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放下的智慧上篇——【舍得】

放下的智慧上篇——【舍得】

时间:2023-04-18 20:02:35

相关推荐

放下的智慧上篇——【舍得】

注:文章中附图作品为圣禅先生左右手一正一反创作的太极禅书法作品,这次发布的作品内容为《忏悔三昧》及《心经》,都为近期创作。越往后看,作品越精彩。

本次发布的狂草作品,同一内容,在章法上没有重复,千变万化,极具视觉冲击力,作品掷地有声,精彩绝伦。太极禅书法作品实为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极品作品。

另外,本文由于篇幅太长,分为三个篇章发布,其总纲标题为:放下的智慧:【舍得】、【温故】、【知新】、【忏悔】、【无心】。在分段发布的小标题上,可能与发布是内容有出入,以总标题为准,请大家按照上篇、中篇、下篇顺序阅读即可,给大家带来不便,请大家见谅。

放下的智慧上篇

作者:圣禅

一夜未眠,都在写文章。

当我的精神开始亢奋,思绪万千的时候,会身不由己去写作。

今晚,我感觉自己的灵性文思泉涌,处在一种灵感大爆发的状态,由此,我有种莫名的激动,觉得今天一定会写出点惊世骇俗的东西。

一个人的激动与一个人的冲动是完全不同的,一边你的心绪有些亢奋,那边你还需要有所冷静下来,唯有冷静,才能使得你头脑清晰,避免头脑发热,做出许多不该做的事情。

但凡做生意的,都喜欢顾客有购物的冲动,在经营上,生意人总是要找出各种办法,促使消费者去消费,如此一来,才好赚的盆满钵满。

现代社会,在教育领域,讲课的老师,一般都会告诉学员,他交给大家的都是干货。

什么是干货?老师们嘴里的干货,一定另有所指,一个是货真价实,另外一个就是他传授的知识及学问属于浓缩的精华范畴。

干货是一种比喻,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认识这个干货呢?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有关大智慧的“干货”,这个干货是我通过几十年的耕耘,才得以积累下来的大彻大悟所在,愿你且行且珍惜。

最近,身体觉得有些亏,需要调理一下,就买回来一些补品及水果类的“干货”,用来泡水喝。特别是听说用波罗片和山楂片等泡水喝,对咽炎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因为我以前有过比较严重的慢性咽炎,加上支气管可能也有些问题,如果闻到烟味,就容易咳嗽,所以,就买回来一些水果“干货”,用来泡水喝,更精准点说,是煮水喝。

按照习惯,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喝水。先前都是喝一杯矿泉水,现在,每天一起床,要做的事情是煮水。我用那种电动自动烧水壶来煮水,我把波罗片、金丝小枣、山楂片、苹果片等放进水壶,打开电动水壶的抽水键,将桶装水里面的矿泉水抽上来注入壶里,之后把水烧开,因为自动电水壶有个功能,当水烧开后,如果你不去管它,等一会,水温会降下来,之后,水壶会自动再次启动烧水功能,将水再次烧开,我正是利用这个反复烧开的功能,让水壶里面的“干货”在沸水里多煮一会,这样,那些“干货”便慢慢发开,当发开的这些东西里面的味道释放出来后,你再把煮的水倒出来,去喝这样浓浓的各种水果味的果汁水,口感是非同一般的。

煮的水喝掉后,水壶里面留下来的水果渣,又将如何地处理呢?对于比较节省的我来说,这些用过的水果渣,大部分都是可以食用的,而且,也不是那么难吃,于是,我会把煮过的金丝小枣、波罗干、苹果干吃进肚子里。

在吃这些“干货”的时候,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菠萝干。在茶壶里,原本小小的菠萝干,经过水煮后,膨胀起来,恢复了本来面目,吃到嘴里,软软的,口感还是波罗味道。

写到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一下,我写这些,当然不是说吃的事情,我是要说这个“干货”的现象,那个菠萝干,被晒干以后,浓缩成片,在这沸水里煮了几次,便又恢复了原有模样。

那么,这波罗干,本身做出来就是可以干吃的,经过这么一煮,味道就差远了,试想,我为什么不去直接干吃,去用来煮水喝?

