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认识习惯 认识你自己 认识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认识习惯 认识你自己 认识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时间:2018-12-19 02:39:00

相关推荐

认识习惯 认识你自己 认识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不认识“习惯”,对自己的认识就只能流于浅表。

不善用“习惯”,人生的价值就难以实现。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就是习惯的威力。若问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恐怕非“习惯”莫属。

1999年第7期《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心理学家温迪·伍德的文章,他在德克萨斯州对70名大学生做的一项实验表明,人们至少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时间里,做出的都是习惯性行为,而且这个数据还有可能被低估,因为实验对象都是身上的习惯还没有被彻底巩固的年轻人。

古往今来的名家伟人,几乎无不重视习惯的作用。关于习惯的名言金句,也许是所有名言金句中最有价值的。聊举几句:

昆图斯:习惯比天性更顽固。切萨雷·帕韦泽:以为一个曾以某种方式完成某种行为的人不会再作出相同的举动,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误解。只要干过,就一定会再干,实际上他早已干过了。西塞罗: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艾门斯: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马克·吐温:习惯是很难打破的,谁不能把它从窗户里抛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着它从楼梯上走下来。梅茵: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约·凯恩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萨克雷: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习惯如此重要,可你认识“习惯”吗?下面分享朱永新老师一篇文章。

一、什么是习惯?

1、不同的学科对于习惯有不同的解释和研究重点

社会学对“习惯”的解释,是指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养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社会态度,且往往不自觉、下意识地表现出来。

人类学对“习惯”的研究,通常从“习俗”或“风俗”(custom)即“风尚礼俗”的意义上考量,他们眼中的习惯,更多是“社会习惯”,即习俗或者风俗。

心理学对“习惯”的解释,是指经过多次重复练习而产生的固定化心理需要,且这种固定化心理需要与本能、经验和性格等同类术语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首先,习惯和本能不同。习惯是后天习得的一种特殊条件反射活动,大部分习惯是后天经过意志努力形成,而本能则是来自先天遗传具有的一种条件反射活动,不需要经过意志努力。

其次,习惯和经验不同。在经验中,意识随时会参与,发挥调节的作用。习惯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活动,在习惯的表现形式上往往是一种理性意识暂时缺失的活动。

再次,习惯和性格不同。性格是一个人多种习惯表现的综合。通过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大致判断其习惯,但通过某一个习惯却不能断定其性格类型。

最后,习惯和熟练技能也不同。熟练技能是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发生或停止的,人们可以利用它,也可以不利用它;而习惯却是在“不由自主”中去完成的自动化活动,在一定条件刺激下,不完成往往就会感到不安。熟练技能是在有意识的练习中,在自觉地改进某些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习惯除了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还会在无意中因为简单重复同一活动而形成。熟练技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而习惯却有明显的优劣之别。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习惯就是在大脑突触之间建立联系,通过不断的反复后导致髓鞘质增加的过程。

2、习惯的基本特点

第一是可塑性。婴儿没有习惯,只有本能。无论是有意识培养的习惯,还是无意识形成的习惯,都是后天造就的过程。

第二是稳定性。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在相应的情形下持续。

第三是自动性。人们不必出现多少有意识的思考,就能依靠习惯,在无意识中自动自发地完成处理相关事宜。

第四是双向性。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综合体现,但习惯和外在环境之间有着鲜明的双向关系。一方面,许多习惯深深扎根于所处的环境、特别是社会教育中;另一方面,主动养成习惯也能够影响甚至改变环境。

第五是有序性。习惯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有序存在。儿童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眼中的生活,都是一个整体乃至一片混沌。一个又一个的习惯,在其间开辟出一条又一条简便易行的路径,节约大量精力,使得处理各种事情变得轻松,从而使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间变得秩序井然。

除此之外,习惯因人而异,还有好、坏之分,新、老之别,因此也具有差异性等等。

3、习惯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习惯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习惯的重要性来分,可以把习惯分为基础性习惯(核心习惯)和一般习惯(非核心习惯)。所谓基础性习惯,是指在人的行为习惯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和重要支配地位的一种习惯,如思维习惯、道德习惯等等。一般习惯是指在人的行为习惯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一种习惯,比如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基础性习惯对人的成长起着源头性的、根本性作用,其他习惯都建立在其上,或者说从其中生长、延伸、拓展出来。一般习惯虽然从属于基础性习惯,更多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但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习惯的表现形式,可以把习惯分为外显的行为习惯和内隐的思维习惯、道德习惯等。有些习惯会通过一个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如早起早睡,吸烟喝酒的习惯等。有些习惯则无法通过外部的行为加以观察,如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看待问题是全面还是片面的思维习惯或道德习惯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习惯的性质来划分为好习惯、坏习惯和中性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坏习惯消解人的生命意义,中性习惯则无所谓好坏,不会影响生活与生命的效率与质量。还可以根据习惯形成的顺序来划分为老习惯和新习惯。老习惯长期伴随,新习惯并不稳固。根据新教育的生命三重属性理论来划分,则大致可以分为健康习惯、交往习惯和思维习惯,大致分别对应着新教育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以这三类习惯去拓展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和精神生命之高,成为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什么是习惯养成?

在习惯教育和习惯养成两个短语中,我们倾向选择采用习惯养成的表述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养成”一词有两个含义,其中一个就是指教育,因此,作为名词的“习惯养成”本意即指“习惯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习惯养成”作为一个词组,还可以理解为名词加动词,也就是以“习惯”为内容、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某种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建立稳定联系的过程。

美国学者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习惯是由暗示、惯性行为和奖赏构成的一个“回路”系统。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性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根据都希格的理解,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再完全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务。所以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

要认识习惯养成的本质,我们还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人在刚刚诞生时,对世界的认知是混沌杂乱的,婴儿把自身和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分不清内外部世界的差别,分不清我与物的区别,也难以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多种联系。在这种认知状态下,人的生命活动亦呈现出无序状态,如婴儿睡眠的昼夜颠倒等等。这种状态与外部世界的规律和秩序相冲突。为此,帮助儿童逐一建立各种秩序,帮助儿童熟知事物规律,是协助儿童成长的关键内容。习惯的养成,无疑是这一工作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习惯帮助儿童由内而外地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心灵与外界逐渐发生联系,并越来越有秩序。在这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儿童的习惯有时符合需求,我们会通过表扬、奖励等各种方式进行肯定,将其固化。有时不符合要求,我们会通过训斥、惩罚等各种方式及时消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从习惯养成的时间来看,一般认为需要21天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习惯。这个说法,来自于1960年马尔茨博士发现的一个规律,他在《心理控制术》一书中举例说,被截肢者需要21天才能接受他们已经失去肢体的事实,面部整容的人需要21天才能建立自信等。受他的影响,一大批励志读物如《21天打造节俭好习惯》《挑战21天:21天改变一切》等推波助澜,让大众形成了21天养成习惯的思维定势。

但其后已经有大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比如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其习惯养成需要不同的时间。如每天早餐后喝一杯水的行为,只需要20天就可以达到最高的自发性,而每天做50个仰卧起坐,则需要84天的练习才能形成。最复杂的行为,甚至需要254天的时间。平均来说养成习惯需要66天。

总而言之,习惯养成从实质上看,就是帮助人们建立起一套具有积极意义的、自动运转的系统,从而整理、规划、巩固、提升生活与生命,使世界变得清晰,使生活变得有序,使生命变得和谐,让人由混沌走向澄明,让个性由蜷缩变为舒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