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语言论 艺术语言的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语言论 艺术语言的特性

时间:2019-12-28 08:22:19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语言论 艺术语言的特性

本文乃作者美食界的小阿哥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书法上讲艺术语言,这一说法是从一般艺术创造的理论表述中借来。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很好地运用其特有的艺术语言,描写出了宛如目前的景象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没有精彩的艺术语言,便没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

书法的语言艺术

各种艺术都要创造尽可能生动的形象,都要以本形式特有的方式、方法、艺术手段进行创作。借用文学创作中“文学语言”的这一说法,不同艺术品种的表现手段、方式方法,分别被称作“音乐语言”、“舞蹈语言”、“戏剧语言”、 雕塑语言、绘画语言等等。作为书法艺术形象创造,便也有自己的语言即书法语言。书法是一种很特殊的艺术。 唐代书论家张怀瓘称它为“无形之相,无声之音”。就是说,它有近似绘画的造型,有不是客观事物具象的形象感:它没有声音,却有俨如音乐般的节奏。不过,同时也在告诉人们:书法究竟不同于绘画、音乐,它有自己的(只在审美意时上近于绘画、音乐的)表现手段、方式、方法,它以这些构成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

张怀瑾书法

书法艺术语言的特性表现在哪里呢?书法是利用汉文字的书写进行形象创造的艺术。首先,书者必选定要书的文词。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情志、审美感受,文词可以自撰,也可以选用前人的。不过,文词只是催发书者创作情志的根据,还不是创造书法形象表达书者意兴的语言。只有使书法形象得以创造,即直接参与书法形象创造直至其最后完成的,才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艺术的语言能“说”些什么?它有什么特性?它在书法:形象创造中怎样发挥作用,并在形象的成功创造中给人以美的感受?它的审美意义与价值在哪儿?下面我们分别从书法语言的产生、书法语言的特性、书法语言的功能、书法语言的真率性与虚假性、书法语言的美学品格以及书法语言的审美效应等,进行一些研究。

书法艺术语言

书法语言的产生书法是通过书写的运笔、结体、谋篇等“说话”的。书法的语言从运笔、结体、谋篇中产生。书写(广义的)与文字创造同时产生,凡文字必有笔画、结体。但是当初刻画的目的只在以线条(甚至不留线条而是一个黑影),结构出一定的形以表音表意,并不要求也不曾想到所作的线条还有表音表意之外的形质的意义。但是,笔画的形质,以六法创造的各种文字形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审美关注。(比如说, 这个象形字,形像不像?或者,这个字线条组合得是否匀称?)因为点画运用、字体结构原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人们生来就会的,而是人们通过实践有意无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对万象的性质、构成原理的抽象。

书法语言的产生

接受者面对所书文字,即使不自觉也是带着对万象形质意态的感受来观照书法形象并产生审美反映的。如觉得甲骨文线条精细、劲直、利爽,结构匀称、整齐、甚至有某种现实形象的意味。这就是最早出现的“书法”上的造型意识和形质感。只不过由于工具、器材、书刻工艺的限制,使主体的情性难以有充分的发挥,难以产生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自觉。因此同时期的许多片块之间,除了技巧的生熟,难以看出不同作者间明显的风格差异。只有从字形不同,字之大小排列及用刀不同,看出一些不同时期的差异来。不过,这种书契文字所反映的那个历史时代书契物质条件下,贞人们最纯朴、最稚真的创造心灵,使其成为后世不可能再有的独特形式,使其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书契文字

直接以毛笔书写成书后,出现了人们以前因多关注于刻铸而少注意的美妙现象:甲、乙、丙、丁多人,即使书写同样的文字、具有同等的工力,运笔落墨,仍然出现不相同的性质和神韵;李斯等人为统一六国文字,几乎是以匀齐的几何线条作《峄山碑》等,立下小篆的结体规范,可是在每个人临写下,却毫无自觉地变成了多种多样的风神面目,使古人不能不惊叹:“笔软则奇怪生焉”。(这显然是针对以前使用刀具刻字难有这种个性面貌而言的。)人们在这里看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微妙差异,由无意中发现这种差异到肯定这种差异的审美意义,到自觉地作为审美效果来寻求,表明人们确实有了书法个性化艺术语言的自觉了。

在碑刻小篆出现前,本已出现了个性风格差异明显的帛书简书,但是,这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不在书嫁个人的书写风格,而在领略不同字体的风格,如崔瑷对草书的艺术特点就曾作过生动的描写: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跋鸟踌,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或黝跻踊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僳,若据槁临危。傍点邪附,似蜩塘锔枝;绝笔收势,余蜒纠结,若杜伯捷毒,看隙缘峨,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摧焉若注阻岭崩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蔡邕的《篆势》也从欣赏的角度,大谈篆书的审美特点。

蔡邕的《篆势》

似乎当时的书家,只注意追求这种字体的审美意味,并不讲求“我”怎样去追求,如何有“我”的风格面目,显“我”的情性气格。成公绥作《隶书体》、卫恒作《四体书势》,都只是论述字体的艺术特点,全然不及个人风格。羊欣写《采古来能书人名》,列了一批擅书之人,讲到张芝,只一句“精劲绝伦”;讲到卫觊,“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除有一句“草体微瘦”外,也仍是笼而统之地“笔迹精熟”。到了魏晋,才有以对人的品操的眼光,用来观照艺术,书法上才把个性风格作为艺术审美要求予以重视,才把以不同的个性语言创造各自的书法形式提到日程上来。实践早已走在前面,感受认识才跟上来,理论上才有所反映。汉代虽然是中国书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但书家个性化的语言意识却具有朦胧的、非自觉的性质。

也就是说,只有书写效果被确定以后,人们才能从中领略到:在运笔书泻的全过程中,确有一种能把人的情性、气格、修养表现出来的审美效应。这些正是这一-形式反映人的情性、气格、修养的语言。点画运笔,除了结字谋篇外,还向接受者吐露书写者未予明言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书家的工力,而且看到了书家的精神和情性,觉得它似乎和自己“说”了什么,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参考资料《陈方既论书法 第一卷 书法综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