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认真一想,都是事出有因的。如果,我们不去深思,又怎么明白,这个世上,很多人在做事情,干出很多事情,这些都有干的理有,好比制作这菠萝干,山楂干等,都是因为有人会消费,才有制作的可能。

那么,这些干货本身可以直接食用,当我用来煮水喝的时候,那些制作干货的人,有没有想过,还会有人用这些干货做别的用途呢?

这个或许是一个有关产品销路的话题,而我要引申的是如何去看一件事情的本质,好比说这个干货,难道干货就是干货,当我们把这些干货复原的时候,是不是还是有着更大的作用。

因为我的牙口不好,直接吃那些干货,干货因为有些硬,咬起来费劲,泡煮后,松软起来,吃起来非常地方便,这个就跟人老了,大多只能喝稀饭,吃面条一样的道理。因此,面对干货,换一个思路,又会有新的思路出来。

假如我们以此来看待人类,人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属于“干货”所在?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有关放下的智慧。这个放下的智慧,也是针对人来说的。

关于人,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人类最大的智慧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智慧?

智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hì huì,一指聪明才智,二指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出自《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智慧(狭义的),它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智慧是由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方法与技能系统、非智力系统、观念与思想系统、审美与评价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体系蕴育出的能力。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

智慧 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智慧与智力不同,智慧表达智力器官的综合终极功能,与“形而上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则谓“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体现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话说到此,人类拥有的能力,最终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而本文要谈论放下的智慧,其又如何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或人生面对的难题呢?

记得有人问一个出家师父,如果所有人都出家了,人类不繁衍后代,那不就完了吗?

出家师父没有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反过来问提问人,每年有那么多高考的人,能考进北大清华的有多少人?

言外之意,不用担心所有人去出家,能出家的人毕竟是少数,好比考入北大清华,这些都是少数人能做的事情。

我还记得一个有关星云法师的智慧典故,一个中年妇女,非常焦虑的向星云法师提问,她说自己非常地痛苦,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不幸耿耿于怀……中年妇女请星云法师帮她解除痛苦

星云法师同样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只是问那位女性:你拉屎吗?

闻听星云法师的提问,中年妇女觉得怪怪的,但是还是如实回答了问题,等中年妇女的答复后,星云法师继续问道:你为什么不把你拉的屎放在你的包包里?

当星云法师这样发问的时候,中年妇女竟然有些恼怒,脸色都非常地难看起来,她心里一定回想,这法师真不是东西,怎么问这种不是人话的事情,谁拉屎后,会把屎粑粑随身携带呢?

想必星云法师已经一眼看穿别人的心思,接着他说到:既然你都不愿意把自己拉的屎随身携带,那么,你为什么不能把你那些充满负能量的悲伤、痛苦放下,而是要时时牢记在心?

因为没有放下,所以才会痛苦悲伤!

那么,是谁放下呢?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学会放下呢?

故此,我们首先要认清自我,就是了解自己。

那么,首先我要问,那个“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

放下的智慧,首先应该从“我”做起。

我说,从哲学思想上说,我是心之所在,因为有人说,万物由心造,又说相由心生,我是万物的一个存在,我的相貌就是我的心的使然产生的结果,故而,我可以推导出,我是心的产物。

那么心又是什么?

佛法有言,明心见性,而“我”发现,万物一体,心物一体,故而,我也是物。

这样我得出一个结论,心是物化的一种高级存在者,其反映物的所值。

物有所值,依靠心来把持。

我们所有人的念想或者喜怒哀乐,都由心而动。

显然,物有所值,也靠那个“我”来把持和判断。

佛家有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谁去见性,这个性是根本所在,在老子那里,就是道的存在,在佛家那里,就是无念、无相、无住的存在,即是空不异色的空性存在,在不执着中,学会随遇而安地放下,于是,禅宗讲顿悟,在这个顿悟法门里,就一句话能一了百了,这句话就是“本来无一物”。

在明心过程中,是那个我去明心,反过来,我的心代表了我即心的所在,也就是说,你先要去搞清楚我是什么?之后,你搞明白我是什么了,就等于明白我的心是怎么回事。

我的心与大家的心有什么不同?这个先不去考虑,还是从我做起。

所以,要做到明心见性,自然离不开我去明心见性。故而,顿悟,也是那个我去顿悟。只有我明白了本来无一物的寓意,才能因为做到明心见性而开悟。

依照星云法师的发问,他首先要点中要害,用屎粑粑这个事情来说明一个问题,同样地,我们可以把拉的屎粑粑处理掉,那么,我们在处理我们的烦恼和痛苦时,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很好地“放下”呢?

