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马三立徒弟常宝华病逝 享年88岁 曾被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夸奖

马三立徒弟常宝华病逝 享年88岁 曾被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夸奖

时间:2023-02-19 19:35:22

相关推荐

马三立徒弟常宝华病逝 享年88岁 曾被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夸奖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臻、报报、天蓝新媒体编辑:报报图源网络

常宝华先生,图源视觉中国

9月7日上午10点46分,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常宝华自幼随父亲常连安、兄长常宝堃(艺名“小蘑菇”)学习相声;八岁时到北京西单商场启明茶社相声大会学徒;九岁开始登台表演,受到相声老前辈的熏陶和传授达十年之久,学习和演出过七十余段传统相声。曾给国家领导人表演相声获得称赞;经典作品《帽子工厂》曾轰动一时。此外,他多次举办相声培训班,在北京大学、北方曲艺学校授课;培训军队内外大批专业和业余的演员与作者。8月,常宝华被授予中国曲艺界的最高荣誉——“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常宝华徒弟有牛群、赵福玉、包春、杨鲁平、杨子春、冯翊纲、宋少卿、侯耀华。

1930年,常宝华出生。

1951年,常宝华拜马三立为师,加入了“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参于表演并创编了很多新的剧目,曾获天津市文艺工会“三等劳动模范”称号。

1951年4月23日,去朝鲜演出慰问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的大哥常宝堃不幸中弹牺牲。大大刺激了常宝华,他也跟着哥哥的脚步参与了志愿军。

1953年回国后,他放弃了在曲艺团的优厚待遇决定参军,随即进入“海政文工团”直至退休。

1959 年,纪念建国十周年,常宝华参与创作相声《昨天》。给周恩来总理演完后,周恩来跟常宝华提了他的修改意见。第二天,常宝华给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多位领导人,成功表演了《昨天》,周总理特别夸赞常宝华,相声改得很成功。

1976年,常宝华和侄子常贵田创作演出的相声《帽子工厂》轰动一时,成为当时相声直接介入重大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后,常宝华不断地以相声、小品、快板等文艺形式创作一百七十多篇。

经典作品《帽子工厂》

冯远征、曹云金等也都发了微博悼念

常宝华之孙——常远,其工作室也发布了讣告。称:常宝华先生临终时神态安详,宛若熟睡,家人徒弟等皆随侍在侧,福满归去,未曾留有遗憾。

并感谢了大家的关心,称后续会在第一时间公布追悼会的有关事宜。

说起常远,他和爷爷常宝华之间,也有不少可以说道的事情。

常远3岁时就开始练习说相声,4岁那年,他第一次登台,在一个少年宫里和爷爷一起表演相声《小皇帝》,这是一个反映独生子女的段子。演完后,常远得到了一辆自行车。

对常远来说,小时候最害怕的事就是去爷爷家。

当时常远是逗哏,表弟捧哏,“我印象最深的那次,一个段子说了一下午,从两点说到六点,就说前面三句话。比如我刚说‘今天我给您说段相声,我爷爷就喊停,说不对,‘今天这个今,你说清楚了,今今今今!”

“只要知道要跟爷爷去演出,从接到电话通知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失眠,一直到演出结束,就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演完啊。”在常远的记忆里,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不用跟爷爷一起演出的日子。

常远和常宝华一起上春晚

6岁那年。常远跟爷爷一起上了春节联欢晚会,“那会也不懂春晚的意义,就记得在之后的每天早上,都被家里人叫起来看重播,一到我的节目就让我看,我都不知道有什么可看的。”

让常远印象最深的是15岁时,和爷爷在一所知名大学演出后,爷爷把他叫到后台,当着好几位明星的面,让常远站在大厅中央,“他叫常远,是我的孙子,刚才他说了段相声,下来还有脸问我说得怎么样,这位少爷说的就不叫相声,嘴里那么不清楚。”

因常宝华后来公开批评过他几次,而常远的志向也不在相声上,他和常宝华之间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

,常远参加一个喜剧节目,收官之战中邀请了常宝华一起同台,这场时隔多年的同台戳中了不少人。

后来,常宝华和常远曾上一个访谈,常宝华在回忆自己儿时学艺的苦时,说自己一根手指头都不舍得碰自己的儿女们。

节目里,常宝华也在常远旁边说自己虽然没有打过他们,但是也犯过错,讽刺挖苦孩子们有点过了,现在自己心里还过意不去。

虽然常远的眼里常宝华是一个很严厉的爷爷,但是侄子常贵田可不这么认为。

常贵田和常宝华曾上过《鲁豫有约》,常贵田说叔叔常宝华在生活中是一个很幽默的人,还分享了一个故事。

以前他们和侯耀文一起去河北演出,那里没水,时间又紧,一天演完袜子没法洗,就有点臭。然后常宝华看见了就说:“这把鸭蛋隔里头,两天就变松花吧。”后来这么一句玩笑话被侯耀文放在了他的作品里。

