边,等宝宝熟悉了新的陪伴者,接纳了新陪伴者之后,与宝宝好好沟通,说明自己何时回来,然后再离开。

不要觉得宝宝太小,就放弃沟通,父母的语言具有魔力,无论孩子是否能够听懂,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

4、良好的氛围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爱,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

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帮助孩子形成一个真正的安全依恋,他不用担心爸爸和妈妈产生矛盾,不用担心自己随时会被某一方抛弃,不用担心自己随时会失去某一个重要的人,不用随时准备用自己的小手抚慰爸爸、妈妈中任何一个皱起的眉头,或者哭泣的脸颊。

你真的以为孩子听不懂父母之间的争吵吗?

看看父母吵架时孩子无措的眼神;看看停止吵架后孩子怯怯的试图安慰妈妈或爸爸时的样子;看看逐渐沉默日渐话少的孩子;哪怕他听不懂,依然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氛围,而这种充斥着争吵、矛盾的氛围,只会为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孩子并非健忘,父母对孩子婴幼儿时期造成的每一点影响,并非随着岁月逐渐淡忘,而是深深的烙印入孩子的记忆深处,就算无法说出口,无法在某一天想起,影响依然存在。

正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润物细无声”,小小的影响,依然会对未来这座大堤造成无法想象的影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