因为,人们看中的是我,是那个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在这些经历中,人们普遍认为那是真实的,却没有站在根本上认识这些发生的事情跟自己的执念或者执着有关系,我们却不明白,由于我们自己的造业,制造了很多痛苦和悲伤,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些东西也会如同屎粑粑一样,可以处理掉,可以在放下中,获得解脱。

我的执念,让我们不懂什么叫“舍得”,所以,在谈论放下的智慧时,我立足这个“我”,首先会让你学会如何放下这个“我”

放下这个我,就是放下我执。这个我执与那个“本来无一物”形成一种对立,因此,我们先不谈什么是我执,继续谈论明心见性的话题。

在讲明心见性时,我提及了禅宗顿悟,也说到那句“本来无一物”的话题。这句话是从六祖惠能的一首偈子里引申过来的。

六祖惠能的偈子全文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我非常推崇“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因为,其是放下的智慧的核心思想,只有当你明白了本来无一物的意义,你才能达到顿悟见性的境界,也才能彻悟放下的智慧究竟几何?

见性就是见了那个根本所在,这个又可以说就是佛的觉悟,顿悟了,这个叫立地成佛,到了这里,本无分别,于是,我们说,我顿悟了,理解了本来无一物,了无分别了,那么,我就是佛,心即是佛,物也是佛,我佛部分,佛我不离不弃。

再说放下屠刀这句话,其后是立地成佛。什么是放下屠刀?

放下屠刀,就是“舍”的过程,我们可以放下屠刀,也可以放下痛苦,放下悲伤,放下红尘中的男欢女爱,因放下,而舍得,在放下的舍之后,得到一个“立地成佛”的果。

生活中,舍得有着方方面面的体现,如果你舍下某些行为,就会换来另外一种结果。因此,在佛家,特别讲忍性的修为,在忍的背后,就是放下许多,因放下,而能拿起另外的所得。

舍得舍得,因舍而得。所以,这里让你放下屠刀,这个屠刀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杀气腾腾的“屠刀”所在吗?

依照佛法所言,我们所有人都在娑婆世界里造业,都拿着各种“屠刀”磨刀霍霍,所以,佛家直指人心,一针见血,让你放下屠刀,然后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就是放下造业,唯有放下造业,才能脱离苦海,获得解脱,进而立地成佛。

那么,什么是成佛呢?难道说放下就能放下吗?

在我们人生当中,人类的贪婪使得人心走向何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人类如果能够做到“立地成佛”,那么,首先要去学习佛法,获得佛法的智慧,反过来,再理解放下的智慧,便能一目了然。

回答“成佛: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一种两难的话题。因为”我“本人并没有成佛,推理来说,我即是佛,但是,这个”我“是广义的我的存在,并非指现在的我个人,所以,在这个个人的我没有成佛之前,我不能打妄语,无法回答什么是成佛这个问题。

我不能回答,那么谁又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只有佛教的创建人释迦牟尼可以回答,因为释迦牟尼已经成佛,故而,他有资格来教化我们。

由于释迦牟尼成了佛,他创建了佛教,故而,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一下佛教,进而通晓佛法,以便我们在生活中运用佛法的智慧,帮助我们解决各种人生的困惑及问题。

【佛法】: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成实论卷一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为佛法六名,即:

(一)善说,如实而说。

(二)现报,使人于现世得果报。

(三)无时,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

(四)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

(五)来尝,应当自身证悟。

(六)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

根据以上所说,按照我个人对一些读过的佛经理解,我觉得,佛经中的《金刚经》言: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的存在,都跟佛有关联,是佛性的衬托,光照大地,万物才得以体现,所以,一个人觉悟了,就会发现自己与万物一体,本无分别。万事万物的存在,都离不开佛法的指引,佛法是万法的总纲。《金刚经》里面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万物都有佛性,所以,佛无处不在。你就是佛性的载体,佛是觉悟的人,而我是人,如果我觉悟了,故而可以说我也是佛,这个观点,本来也没有错,上升到我个人来说,就是”我“有成佛的可能,而我要想成佛,就要通过学习佛法及修行,达到觉悟的境界,进而成佛。

