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夜读荐书|那么多人推崇王阳明心学 看完这篇明白了

夜读荐书|那么多人推崇王阳明心学 看完这篇明白了

时间:2020-03-07 22:08:18

相关推荐

夜读荐书|那么多人推崇王阳明心学 看完这篇明白了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在他临终时曾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点亮。此后的几百年间,王阳明和心学理论真的点亮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

相信你一定听过“知行合一”,在我们的节目中,就有多位夜读嘉宾在谈到对自己影响深刻和推荐的书时也选择了王阳明的《心学》。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

后世无数阳明心学的践行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都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

《王阳明全集》

宋庆峰 编

辽海出版社

关于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越来越焦虑、迷惘、缺乏安全感。殊不知,这是我们的“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今天就让我们从这本心学的经典文本和故事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心学这一领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心照物

什么叫心学呢?就是身心性命之学。所以王阳明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就圣人的学问就是心学。

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十分推崇“以心照物”的观点。

以心照物的本质就是:有什么心,就有什么物。有什么样的志向,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一个人即使没有了手,没有了脚,听不到说不出,但他只要有一颗仁心,就可以做个好人。

有一次阳明大师和学生们一起游学,他的友人就指着花说:“老师,您常说心外无物,您看这岩中花树自开自落,与你我的心有什么相干呢?”

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之前,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当你来看这花的时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就是“以心照物”。

所以,你有什么心,就有什么物。有什么样的志向,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以善良的心性

去明照万物

有一次王阳明为了印证他这个哲学,和一位叫杨茂的聋哑人来笔谈,这位聋哑人也是一位读书人,虽然不能说不能听,但是可以写。他们两个会面之后,王阳明就问说,你是不能说,也不能听,但是这个会妨碍你做个圣人吗?会妨碍你有一个好的心吗?有个善良的心吗?

杨茂说,这完全不会妨碍,所以王阳明说,一个人即使没有了手,没有了脚,没有了四肢,听不到说不出,但是他只要有这颗心,他就可以做个好人,对不对。相反有些人,长得何等的美貌,听得何等的聪明,多么巧言令色,多么耳聪目明,可他心坏了,他能做个好人吗?他做不到好人。

做一个人,或者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他的形貌吗?是他的颜值吗?不是,是他的心。

古代先贤从不单单通过外貌,就简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而是看他有无爱人之心。王阳明经常做一个比喻:我们看事物,就是以心照物,以善良的心性去明照万物。

只有把自己的心修炼得一尘不染,才能够明照这个世界。如果连自己的心都是糊涂的,镜子都是模糊的,又怎么能够照亮世界呢?

所以身心,身的主宰是什么?是心。心的发出是什么?是意,意志的意,意的本体是什么?意要落在一个物上面。什么意思呢?如果孝顺父母,意在孝顺父母,那么这就是孝顺的一件事情。意在于事君,忠君,那么忠君就是一件事情。意在仁民爱物,那仁民爱物就是一件事情。意在视听言动,视听言动就是一件事情。

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心在上面,都有一个心像明镜一样地去照。那么美丑贵贱,是非曲直,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就呈现在这里了。所以王阳明就说,这世上哪里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呢!

如何拥有

善良之心

宋明理学一直秉承“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点。其实质是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由其泛滥,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了人类自身。想要拥有善良之心,首先就要展现出自己的良知。

所以人要做什么,人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致良知,就是把良知、良能呈现出来就好了。人家说很难吗?这个有什么难的,王阳明说这很容易的,心什么都知道,心有一个光在照,心像一个镜子一样在照,它知道的。

见到父亲母亲,自然知道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就是良知,不用到外面去求。

什么叫孺子入井呢?就是孟子讲的,在《公孙丑章句上》讲,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不忍受别人受苦的心。先王有不忍别人受苦的心,所以就会有不忍别人受苦的政策。

“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匍匐在井边,好像要掉到井里去了一样,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会有怵惕恻隐的心,无论在北京还是在深圳,在全世界各地,看到一个孩子遭遇到危险,要掉到井里去了,你会不会想到要救他,一定会要救他。"

每个人本能的就有这个心。这个心,就是良知。就是不忍别人受苦的心,就是慈悲心,就是恻隐之心,这个不是从外面来的。

人心就像

这树木一样

学问之道没有其他的,就是把自己的私欲,私念,行差踏错了的心回到本位,尽己之心,推己及人。这个就是良知,这个就是学问,这就是格物致知。

孟子曾讲过牛山之木的故事。从前有一座美丽的牛山,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但人们经常上山放牧,总想着砍伐树木,绿树青山慢慢的就被砍光了。

人心就像这树木一样,原本都是美的。但人心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私欲的蒙蔽。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呵护,去存养这颗心。要时常反省自己,拷问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说,你平常大庭广众说话,我还不大很相信,你可能有各种顾虑,有可能说假话。但是夜半三更,你自己捂着自己胸口,扪心自问问自己说,我做的对不对,这个你总会知道吧,这个还要别人告诉你吗?

心学的修炼,都要经历存心、养心、不动心这三个过程。其中,不动心堪称最高的境界。

死生不变于己,心无所惧,还有什么东西能令他心动呢?君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时常保有一颗不忧不惧,宠辱不惊的强大内心,万事万物皆可淡然处之。

有心就有力

有心就能做事

知行合一,知就是心,就是能觉悟的心,能明照的心,在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在照,你自己历历在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在做慈悲的事,还是邪恶的事情,做光明的事情,还是黑暗的事情,它在时时有个心在照,有个心在觉悟,这就是知。

想问题的时候,不要茫茫荡荡去想,而是把这问题落在实处,在事情上磨炼这个心,这就是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不会有两条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想着我做这个事情是怎么样做的,不是行而不觉,而是心里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很多人说,王阳明心学是空幻的,虚幻的。其实,王阳明心学是实学,是经世致用之学。

梁启超先生说,这个不止是修身养性的,它对这个世界是非常有大作用的。每个人有这个心性就能做大事业,没有这个心性,就不能做大事业。有一句话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也不是没钱人的,是有心人的。有心就有力,有心就能做事情。

在我们的生命中,会遇到很多好书,这些书或曾给过您生命的启示,或曾让您感受到美好,又或者让您获取知识、增长阅历,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您和那本书的故事。

《企业家夜读》

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一档

专注于企业家群体的阅读朗读节目

每周日晚九点准时播出

阿基米德FM、蜻蜓FM等同时呈现

谭文清《财富的福音》

曾强《雨巷》

艾路明《阿拉善之歌》

刘昕《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梁建章《给我未来的孩子》

苗鸿冰《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余钢《门前》

俞敏洪《给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信》

尹烨《大医精诚》

陈荣华《只有一个人生》

刘积仁《远方》

宋志平《再别康桥》

阅读的价值

读书,获得更多的生命经验

慢下脚步,感受宁静和自由

诗歌就像给灵魂洗澡

心灵深处有风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