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儿时的记忆:赶大集和露天电影

儿时的记忆:赶大集和露天电影

时间:2018-09-10 09:56:19

相关推荐

儿时的记忆:赶大集和露天电影

自己对儿时家乡习俗风貌的记忆较为淡薄,印象中也只有‘赶大集’和‘露天电影’值得一提,一个是物质的买卖,一个是精神的消遣。

‘赶大集’好像是在北方乡村至今都颇为盛行的习俗。

我的理解,不过是按照农历把每月固定的几日人为的约定分配给周边的几个村庄来进行生活用品的买卖。

如: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是‘王庄集’,而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又是‘刘庄集’。

集上售卖的东西五花八门,大到家用电器、锅碗瓢盆,小到柴米油盐、针头线脑,还有自家种的粮食、果蔬,当然各种小吃也是必不可少,诸如此类,但凡生活所需都在这天集中到了这里,这便应了一个“大”字了。

赶大集的场景可谓壮观,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宛若一字长蛇阵,从这头涌动到那头,从天蒙蒙亮的鱼肚白一直要赶到晌午过后的艳阳高照。

集市上,大人们贩卖者手中的货品,购得居家生活所需,孩子们则走马观花地品味着各种小吃,更多的则是妇人带着孩子不慌不忙地左瞧瞧、右看看,这才称得上一个“赶”字。

‘赶大集’,大人们赶的是生计,孩子们赶的是热闹,单调乏味的生活仿佛也因此丰富起来。

赶大集

‘露天电影’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那时家家户户基本都以种地为生,从土疙瘩里刨生计,平日里也没甚消遣娱乐的项目,于是‘露天电影’便成为村民劳作之余一大精神盛宴。

一般在夏季收割过后,时日也并无固定之说,只在放映前一日或当日通过村里号召村民的大喇叭将消息传播出去。

于是,晚饭吃罢,三三两两,拿着蒲扇的、提着马扎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便迈着悠闲自在的步子聚拢开来。

而这放电影的场地,多半是学校的操场或打麦的麦场。待到了地道,一张白色的幕布已挂了起来,幕布前是各式坐骑,长条凳、小马扎、砖头块、木桩子,早已各就各位,列成了好几排。

孩子们围着场地打闹嬉戏,大人们则唠着家长里短,只等一束光打在幕布上才稍安静下来。

电影开始了,孩子们争抢着最佳视角,更有好事者直接站在自己的坐骑上,甚或把手举起来显摆一下幕布上出来的手影,很快就被大人们喝住了。

放映的多是抗战、英雄为主的红色电影,村民们每每从中都能找到共同的语言。

电影放完,人们照旧拿起自己的坐骑,三五成群簇拥着回家去了,只是夜空里偶尔会响起大人们呼儿唤女的声音,那家的孩子或许又到别处疯玩去了,又或许早一溜烟地跑回了家。

‘露天电影’,放到现在的乡村或许不多见了,应该是人们的精神和烦恼有了更多的出去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