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父母要陪伴孩子 但不要过度陪伴。自由活动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父母要陪伴孩子 但不要过度陪伴。自由活动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时间:2019-11-02 12:24:52

相关推荐

父母要陪伴孩子 但不要过度陪伴。自由活动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现在很多宝妈在家里做全职妈妈,全身心的在家里照顾着孩子。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父母整天在家,陪孩子的时间特别多。父母认为,不能让孩子的童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于是,全程参与孩子所有的活动。

我身边有个宝妈就是这样,儿子5岁了,正是玩的年龄。每天在家就是玩玩具、听故事、做游戏、看绘本、画画、玩粘土、折纸等等,宝妈除去做家务以外,其他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看着孩子快乐的玩耍,她感到特别幸福。

不过,宝妈每天这样陪着儿子,时间长了,孩子就开始感到烦了。有一次儿子叫妈妈不要吵他,让他一个人玩,为此事,宝妈还郁闷了很久,难道是儿子不爱我了?

其实并不是这样,宝妈过度陪伴孩子,会让孩子感到不自由,孩子很想要有个自己的空间,他们想要自由活动。

一、孩子需要陪伴,但是不需要过度陪伴。

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就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当父母陪在孩子身边陪他们说话、逗孩子笑时,孩子还会感到很快乐,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但是,有的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陪在身边。比如:在他们做游戏的时候,正全神贯注的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搭建一个漂亮的花园上,而妈妈却不断的鼓励或表扬孩子,建议孩子在花园内再建一座小房子,认为这样更好看。妈妈认为只有每天这样陪伴孩子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可是孩子有时却不喜欢妈妈在他身边,只相一个人玩。妈妈这样做会使孩子受到干扰。

孩子需要陪伴,人们也经常说,不要让孩子的童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但是,陪伴孩子要考虑孩子的需要。当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陪伴时,父母就不需要介入。在《幼儿游戏与指导》一书中,明确的指出,孩子的游戏活动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活动,孩子想怎么玩、选择谁做玩伴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孩子拥有自主权。

因此,父母过度的陪伴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时孩子需要放空的时间。对一个性格内向而且依赖感又很强的孩子来说,父母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上难以“断乳”。

二、孩子的自由活动有助于大脑的良好运行。

有时,孩子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而不需要成人的陪伴。还有的时候,孩子会一个人静静的发呆。

婴儿游戏专家亚科.潘克西普指出:孩子游戏是有助于孩子大脑发育和情绪平衡的生理活动。给孩子一个没有大人指手画脚,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此时没有人打扰他,他会对自己喜欢做的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孩子的大脑中会产生成千上万个神经元突触联结。这种专注的状态被称为“心流”。

在孩子玩的时候,没有成人的介入,他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玩了。当他们不想玩了,可能会静静的看着窗外的大树发呆,或一个人自言自语。

在《儿童自然法则》中写到,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此时他们的大脑依然处于活跃的状态,神经学家称这种状态为“默认网络”。这种默认模式的神经网络仍在联结、分析或者删除以往经历中建立的神经元。有时,孩子就是在这种发呆的情况下,有了一些奇思妙想。大脑不需要集中精力处理特定任务的时候,会恢复默认状态。

因此,当孩子正在用心做一件事情时,父母也不需要陪伴孩子,就让他一个人呆着。父母不要认为孩子此时很无聊,就来陪孩子聊天,安排一点事给他们做。其实,孩子在这种放空的状态下会更加具有创造力。因此,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

三、父母要避免过度陪伴,要做到以下3点。

1.父母要注意“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当人体受到过多的刺激,这种刺激强度很大,持续时间又很长的话,就会引起人们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一种心理反应,只要触及了超限点,就会引起超限反应。

在家里,父母有时会对孩子唠叨,比如:妈妈总会对孩子说:

“你要多吃一点!”“你要好好学习!”“你要早点去睡觉!”

当你每天都听到同样的话时,你是不是会感到很烦呢?父母“唠叨”孩子,孩子受不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超限效应”。同样的道理,父母每时每刻都陪在孩子的身边,孩子也会感到很难受的。

儿童由于生理期能不成熟,所以是很容易产生这种反应的。有时候父母长时间介入孩子的游戏和生活,孩子反而不高兴,会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叫父母走开,这都是因为孩子出现了“超限效应”。如果父母不了解的话,会责怪孩子:我一片好心,你却不领情,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

有研究表明:父母长时间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支持,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还会让孩子止步。

有的父母在看孩子玩的过程中,会忍不住给孩子一些孩子建议或指导,而这些指导很可能是孩子并不需要的。这会让孩子缺少自我探索的机会。孩子认为哪怕他们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拼图拼好,他们也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的。他们偶尔也想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父母过多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很压抑。

2.父母要摆脱共生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陪伴,也意味着他们与孩子成为了一种共生关系。有时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对孩子过度依赖,会使父母丧失自我。

共生:即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一切都是我们的事。 有的父母认为,无论孩子干什么都是父母的事,我必须和孩子在一起。他们把孩子与自己完全融为一体,这就是共生关系。共生关系很容易失去边界,不分你我,这样就没有正常的逻辑。父母会侵入孩子的边界,给孩子造成压力。

我看到有些宝妈因为整天在家带孩子,把孩子所有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把孩子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把孩子的成就当成自己的成就,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工作和追求。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将6个月前的婴儿期称为正常共生期 。意思是,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才是正常共生,以后的共生,都是病态共生。

6个月前的婴儿是无助的,所以他非常需要妈妈,他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依赖妈妈的帮助。而孩子到了6个月以后,就不需要任何事都依赖妈妈了,他们会渴望自己有独立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他也能安静的一个人玩。

父母要摆脱这种共生关系,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不需要担心他偶尔一个人玩会不会感到孤独,需要不需要你的帮助。父母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在他们需要陪伴的时候,再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

即使参与孩子了活动,父母也不要横加干涉孩子。如果孩子碰到了困难,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就去做自己的事情。要摆脱与孩子的共生关系。

3.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虽然孩子是母亲生下来的,但是孩子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父母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并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1】父母要做孩子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父母要引导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去发展。要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比如,孩子玩游戏和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玩的时候,声音要小一点,不能影响到别人等等,这些是需要成人来引导孩子的。而且,自己在做的时候也要确保遵守规则,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做孩子的榜样。

支持者是无论孩子碰到什么困难,父母都会让孩子知道,父母将会与他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成为孩子最可靠、最坚实的精神支柱,并鼓励他们充满自信的去面对各种挑战。当孩子来找父母时,父母要放下手中的事,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2】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减少了对孩子的陪伴,自己也可以解放了。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上。最好的父母不是成为孩子的保姆,整天围着孩子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而是成为孩子的榜样。用自己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来影响孩子。

我身边也有宝妈,一边在家照顾孩子、一边写作。既会陪伴孩子,又会给自己和孩子的生命留白,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彼此都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宝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是在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他一个人转的。

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过犹不及。在父母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下,这是不是孩子需要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有时间陪伴孩子,又不能陪伴得太多了。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支持他们,但是又不能用力过猛。因此,父母要观察孩子,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鼓励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家庭教育,感谢您的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