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河洛古国:5300年前的黄河文化之根

河洛古国:5300年前的黄河文化之根

时间:2023-07-01 06:15:15

相关推荐

河洛古国:5300年前的黄河文化之根

01:38

新华社郑州9月24日电(记者王丁、桂娟、双瑞)这次黄河文化之行,沿途地市对“亮宝”展现出十足的热情,而在河南巩义境内,最能感受到当地人的谈兴。除了杜甫故里、北宋皇陵等固有家底,他们又新增了一处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河洛古国,被专家誉为“黄河文化之根”。

今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黄帝时代的都邑找到了”“黄帝真的存在吗”等讨论如火如荼。

8月27日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根据过去的考古发现,中原地区给人一种5000多年前社会发展相对沉寂的印象,甚至出现‘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它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站在遗址高处,黄河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所说,“河洛古国的地理位置和所处时代太重要了,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他认为,不排除这里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至少该遗址属于早期中国的酝酿阶段。

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三处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陶罐(左)、陶鼎(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相当于今天中原城市群的雏形。”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说,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适合人类居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一处生动例证。

在众多令人欣喜的发现中,曾三次担任双槐树遗址发掘领队的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

“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主人借此神化自己,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也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顾万发说。

专家们认为,“北斗九星”遗迹、天坛圜丘及有关建筑,既是科学的天文遗迹,也具有特殊的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

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蚕。它长6.4厘米,做工十分精致,背部凸起,头昂尾翘,是一只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作为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的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

8月27日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各地代表性文化的农业都较为发达,但在距今5300年前后,除了双槐树为首的聚落,全国其他地方却没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李伯谦认为,从这一角度讲,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也是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维、具有引领性的文明发展模式,双槐树遗址所表现的这些内涵,以及种种被后世王朝文明承袭和发扬的现象,足以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相信随着考古人员的努力,河洛古国更多丰富的内涵将逐步揭示。(视频记者 袁月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