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专访演员陈建斌:人生五十与“三叉戟”相遇

专访演员陈建斌:人生五十与“三叉戟”相遇

时间:2020-03-11 06:39:25

相关推荐

专访演员陈建斌:人生五十与“三叉戟”相遇

剧中“三叉戟“组合.jpg

“法律是黑白之间的一道墙,警察就是砌墙的人。”

电视剧《三叉戟》开播,陈建斌在微博写下这句话。这话来自崔铁军,陈建斌饰演的中年警察。在《三叉戟》中,崔铁军、徐国柱、潘江海三位即将退居二线的人民警察,遭遇一起洗钱大案,被警界荣称“三叉戟”的老三位与前的老对手重逢。

故事便由此展开。

“我非常理解铁军”

记者:崔铁军不是您第一次扮演警察。《无名之辈》中那个一直想当协警而不得的马先勇,让人印象深刻。您是怎么遇见崔铁军的?这个人物最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陈建斌:我同时拿到了《三叉戟》小说和电视剧本。读完小说和剧本之后,最吸引我的,是其中特别鲜活的人物,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像过去的一些警察戏,把警察写的像一个符号,完全脱离了生活。这个戏里,他们是警察,但他们首先是人。跟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七情六欲、爱与恨,每个人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互相的关系里既有默契,也有让人觉得不太舒服的地方。这就非常真实、非常生活。原著作者吕铮老师就是一名警察,他写的是他在生活里碰到的、看到的警察,而不是编造、臆造出来的那种警察形象。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大背头翻墙.jpg

记者:文学通过文字和观众的想象构建人物形象,而在影视作品中,演员是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环。剧情发展到现在,很多观众认可您对崔铁军的演绎,甚至认为很多个瞬间,崔铁军和陈建斌是融为一体的。您是如何融入这个人物的?

陈建斌:对于崔铁军和他的两个小伙伴来说,他们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生命力、与时间、与过去的自己的关系。这与大多数到了50岁左右的人面临的问题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但在时间面前,人一定会衰老,一定会有力所不逮,但心中的激情热血、对生活的追求,又促使他做出一些被认为年轻人才会做的事情。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所谓的中年危机或者老年危机。

但在我看来,警察只是崔铁军们的一个职业。在这个职业之下,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渴望,对青春逝去的不甘,对理想与初心的追求,是我想表达的。崔铁军身上有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万尼亚舅舅的某种味道:他的一生到了这个时候,但他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这个东西是共通的。我们很多人的困境是,感觉自己还没有成熟,就已经变老了。这是我作为一个演员、一个导演、一个编剧感同身受的地方。所以,我非常理解铁军,非常理解这三个小伙伴。

表演就是一场人生的实验

记者:除了崔铁军,《无名之辈》中的马先勇、《中国式关系》中的马国梁、《一个勺子》中的“拉条子”,您这些年的作品塑造都是平凡的小人物。这是一种刻意的选择还是偶然?

陈建斌:其实我对这个人物是做什么的,并不是特别在意。在我可以选择的范围里,我希望这个人物身上有我感同身受的东西。第二就是他有个性、有魅力。在你所说的这一堆小人物之前,我也演过大商人、政治家、皇帝。不论他是雍正还是曹操,这个人只有独特、有魅力、有个性,才会吸引我。

比如,马先勇身上就有一股子劲头,他特别特别想做这个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对他来说特别难,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不甘心也不在乎。他有点像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人,你可以毁灭我,但是你不能打败我。这是让我特别动容的地方。我们生活中,很多特别平凡的人在有些时候、某个瞬间,他就会超越自己,让我们看到生命火花闪耀的时刻。

p2534010856.jpg

记者:如果把这几个人物的命运连缀起来看,狼狈也罢、痛苦也罢、挣扎也罢,故事的最后,他们或多或少都回到了自己的初心。

陈建斌:初心,就是不计厉害得失,没有算计计算,这几个人物都是如此。这其实是文学或者电影永恒的母题——让人类通过艺术这面镜子认识生活、认识自己,从而变得更好。演员把自己放到这个剧情里,跟着这个人物走一遍这个历程,就像做一个人生的实验,看如果这样是不是更好。我觉得这是做演员最有意思的部分。你塑造的人物一定有感同身受的地方,你的心灵一定是在某个角落与他相通。心有灵犀,才谈得上我变成角色或者角色变成我。如果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我根本就不了解,也不理解,也不互相爱着,就去演,那是对演员这个身份的不负责任。

p2286918920.jpg

演员的理解力来自万卷书万里路

记者:从《乔家大院》《三国》《甄嬛传》,再到最近的几部作品,感觉您的表演状态越来越放松,拿捏也越来越有分寸感。这大概与您的人生阅历有关。您的表演方法论肯定也是不断变化的。

陈建斌:我们讲一物一格,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一个方法。角色也是如此。我能够把这个人物演好,首先是这个人物身上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东西。角色本身有性格,演员才有可能把他演得光彩夺目。你仔细看,我们所谓的一些演技大神,肖恩·潘、丹尼尔·戴-刘易斯、达斯汀·霍夫曼等等,也并不是每一个角色都出彩都经典,也有一些只是普普通通演员的水平。所以,要演活一个人物的重要前提是剧本。文学一定是我们影视的母亲,作家、编剧首先编织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演员才有可能通过这个角色流自己的眼泪。这是一脉相承的。

你的判断是对的。50岁的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肯定与20岁、30岁时不同,我对角色的处理方法肯定也会不同。任何事物要发展,一定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用一套办法,那不就成了机械了。我觉得艺术创作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每次都是从零开始。

记者:您刚才讲到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这个话题我们近些年好像很少探讨。关于影视,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资本、制作、演员等等,当然这些也很重要,但文学的退场或者说被漠视,恰恰造成了今天影视作品中的一些问题。

陈建斌:我的确看过类似的一些新闻。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回到自己的初心。不论编剧、导演、演员,还是任何一个从事文艺创作的人,首先是回到自己的初心,尽最大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然后才能去提意见提建议。如果你自己的事情都没有做好,就去抱怨发牢骚,我觉得,这个事情好像搞反了吧。

崔铁军夫妇.jpg

记者:我知道您特别喜欢读书,在几次采访中,您都反复提到读书对于文艺创作的作用。我们讲演员塑造角色,一部分来源于剧本或者文本,另一部分则是个人的修养。当然,后者让演员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

陈建斌:我个人觉得,艺术无非就是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不论艺术的哪一个领域,你表达的前提是理解:如何理解世界,理解你所处的环境,理解你自己,理解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如果你的理解力没有达到一个程度,你能表达出什么?很有可能成为流水线上的东西,或者过眼云烟。没有经过审慎的思考,没有经过生命的沉淀,就贸然把这个东西拿出来,我觉得这样不严谨。

你的理解力来自于哪里?依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句话里,一个是生活里的直接经验,另一个就是间接经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圈子,所能面对和获取的直接经验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通过阅读学习,获取间接经验就十分重要。因为很多经典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思考。而你只需要花几天的时间,就能把别人经过一生思考的精华,都拿来武装自己。这种事情不是太划算了吗?与书籍做朋友,是我更喜欢的生活方式。

我的生活和我的创作勾连在一起。假设选择与书籍做朋友,这些朋友就会在各个地方点拨你帮助你,在你迷茫的时候、困惑的时候、彷徨的时候启发你,送给你人生的礼物。这对我来说,再美好不过。

陈建斌 三叉戟 演员 达斯汀·霍夫曼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