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把豌豆荚卖了之后 他做了一本基于兴趣阅读的“杂志”100个创业者

把豌豆荚卖了之后 他做了一本基于兴趣阅读的“杂志”100个创业者

时间:2023-12-01 12:11:21

相关推荐

把豌豆荚卖了之后 他做了一本基于兴趣阅读的“杂志”100个创业者

32 岁的王俊煜正在进行他第二次创业。

不久前我们在东城区的胡同里见到了他。新办公室的一层是一间不大的开放式咖啡厅,王俊煜坐在一张狭窄的咖啡桌前接受采访,时不时掏出手机向我们展示他做的新产品,四周是来来往往、有点喧闹的公司员工。新公司只有 20 人。

轻芒办公室一层的咖啡厅,有一面墙摆满了杂志。

王俊煜的上一个身份是“豌豆荚 CEO” 。这是一家从手机管理工具起步、最后跻身中国主要 Android 应用商店的创业公司。《好奇心日报》的时候,王俊煜坐在一间封闭的会议室,身旁还正襟危坐着 5、6 位工作人员,包括从外部雇佣的公关公司。门外还有豌豆荚 400 多人在埋头工作。一年半前采访他

去年 7 月,他把做了 7 年的豌豆荚,随后,王俊煜宣布以创始人的身份加入“联翩科技”,这是豌豆荚 年拆分时的一家公司。卖给了阿里巴巴

这家公司也做了跟应用商店完全不同的产品,名叫“轻芒”,一个让你按照兴趣定制内容的阅读聚合应用。

轻芒像是一本可以由用户自己定制的电子杂志。打开轻芒的首页,你能看到“摄影”、“咖啡”、“日本料理”等等兴趣主题,他们被轻芒按照一本本的“杂志”组织起来。你可以订阅杂志,也可以自己创建。

轻芒的主界面

依照内容聚合类工具已经很多,比如今日头条、即刻。但王俊煜还是想描述另一个故事。

他说轻芒强调的是“高品质内容”,这其中“一定少不了人的参与”——大部分杂志内容由算法自动抓取,部分杂志由真人编辑,最终的目的是让机器学会人的挑选标准。

从“豌豆荚一览”而来的轻芒,更像是媒体产品

“轻芒”的团队是由王俊煜参与的上一个产品“一览”而来。

年,王俊煜拿到了软银集团领投、A 轮投资方 DCM 以及创新工场跟投的 1.2 亿美元融资。

更多的钱给王俊煜带来焦虑,他说那时候“情绪比较差”,觉得大家“high 得不太对,有点怀疑自己做的事情”。

“我们招了这么多人,做了这么多事,有些是拿屌丝用户、拿点击率,后来觉得这个事不对。 所以定豌豆荚的价值观,重新定团队,做一览,都是那时候的事情。”

年年初,豌豆荚把旗下的产品和员工重新组合,拆分成了四家公司,除了豌豆荚,一览和 Snap 锁屏、短视频视频应用开眼、多媒体工具 SnapTube 都分别成立了独立公司。

其中一个公司“一览”,是个可以让人不用打开应用,就能看到应用内容的产品。

它抓取了 500 多个应用的内容,然后聚合到一览的入口。不管你手机上是否下载了那些应用,都会在一览显示出来。

一览,现在已经更名为“轻芒阅读”

一览服务的是有 Geek 特质的效率人群,他们会花时间去定制、接收推送。

轻芒的概念也从公司拆分开始在一览的团队酝酿,去年 12 月,名叫“轻芒杂志”的新应用正式上线,把来自公众号、网络媒体的内容集合到一个应用中去,但更强调兴趣。

“轻芒是为兴趣而生,它跟效率有一定程度的冲突。”王俊煜说,轻芒不是在做分发,他“非常强调高品质”:“我们想让用户看完我们推荐的内容,感觉多了一点知识。”

打开主屏幕,你不会看到一个长长的、拉不到底的时间流,而是一个以 7 条一组展示、一共 20 条的“精选文章”,这是轻芒杂志的“封面”。剩下的内容,全部在一本本“杂志”里。

尽管都是同一个团队的产品,但轻芒更像是一家媒体公司,王俊煜也更关心内容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工具属性。