在常贵田眼里,和常宝华的关系不仅是叔侄,还是师徒,是战友,更是“父子”。

他在节目中坚定的说:“叔侄是第一个,师徒是第二个……我9岁时就失去了父爱,从我叔叔宝华身上能体会到一种父爱的精神。”说到此处时,常贵田已经忍不住哽咽落泪。

回想起自己16岁和常宝华一起参军,他们有个项目要跳车,常贵田回忆到:“一等有情况,下来跳到地上以后,我趴下了,他会伸出手挡我前面。说实在的,一只手挡不住炮弹,但这是一种情感。我还记得当时叔叔说‘贵田我把你弄部队来了,这要出点事儿,我没法向大嫂(常贵田妈妈)交代,她已经失去一个亲人了,不能让她失去第二个了’。”

常宝华是一个很愿意提携后辈的人,新京报记者采访到了相声演员徐德亮,他给我们分享了几个故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哀思。

我与常先生十多年前就相识,他非常提携后辈。记得我当年要给王文林的父亲王常友写传记,因为当年王长友和常宝华两位先生非常熟,我就去常宝华先生家采访,他回忆起王先生当年的老故事说了两个钟头,完全从一个宣扬相声艺术和正面的人物的角度出发。按说本身我跟常先生在相声界内部没有任何师承关系,但常先生就非常愿意给我来讲过去的事,这些珍贵的录音到现在我都保留着。

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马季当时有一句话叫“我爱相声,但是我不喜欢相声界里的人,不喜欢这支队伍。”这话出来被相声界内部骂的厉害。有次常宝华先生见着马季了,然后远远的冲着马季就过去了,“是不是你说你爱相声,但是你不喜欢现在这个队伍?”马季以为常先生要兴师问罪呢,没想到常宝华攥着马季的手说,我想的跟你想的完全一样,他就是很旗帜鲜明地支持正能量,非常反对传统相声里边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徐德亮口述

今天,就通过新京报做的这篇常宝华专访,一起追忆这位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欢乐的相声大师吧。

读书 曾经是奢侈的梦想

曾几何时,读书对常宝华来说只是个奢侈的念头。常宝华出生在天津一个贫苦的家庭里,母亲身体不好,没有奶水,家里也买不起奶粉,就把糨糊放在火上加热之后搁点糖,用手指抹一点往常宝华嘴里送,这样一吃就吃了两年。家庭生活如此贫困,上学读书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当时常宝华家对门的邻居比较富裕,那家的孩子比常宝华大一两岁,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一脸书生气,看得常宝华甚是羡慕。“那个小孩有时候跟我一块玩,还教我下象棋。有一次他把书包打开,让我看他的课本和文具。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的铅笔盒,看到他把铅笔放进卷笔刀,两三下就削好了,觉得特别神奇。”

就连那个孩子写的字也给当时不识字的常宝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学习”就成了常宝华最大的心愿。

由于大哥从小就跟着父亲说相声,出去演出,家里的状况渐渐好转,并逐渐有了些富余。有一天,大哥问六七岁的常宝华想学些什么,常宝华说想上学,于是大哥就通过自己的好朋友把常宝华介绍到天津的一个私立小学。

当时的学校无非教一些语文、数学、体育之类的课程,很单调,但是常宝华却很感兴趣,就连写的大字也比其他同学好,不但被老师当作范本,还常常帮助老师给其他同学打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常宝华爱上了学习,对纸笔也珍惜得很。直到现在,他对钱看得不重,对纸却十分吝啬。

小人书 知识的来源

八岁不到,在北京开茶社的父亲来了一封信让常宝华去北京学相声,就这样常宝华结束了短短八个月却也是一生中惟一的一段学校生活。

对相声,常宝华并不陌生,大哥在天津说相声,两三岁时常宝华就被带到剧场,当时叫杂耍园子,看那些小演员练功吊嗓子,很多名家的段子他都听过。

当时说相声的艺人地位比较低下,经常受到欺侮,老爷太太们躺在榻上抽大烟,演员们就得对着榻前的竹帘子表演,甚至要给太监磕头讨红包。“当时还不懂‘人格’这两个字,但是心里就是不舒服,渐渐悟出来一个道理,同样是人,为什么人和人之间这么不平等?这个行业我不应该干,还是应该读书。”