什么是一切法,这个一切法指的就是”无定“的那个法,就是法无定法的存在,我们见到的全部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瞬息万变的,在处在”无定“中,因此,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因此,当你觉悟了本来无一物这个具体所指,并且可以随时放下执着,你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而然就不会纠结发生在自我身上的任何变迁。

可是,我又可以说,我不是佛。因为,我还有一个羁绊自己的肉身,我有小我的存在,我离佛的境界还差的远,于是,只能说,我可以成为”未来佛“,面向未来,我通过修行而开悟,可以成为佛。

全然放下,才能抵达佛的究竟境界。

所以,我不能跟佛比,我只能先想方设法让自己学会放下屠刀。

另外,还可以这样理解,我的心即佛,因为我是未来佛,本无分别,现实中,讲分别的是我的心,到最后,没有分别的也是这个心,当我们明白什么是那个真正的”我“的时候,全然放下的时候,彻悟本来无一物的时候,才能在心上顿悟万事万物本无分别的道理所在。

万事万物本无分别,但是,在现实中,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上,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分别心,因为这样的分别,便会发生各种难以调和的差别及对立,当我去认识到这种现象,总会纠结其间,难于自拔,唯有当我再去看待事物的本质,通过佛法的顿悟,才能透过我们存在的分别心看清事物的本质所在。

好比说放下,你因为拿起的太多,我们看到了拿起的负担这种现象,在拿起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分别,使得人有了选择,有了取舍,于是,想放下反而需要通过学习和领悟,你才能做到无分别,做到放下。

放下也是要你学会不要强求。在舍的后面,获得另外一种收获。可能这个收获本身就是放下后的”放下的智慧“所在。

比如说,我有缺陷,现在不能圆满,故而,我只能抱残守缺,也可以将错就错地凑合过日子。当我们学会放下,我们把有缺陷不当缺陷,反而认为有缺陷的生活才是完美的,有了这样的心态,再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就能坦然面对了。

比如说,我们去欣赏维拉斯雕像,维拉斯雕像虽然缺失了胳膊,我们却依然觉得其焕发着美不胜收的光彩。

由于分别心的存在,让很多人拿起了屠刀,唯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有放下屠刀的可能。放下屠刀,其终极要说的是放下分别。是要你认识到本来无一物的道理,进而,你会走向立地成佛之路。

在我看来,佛是觉悟者,那么,他也是一个旁观者,好像一面镜子,能够把大千世界照的清清楚楚。所以,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诸多不顺和痛苦的时候,都是咎由自取,而我们拿起屠刀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其后果,因此,让你学会放下,就是在告诉你一套如何不去造业的道理,学会了这些道理,就能脱离你的不顺和苦难。

在造业行为上,存在善业和恶业的区别,所以,面对造业,一边要认识什么是造业,一边又要区分什么是善业和恶业,为此,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依旧处于两难境地。

按照善业和恶业的划分,使得我们又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边说不要有分别心,那边还要要求我们去做善事,远离恶业,这种区别对待的问题,似乎造成了无处不矛盾现象,我们为什么要去选择善业而远离恶业呢?

佛法里有一句话: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这句话跟佛法中讲的诸法空相、因果不空有直接的联系。按照佛法的宗旨来说,四大皆空,因此,所有的法都是空相所在,没有必要去执着,你发现所有的事物都从有到无,都是没有分别的,因此,你去执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当你认识到这个真相,你能离一切苦厄。这个远离苦厄的意思,就是放下及解脱所在。

而在这个诸法空相之中,还存在一个因果律的问题,就是说,其有个因果关系的存在,就是那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变现所在。你种下善因,能结善果,反之亦然。

为什么说因果不空呢?在这个诸法空相中,恰恰是透过这个因果现象来呈现诸法空相的根本所在。好比说,没有魔鬼的存在,就没有上帝对人类的救赎一说。

透过因果现象看诸法空相的本质,再来解释众生畏果,菩萨畏因的意思,比较好让我们有更多的领悟。众生畏果,指的是我们大众都害怕不好的结果,当一个人生重病或田里颗粒无收,或者遭遇极大的自然灾害时,这些结果都是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人们在看到这些恶果时,会恐惧和害怕。反观菩萨们,他们却畏惧那个造成恶果的原因,因此,菩萨不会为结果失落和悲伤,他们从原因着手,勇猛精进地修行,进而不去犯下因的错误。

因与果本身就是一对彼此关联的关系存在,由因到果,这个果又会形成下一个因,因果循环,因果报应,源源不断,这个时候,佛法会通过觉悟诸法空相这个道理,通过讲授缘起性空,让我们明白,你种善因或种恶因,都是因缘而起,有了那个缘分,你才可能做好事或做坏事。

在善与恶的区分中,这样的划分依旧不是彻底无分别所在。因此,只有当你做到不思善不思恶,你才能进入不分别的彻悟当中。

如何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呢?

