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名食饮食文化 甑糕等古老小吃

中国传统文化 名食饮食文化 甑糕等古老小吃

时间:2022-12-03 20:34:38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名食饮食文化 甑糕等古老小吃

本文乃作者晓星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甑糕,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风味小吃,自古大多由“市人担而卖之”,过去在全国许多地方均有制作,尤南方做卖为多。它以米粉为主要制作原料,蒸制出的甑糕有方有圆,形制美观,且质地雪白、松泡柔软、香甜适口、最易消化,因而极受人们喜爱。其采用的甑炊具,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甑糕,这一传统风味美食,历来多沿用古法蒸制,但因其产量低而影响到经济效益,故一度在饮食市场上廖若晨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湖北有的地方曾革新过蒸制甑糕的炊具,采用一种木质活动方格形蒸具,一次可蒸制出20只小型甑糕,而制品风味依旧。看来只要将甑具和制粉工具加以改革,进一步提高产量,将会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甑糕

七层糕是福建长汀地方的一种风味小吃,亦是当地古老习俗“七夕”,“乞巧结缘“的一种传统礼品。七层糕是用白籼米、门博、赤糖、熟芝麻等为原料,系将籼米浸泡、磨浆分作两盆,分别拌入红、白糖。垫细布入笼置沸水锅,先下一层薄薄的白糖米浆,蒸至浆面稍熟,再上一层薄薄的红糖米浆,如此分添至七层,直至蒸熟透出锅,趁热撒上芝麻,切棱形小块即成。其糕甜香,赤白相间,雅致美观。小窝头为北京仿膳名点,出自当年清慈禧寿膳房。这是一种用细罗筛过的玉米面,黄豆面加白糖、桂花蒸制而成的美点。其成品上尖下圆、小巧玲珑,看上去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宝塔”,吃起来细腻滋润,满口甜香。因而,凡是光顾仿膳的人们,都以一尝脍炙人口的小窝头为快事。

七层糕

“驴打滚”这个听起来不雅,但又满有风趣的名称,它是流行我国北方民间的一种“豆面卷”小吃,北京叫“豆面糕”,尤以东北辽宁地方制作着名。系用黍子加工的大黄米经浸泡控干水分后磨粉作主料,然后和成面团蒸熟,置装有熟黄豆粉的容器内蘸吃,或内外铺一层豆粉卷切成三角段块食用。因为此品犹似毛驴就地打滚时扬起的阵阵灰尘,故人们诙谐地称它为“驴打滚”。由于制作形象比较切意优美,颇受人之喜爱。传说在过去东北农村,有一个自称“善人”的地主,为人非常刻薄,他雇用长工每进午餐,专供豆面卷食,认为这样可缩短吃饭时间,使长工们没有休息余地。久之,长工们都看穿了他是个假善人,但敢怒不敢言。

驴打滚

一天,有一赶大车的长工中午下工,又饥又渴,刚卸车后,毛驴躺地打滚不起,好像成心作对似的,他生气地狠抽了毛驴几鞭子,赶进了驴圈。待他回屋吃饭,一见豆面卷就激起了对假善人的怨恨,便咒骂他家的毛驴也和他--样坏,用打滚来刁难人,正骂时假善人突的进来,大家都愕然了,可这长工却一本正经地用手指着豆面卷说:“驴打滚”。随即,长工们也都说:“驴打滚”,假善人还以为是在互闹矛盾呢。自此,长工们都把豆面卷叫成“驴打滚”。在安徽省阜阳市街头,可以见到制售有一种特大的蒸馍,名叫“婆婆馍”。这种馍大如磨盘,一般重约3公斤左右,大者可达10公斤以上,真可谓“馍中之王”。说起这婆婆馍,它还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

驴打滚

那是在南宋初年,金兵侵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日金兵进了颍州城(今阜阳市),冲进了城南开饭店的王婆婆家,杀了她的丈夫和儿子,又逼得儿媳跳进了滔滔奔流的颍水河。王婆婆为了把报仇雪恨的希望寄托在宋军身上,便在当地,发动起婆婆们都来蒸制大馍,以支援宋军抗金,一时“婆婆馍”便在军营内传开了。士兵们每人发上一个大馍,饿时可充饥,困时能枕眠,故又称之为“枕头馍”。在王婆婆等百姓的支援下,朱军终于打败了金兵,那就是历史上“顺昌之战”,当时宋军不满2万,击败金兵10余万,获得大胜。历史已成为过去,可这婆婆馍却波流传下来。这馍由于蒸制前不放碱、不放发酵粉和其它物质,具有松软、耐嚼和香甜好吃的特点,且存放数日不霉不硬,可作旅行携带的干粮。而今已是阜阳饮食市场的特产。

枕头馍

娥姐粉果是广州传统名点,这种粉果,色白如雪,形似娥眉,款式独特,味道鲜美。食后,颊齿留香,令人难忘。其形美味美,真是名不虚传,曾使无数中外品尝者称赞不已。传说,在本世纪初,珠江水上人家有一位名叫娥姐的姑娘,自幼家贫,但她长得很漂亮,聪明伶俐,学会制作粉果等小吃食品,曾被广州某官僚雇为女佣,主人常让她帮厨制作点心待客。她便以干米饭磨粉,用开水和面做皮,包以炒熟的肉、虾、笋末作馅,蒸制成皮薄肉厚的粉果。客人尝后,无不称奇。由此,名声渐渐传开。后来,被一座字号叫“茶香室”的茶馆老板看中,他用重金聘用娥姐专为其制作粉果。“茶香室”老板为了招徕顾客,特为其设专案,现制现卖,很快闻名全城,群众称之为“娥姐粉果”。

娥姐粉果

于是,茶室生意越做越旺。娥姐粉果也越来越出名了。这时,各个酒楼茶室也纷纷争相仿制。就这样,娥姐粉果越传越广,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今娥姐粉果这一传统美点,虽非昔日娥姐所制,但其味道却非娥姐的杰作可比。因为此点,已经过几十年不少好手发展和创新,使其更臻善美。馓子是我国南北皆有的传统风味名食,系以面粉为主料经调制后,用油氽而成的一种酥脆食品,因其食味佳美,且易消化,自古以来极受广人民所喜爱。随着时代的推移,馓子早已跳出了寒食节令食品的范畴,成为四季皆宜的美食佳点。唐代鉴真大师东渡,即携带了大量的馓子作路粮。不仅如此,馓子还曾是宫廷中的御膳珍点,如在清乾隆时期御膳房的点心食单里,就列有“馓子”和“发面麻花”等。

而在民间,每逢年节都有炸食馓子的习惯,并以此作为至上佳品款待宾客,甚至作为珍贵礼品感情馈送,特别妇女生孩子,亲眷上门祝贺,也要送馓子和红糖作补养品,并形成习俗。而今馓子除了直接作点心干食外,亦可用汤或糖开水泡食,还可掺入肉类菜肴中煮食,均别饶风味。如楚乡湖北就有用馓子烹制的名菜“酥馓鱼片”、“酥馓蟹糊”、“酥馓鸡茸”等,皆为驰名全国的佳肴。

参考资料《中国名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