可是,现实却让常宝华无可奈何。“有一次家里老人过生日,让我磕头,我不同意。父亲问我为什么,我说既然家里的姐姐妹妹都能去上学,为什么我不能去。父亲当时就打了我一个耳光。他说,家里这么多人都要生活,你不干活你不挣钱,难道让你的姐姐妹妹去挣钱?”听了父亲的话,常宝华无话可说,却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的念头。

由于上学上得少,常宝华看不了大部头的小说,就迷上了小人书,自己买的,跟别人借的,还有从书摊上租的,小人书成了那时候常宝华最重要的知识来源,“看小人书不但能认识字,还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都有。”对小人书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在结婚后,常宝华还因为看得太入迷而跟妻子发生争执。

常家人眼中的“大学问”

相声涉及的面很广,天文、地理、历史、文学不一而足,这让常宝华受益匪浅,但是“上学”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甚至“爱屋及乌”。“在茶社演出十年,我的观众层次很广,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大学生。有时候跟观众聊天,一听说人家是大学生,就羡慕得不得了,觉得他们能到最高学府学习很厉害很神圣,还要跟人家握手照相。本来人家是我的粉丝,结果我成了人家的粉丝。”

解放后,常宝华看书更多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标准——学的东西必须能学以致用,跟相声不沾边的绝对不看,和艺术相关的全都看。“不管是国内的国外的,比如易卜生的独幕剧、莫里哀的独幕剧,这些都灌输给我很多道理,给我很多启发。”

从学习中常宝华悟出很多道理,而最深刻的还是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没有文化就和普通的小动物没有区别。技好学,艺也不难掌握,但是我们的修养、素质不是学来的,是养成的。怎么养成呢?不学文化不行。”

不懈地看书学习让常宝华尝到了甜头。“我们家兄弟四个,常家人都管我叫秀才、大学问,这多亏了我一直在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而一次去美国签证的经历更让他记忆犹新。“签证官是个美国小姐,她问我是什么文化程度,我说我是文盲。她不懂文盲是什么意思,就问同事,知道后她诧异地问我去美国干什么,我当即回答去给你们美国教授讲课,她听了一吐舌头。”

图源视觉中国

年纪大了成“杂家”

随着年纪的增大,常宝华看的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从相声到戏曲到人物传记甚至经书、心理学著作一字排开,《土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等少见的书在他的书架上都有各自的位置。

“我喜欢买书还喜欢送书,可是现在送得少了,好多书我自己都找不到了。像这本《常氏相声选》就是我们家自己出的,里面收了我的十几个段子,市面上根本没有。还有田华写的书,一共就出了一千本。”

常宝华说他创作相声靠的是积累,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间接生活,比如书报杂志。“我以前订七种报纸,还不包括赠阅,现在已经减少为四种,每天都会浏览。”《比童年》这个段子就来源于他从报纸上看到的一篇小学生作文。

“有篇小文章叫《我和爸爸比童年》,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子写的,把自己和爸爸的童年做比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后来我把时间跨度拉大,变成我和爷爷比童年,以小见大反映时代变迁。”

常宝华爱看书也爱写字,日记记了几十年,现在还坚持写工作日志。他说现在手不太方便了,但是如果写书就写相声工具书,“相声的传承不能总是靠口传心授,”得有系统的知识。在常宝华的想象中,将来的相声演员首先是思想家,而后才是艺术家,最好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演说家,“不光会演,还要会讲”。

记者手记

“一个人没有文化就和普通的小动物没有区别。我们的修养、素质不是学来的,是养成的。怎么养成呢?不学文化不行。”

常先生的书房不大,可书真不少。一排书柜堆满了各种古今中外的书籍后,落脚的地方就只能站俩三人了。

在他眼里,相声和表演一直就是最爱。所以在他的书房里,不仅相声类的书最多,各种与相声相关的字典、资料常先生也是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到现在常先生都坚持查资料、搞创作。

采访的时候,他拉开了一个抽屉,里面居然大大小小摆放了各种写满字的笔记本,“每当电视台找我,问我有没有段子,我都可以说有啊。”说这话时常宝华脸上泛出自豪的神情,显得十分可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