这个时候,只能依靠佛家的不二法门发挥作用了,懂得不二法门,就消除了对立的矛盾,进而达成统一。

所以,在佛家那里,只有做到不思善不思恶,方为开悟。你开悟了,就不去做善与恶的分别。就能明白,所谓的善或恶,都是人为的划分使然。菩萨畏因,就是要自己不要去做起心动念的事情,你全然放下了,自然就远离是是非非,那里还有什么善恶之分?

不二法门,其阐述一个道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在过程中,都是不定的存在,你落入到任何一头都是执着。为此,通过理解不二法门,你回到中道认识上来,不离左右,只去守中,你守中了,不偏不倚,这时候,就能自圆其说,就不再会左右为难,这个时候,就不会为善与恶的问题纠结,就能放下纷争,最终达到寂灭的涅槃境地。

在理解佛家中道观念上,很多人难于深入领悟。在许多禅宗公案里,都有很好的点化之笔。例如,一个小和尚去参拜一个大禅师,跟其学习佛法,几年后,小和尚也成为大和尚了,但是,和尚却非常地愤愤不平,他找到大禅师质问,他跟随大禅师这么多年,大禅师什么也没有教他,所以,和尚觉得离开大禅师去别的地方求法。

大禅师闻听和尚质问,笑着回答,大禅师说:和尚,你这就是冤枉我了,我每天吃你端过来的饭,喝你烧开的水,看你忙里忙完,那天不是陪着你,你还要我怎么样呢?

和尚求法,就是来学习佛法,而佛法的宗旨就是要你全然地放下。大禅师的话里有话,我都把所有的东西都告诉你了,你怎么还在那里执着一个什么分别的”法“呢?如果你已经领悟无分别的法,你怎么还会起分别心,起嗔恨心,起贪图心呢?

大禅师确实把禅学用最普通的道理说出来了。他认真地接受众生的供养,接受和尚的照顾,没有产生任何的想法,这个就不思善不思恶的最好体现。

关于禅宗公案,还有很多很多,好比说有人问一个禅师,你在开悟前和开悟后有什么不同吗?

禅师说:开悟前吃饭、睡觉、砍柴、挑水……开悟后,还是吃饭、睡觉、砍柴、挑水

从禅师的话里,可以看出,开悟就是彻底地放下,就是没有分别,因此,前面的吃饭、睡觉、砍柴、挑水,会有一些不甘或抱怨,或者有些心不在焉,或者觉得因该干这个,而不应该干那个。开悟后,全然没有了分别,干什么都能踏踏实实,不挑不拣地去做每一件事,或者说,全然无心地去做要做的事情,不再用那个分别心去做事,静下心来,随遇而安。

佛家讲中道,儒家讲中庸,看上去,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看似在各讲各的,如果立足佛家不二法门思想,明白一切法皆为佛法,那么儒家讲的,即使是外道,跟佛家讲的,最终就是一回事,二者只是站在不同角度说话办事而已,我们可以在认知上区别对待。儒家在讲世俗生活方面的人伦法则,佛家讲宇宙大千世界运行的自然法则,儒家讲建功立业,佛家讲放下自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到了最后,殊途同归,还是一回事。

如果一个奉行儒学的人,可以专心致志去做自己的事情,就是开悟,就是无分别的所为,因此,在讲放下的时候,可能最后,连这个放下本身都要放下,那才是无分别的彻底开悟。

就连作恶,那个时候,都要放下,作恶是别人的事情,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天性,只要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道理讲明白了,一个人是做善事还是恶事,都是命中注定的,这个命中注定本身也是一种因果关系所在,我们说命中注定,从无定上讲,又不是命中注定,因为任何人的命运都是可以改变的,按照佛法六道轮回来说,说来,你现在的命运跟你前世种的”因“有关,如果你在今世有缘接触到佛法,如果你的造化大,你能实实在在修习佛法,你就能因此改变你的命运,在苦海无边的今生,你就能离苦得乐,走向另外一条光明大道。