媒体的特质也体现在排版上。王俊煜参考了杂志设计,你会看到轻芒的图文排版并不像新闻应用,而是像纸质杂志那样留有大量空白。“做的非常宽松,这是为了让你放松。”

轻芒杂志的“封面”

但他更愿意把轻芒叫做“内容技术公司”:“给用户提供价值来看,是媒体,从手段来说,是技术。我觉得这两件事情没办法孤立。”

轻芒的“信息守门人”,除了计算机更强调人的作用

王俊煜说的技术,是搜索引擎对内容的自动筛选。

这也是今日头条在做的事,你在每一篇内容上点击、浏览和做标记的行为都会作为算法判断个人兴趣的依据,接下来系统自动推送它认为适合你的东西到主屏上。

但轻芒要在算法上增加人的因素。

轻芒有 30 多人的人工编辑,他们有由公司的员工兼职负责,也有来自公司之外、对某个兴趣擅长的“专家”,每人负责至少一本杂志。

这个团队的工作方式就像一家媒体。主编会和大家沟通内容的挑选,编辑依照自己为负责领域的杂志挑选 5 篇内容,修改部分文章的标题,最后呈现在读者的 app 上。这位编辑的名字会标注在杂志的名称下。

更多的杂志是由一个猫咪头像、名叫“小花”的编辑负责,它就是轻芒的机器人算法。小花依照关键词抓取内容,呈现在杂志的信息流里。

之所以让真人参与,王俊煜是希望人选择的标准不断反馈给机器,告诉机器什么是高品质的东西,最终让机器找到规律,像人一样可以选出符合轻芒定位的内容。这也是王俊煜认为轻芒避免成为今日头条最大的不同。

这个逻辑看起来有些微妙和理想化,什么是“好内容”?既然人都有不确定性,什么时候机器可以无限接近人,具备挑选好内容的品味?

按照王俊煜的说法,算法可以从很多个维度从人类“学习”,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比如阅读时长是一个指标,但也不是全部,如果一个用户点击了稍后再读,这也会被判定为一个积极信号。再比如用户作的读书笔记、划出的标记,都会以不同的权重被机器识别。

这是一种介于纯人工和纯算法支配内容的中间方案。传统媒体的信息“守门人”是每一位编辑和记者,而 Facebook、Twitter 、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用算法塑造了。这意味着每一个读者都在自己选择想看的头条和版面。新的守门人

但开放带来了另一种结果,公众控制的媒体。“公开的泳池”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化粪池”,“我们自己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假新闻,以及混乱、浅薄的娱乐化信息。

轻芒想让这个新的守门人更可控。轻芒上线前,王俊煜说,即便技术没有价值观,但技术的使用者是有价值观的:在知乎上

“我们创造一个技术,是为了改变点什么;一个技术,确实如菜刀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用途,但总有一些是我们创造的时候脑子里面所设想的。这就是我们的目的。而我们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

最终考验轻芒的是,有多少人会留下来,并且带来新的用户?

但作为一门生意,轻芒除了理想主义之外还面临现实问题。

今年 1 月,轻芒被 iOS app Store 推荐到商店首页,这给轻芒带来了大量新用户,一度让它冲到生活类排行榜的第 8 名,全部类别的 106 名。

但新用户似乎没有留下来。两周不到的时间,没有了推荐加持,轻芒的排名。跌到了 1500 名开外

想用人工干预算法,轻芒之前也有人做过不同路径的尝试。 年,美国人 Kevin Rose 创办了科技新闻网站 Digg,相比于新闻门户,Digg 上每天有 100 万人“挖掘”新闻,用户可以提交文章、阅读者判断文章是否有用。被“挖掘”的次数越多,这条新闻就越有可能被推荐到首页。

另一个新闻网站 Nuzzel 连接了用户的 Twitter 和 Facebook,从社交账号获取了人际关系之后,用户打开首页会看到你关注的人分享的新闻、他们的评论,新闻的排序依据分享新闻的好友数。

相比之下,轻芒不仅面临“如何更了解用户”的问题,还面临聚合文章的质量把控问题。王俊煜希望为用户呈现高质量的内容,他本身又不能控制高质量内容的产生,筛选就成为唯一可控的环节。在中国鱼龙混杂、数量繁多的自媒体、机构媒体以及其他内容来源的环境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题图来自 Pixabay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