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向死而生 构建精神家园 诠释生命真谛

向死而生 构建精神家园 诠释生命真谛

时间:2019-11-05 21:06:07

相关推荐

向死而生 构建精神家园 诠释生命真谛

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维持其存在(存活)的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提出“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目的是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海德格尔很清楚地知道,以人贪恋欲望满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进绝路,人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

一、为什么要谈死亡

因为每个人最终都会死亡(无法考证的类似神仙似的排除),而且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不谈死亡并不能避免死亡,忌讳讨论死亡犹如掩耳盗铃。

不谈不讨论,只能让自己陷入被命运摆弄的境地,陷入原可避免的恐惧、愚昧和迷信,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恐惧也好讨厌也好,死神总是不屈不饶地站在我们的门口。不会因我们的态度而有所变化。对于不可避免的事,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是正视它,正确地对待它和妥善地处理身后之事。

二、对死亡的恐惧

人都不愿谈论死亡,是因为害怕死亡;害怕死亡是因为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痛苦的恐惧。生命是美好的。美丽的风景,温暖的亲情。美味的食物,甜蜜的爱情。生命的美好还在于可再生的状态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人生的目的,但人们在享受这些美好的时候总是希望美好永远延续下去,在追求理想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天地不仁,时间无情。从另一个角度看,生命的美好正由于其有限。从经济学来说价值源于稀缺,无限的东西尽管是生命必须的,比如空气,但一般也没有价值。

死亡的痛苦有两个方面。一是死亡过程中的痛苦,如生病本身,和治疗。第二是对死后世界未知的恐惧,也是精神的痛苦。精神的痛苦是由“不舍”和对死后世界未知的恐惧而产生的。人死后去往哪里?到底是怎样的?未死的人不知道,死了的人即使知道了也无法告诉生者。对生者而言,这是一个无解的终极问题。

三,向死而生,如何把握有限的人生

“向死而生”——死亡引导我们思考,思考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我们讨论死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是要珍惜生命,过有意义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就是如何过好这一段时间。

我们相信生命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孤独的。在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生活中,人的精神越来越匮乏,宗教信仰者还好,有一份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让灵魂得到慰藉,一般人往往都会在在苦难挫折或孤独空虚时,质疑人生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灵魂飘荡不定,无“家”可归。

所以人需要“精神家园”,灵魂的家园,就像身体需要房子一样,精神家园就是人的“内宇宙”同外宇宙一样无限广发,永无止境。精神家园的构建,是超脱时空和物质,必须剔除在“死亡”面前烟消云散的东西。正如乔布斯说的,“记住很快我将离开人世,这是帮助我做重大决定的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任何事情——所有外界的期望,所有的自尊,所有对失败或丢脸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烟消云散,只剩下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记住你会死去,这是我所知的避免陷入患得患失的陷阱的最好的方式。你已经赤条条无牵挂。你没有任何原因不去追随你的内心。你的直觉,你的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热爱,也就是说你的内心追逐要建立在重“死”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生活或者其他。

也就是重“阴”,阳生的道理理。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实自我,找到精神的家园,生命才更有动力,更有活力,能救自己的,一定是自己,他人是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救你的。

重“死”而生,“死亡”就是构建牢不可催的精神家园“基石”,也就是内宇宙的生机。有了这样的精神家园,人们的灵魂将无时无刻不在圆满成长,任何艰难困苦也摧毁不了我们的精神支柱,才能更加的催发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识海无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