因此,我在讲述放下的智慧的同时,接着”舍得“这个话题,我就会接着讲有关”温故“、”知新“、”忏悔“、”无心“的话题。

现在很多人难以理解“本来无一物”的意思,还在那里纠结个不停,不过,你纠结也是对的,如果你不纠结了,说明你想通了,想开了,想明白了,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人类纠结的基本都是有关要不要拿起或放下的问题。

什么该拿起,什么该放下?孰是孰非,各执一词。

大多数人总喜欢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都处在贪嗔痴慢疑这些心思意念上难于自拔,这种不能自拔也是正常的,按照佛法上讲的,你过去无量世造业,都要遭到因果报应的,你如果贪,那是不能不贪,你不贪了,你还是你吗?除非你种下不贪的因,你富甲一方,钱到了花不完的地步,你想要什么有什么,这样或许你就不贪了。

但是,可能吗?如果你认为不贪可以依靠“现成的占有”来解决,那样什么时候是个头?

贪无止境,想不贪都难。人要去除贪念,难于上青天。

所以,要解决贪的问题,只能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你想贪也贪不着,没得贪,自然就只能偃旗息鼓地去干点别的;比如,干点嗔的、痴的事情,如果这些也干不成,就干慢怠的、疑惑的事情,总能找点事做。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生存,就是找到谋生的方法。

一个种地的要把地种好,我是一个写文章的就要把文章写好,要写出掷地有声,能让人感动触目惊心,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只有写到深入人心的地步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让更多的人认可我,接受我,喜欢读我写的文章。

问题是,你如何能做到有很深的文字功底,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呢?还有,你又如何地取舍,使得你能通达放下的智慧呢?

写文章,算不算造业的所在?

当然,写文章也是造业所在。关键是你写的是什么文章,我写的如果是传播正能量的文章,是解决我们人生苦恼问题的文章,即使我在造业,也是造善业。

不过,我懂得,不管你干什么,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我一边写文章,一边在领悟佛法的真谛,所以,写的一手好文章,却不去执着,不会居功自傲,不会沾沾自喜,不会自以为是,无论如何,都让自己的认知保留在本来无一物的觉知上。

要弄明白“本来无一物”,你想达到顿悟的状态,就得回到心物一体话题上,回到明心见性话题,之后延伸出见性成佛的所在。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绕了一圈,回到原点,又要去绕圈。如同六道轮回,我们的生生世世就脱离不了轮回。所以,我们总是处在各种矛盾中,自相矛盾,前后矛盾,想走出矛盾,到头来,又会回到各种矛盾当中。

好比说拿起和放下的事情。面对本来无一物这个感悟,情理中,人生来去赤条条本无牵挂,是这个理,还有什么好执着的?可是现实中,人要活着,又无法那么潇洒地做到对万物不屑一顾,只能任劳任怨,为了五斗米,还要干许许多多折腰造业的勾当。

好好想一想,本来无一物,言外之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本来无分别“,对我们来说,什么事情的发展,最终结局都是那么一回事。表面上,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好像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各人自扫门前雪,我们似乎不一样,然后,再往后,看生老病死的结局,又好像都一样,本无分别。

没有根本上的分别,那么,自然等同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无一物,就是要大家明白,在结局上,你我都一样。

这个世界纷纷嚷嚷,热热闹闹,许多人为了功名利禄都在起早贪黑乐此不疲,但是,又有人特别想静下心来,于是就在那里打坐静思,而且,什么也不做,也能有吃有喝。很多人不明白,人家打坐,什么都不干,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你呢,忙得要死,还经常焦虑不安,觉得有了上顿,没有下顿。

实际上,你哪里明白,人家玩禅定也不容易,能做到禅定有门,而且修行有果,那是人家上辈子就命里注定的,他就得那样,他要做到禅定有加,如果没有人去干禅定的事情,又如何获得禅定的智慧,又如何能够看透,更深地领悟放下的智慧呢?

比如说,佛教中讲三布施法门,让你学会布施,就是学会向人施舍,包括热爱小动物,去喂养流浪狗流浪猫一样,如果你不认可这样的布施作法,你又怎么可能白白地把自己的东西送人或雪中送炭呢?

依据我几十年的实修感悟,发现,人活一辈子,有活明白的,更多的是没有活明白,大多数人都在自我和无我中纠结,都是死死揪住那个无明的小我不放,自私自利地活在世上,在患得患失中度过自己苦难深重的一生。

如果你明白有个大我和无我,你的思想境界不一样了,你做事情肯定另当别论。

为此,我在放下的智慧文章里,提及舍得的同时,提及”温故“,其目的,是为了让你了解事出有因,要明白过去,包括领悟你的前世,这样,你才能防微杜渐,避免自己一错再错,继续过着造恶业的日子。

人的认识决定其行为,王阳明用知行合一来加以说明这个问题。在认知上,我们要知道,有生必有死,有拿起必有放下,所以,你如果是干活劳累的命,他是悠闲自在的命,其事出有因,而从根本上说,这些又本无分别。人生在世,常常发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事情,还有老子英雄儿好汉,有人生来就是富二代官二代,这又能怎么样?按照不定的法则,人不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平安无事,也不能保证你永远飞黄腾达。命运不好的人,等你运气好了,或许你就能互换角色,一步登天,反之亦然。

再不济,今生做善事,积阴德,可以在下辈子投胎,中个大奖,就能摇身一变,黄土变黄金!

通过温故,而能知新,知道自己现在的变化,这样,就能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学会改变自己,朝着好的一面发展,但是,如果你不懂温故,找到问题的症结,不能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那么,到头来还是会一事无成,无法种下善的种子。

关于投胎之说,佛教六道轮回学说阐述的最详细,这个就是因果所在,我在有关”忏悔“一节中,有过详细的说明,如果不能解决”忏悔“问题,你化解不了冤亲债主对你的报应,那么,你就无法脱离苦海,脱离当下乃至将来的恶运,为此,你要明白,将来,人去世后,投胎或投道,不是想投什么胎就投什么胎,不是你想投什么道就得什么道的。只能按照因果法则,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自然结恶果了。

而布施法门,就是为你创造好运的资粮所在,也是条件所在。你布施功夫做的好,你的结果就会好。

故而,你种下什么?或者你布施什么,都今生今世必须面对的关乎生死未来的大问题啊。

现实很残酷,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时来运转,可以有个好命,好运,但是,却因为师出无门,没有明师的指导,没有好的修行方法,没有掌握布施的方便法门,或者说不会布施,不愿布施,不能布施,这般,又怎么能够得到功德而改变命运呢?

不会布施,就是你不懂布施的意义,这样你自然不会做布施的事情,其次,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布施才好,于是,即使布施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功德回报。还有就是,布施的心不够诚实,面对要布施的对象,本来可以诚心诚意地给予帮助,却因为有所保留,有所私心,进而,在布施上总是做事倍功半的事情。

不愿布施,意思是说,有的人有条件布施,却不会自觉或主动去布施,由于贪嗔痴作怪,难于做出布施他人的行为。其次,不愿就是没有发愿,其前提还是因为内心没有升起对布施的信心和信念,在缺失相信的基础上,其无法落实布施,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一个人没有接触佛法的福报,他也只能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作威作福,等到福报受尽,还是要堕入苦海。故而,发愿,是一种大智慧大福德的行为,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发自内心地发愿。

不能布施,说的是,有的人想帮助别人,却没有条件,这样,即使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徒劳。但是,总根本上说,不存在不能布施的事情,在布施上有三种布施,其中有发布施,只要动动嘴巴就可以完成,比如诵念经咒,帮人助念阿弥陀佛,种种方便法门,都可以达到较好的布施目的。当然,这个还是有前提的,很多人即使想做到这么简单的布施,也完成不了心愿,关键原因,因为其业障使然,他们可能连接触佛法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不能布施,还是事出有因。

按照物极必反的原理,只有等这些受苦的人到受尽苦难之后,才能得到救赎,那个时候,或许就能接触到佛法,进而修行,脱离苦海。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因缘而来,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色。那边,我跟你说了你到了这个世上,你要懂得放下的智慧,这边,我又围绕舍得,讲述了”温故“、”知新“,接着还要深入讲”忏悔“和”无心“。

既然是我来讲”忏悔“和”无心“,那么,从我做起,就说说我自己如何面对”忏悔“和”无心“的,我又是如何去”忏悔“和做到”无心“表现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