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如果“烽火戏诸侯”没有发生过 褒姒对西周的灭亡就没有责任了吗

如果“烽火戏诸侯”没有发生过 褒姒对西周的灭亡就没有责任了吗

时间:2021-06-02 01:46:36

相关推荐

如果“烽火戏诸侯”没有发生过 褒姒对西周的灭亡就没有责任了吗

褒姒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但也是红颜祸水的代表。褒姒之所以被后世诟病,主要的罪证是“烽火戏诸侯”。

《史记》评价她说:“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司马迁说的比较隐晦,只是说褒姒造成了周幽王被杀,并没有直接说她导致了西周灭亡。《诗经.小雅.正月》说的就很直白了,”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与对褒姒的口诛笔伐相反,也有一些人认为,一个国家的灭亡,区区一个女人能起多大的作用呢?褒姒只不过是那些昏聩贵族的替罪羊。因此,历来不乏有人为褒姒鸣不平。

但是,在西周的灭亡上,如果没有发生过“烽火戏诸侯”,褒姒就没有责任了吗?

一、褒姒做过的那些坏事

既然有人把西周亡国的罪名扣在褒姒头上,肯定是有证据的。那么褒姒都做过哪些千夫所指的坏事呢?

1、废掉太子宜臼

褒姒入宫以后,得到了周幽王的宠爱。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她就蛊惑周幽王废了太子宜臼,改立自己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史记》记载,“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2、与周幽王把宜臼赶出国都

《清华简》记载,“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3、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她“烽火戏诸侯”,这是褒姒的主要罪证

《史记》记载,“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吕氏春秋》记载,“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4、鼓动周幽王追杀宜臼

《清华简》记载:“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

二、“烽火戏诸侯”应该是杜撰的

关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很多史书上都有记载。那么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呢?我们看看不同史料的记载。

1、《史记》的记载

我们从《史记》里截取褒姒生平的10个场景,来分析一下。

场景1:夏朝末年,王宫里来了两条神龙,自称是褒国的国君。夏桀王把它们的涎液封在木匣子里收藏起来。周厉王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匣子。在打开的时候,龙涎洒在地上,变成了一条蜥蜴,撞上了一名小宫女,小宫女长大后就离奇地怀了孕。

场景2:周宣王的时候,这个怀孕四十多年的宫女“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

场景3:周宣王在“千亩”打了败仗。女婴的出生的第二天,周宣王回到了镐京,听到街头流传着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正好有对夫妇卖桑木弓和箕草箭袋,周宣王就派人去抓他们。

场景4:这对夫妇“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於襃。”夫妇二人神奇地捡到女婴,逃到了褒国。

场景5:女婴在褒国长大以后,取名叫褒姒。“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褒国国君得罪了周幽王,被囚禁起来。褒人就把褒姒献给了周幽王,把国君赎了出来。

场景6:“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地震。” 三川是周人的发祥地,伯阳父的解释是,三川地震,预示着西周将要灭亡。阴阳失调,阴气胜过阳气,是三川地震的原因。结论是将要有女主乱国

场景7:“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在褒姒的鼓动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场景8:褒姒不爱笑,为了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场景9:”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场景10:周幽王死后,申侯和诸侯拥立宜臼为周平王、

我们将这个十个场景逐一分析一下。

龙根本是不存在的,把它们写成是从褒国来的,明显是呼应后面的褒君被囚和褒姒入宫。

龙涎变成蜥蜴,使宫女怀孕,怀孕40多年才生下褒姒,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女婴被遗弃在路边,第二天京城就开始传唱亡国的童谣。然后夫妇恰巧出场被追捕,他们在逃跑途中,神奇地捡到女婴。出生一天的婴儿没有奶吃,却神奇地活到了褒国。褒姒长大以后,就赶上褒国国君被周幽王囚禁,褒国人又恰好发现了美女褒姒,把褒姒献给了周幽王。褒姒又恰恰不爱笑,自然就引出了“烽火戏诸侯”。最后,犬戎入侵,幽王点烽火,而诸侯不来,幽王和伯服被杀,周平王继位。

我们发现,所有的情节,好像都是事先设计好的,一环扣一环,就像电影剧本一样。每一个情节,几乎都是为了说明红颜祸水、后宫干政、褒姒亡国这一主题,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罢了,都是为最后犬戎攻镐京做铺垫。几乎可以这么说,整个故事都是人为编出来的。

司马迁作为一个统一帝国的拥护者,他这样写,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周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女人褒姒,这是上天的旨意,周平王继位是合理合法的,并规劝后世的君主,要从中吸取教训,施行仁政。

2、《清华简》的记载

和《史记》不同,《清华简》上说,周幽王先是娶了申侯的女儿,生了宜臼。后来又娶了褒姒,生了伯服。周幽王宠爱褒姒,在褒姒的鼓动下,与伯服驱逐了宜臼。宜臼跑到了他外公申侯那里。周幽王带兵包围了申国,申侯联合犬戎杀了周幽王和伯服。双方的战场是在申国,而不在镐京和骊山。按这个说法,基本就排除了“烽火戏诸侯”的可能性。

《清华简》原文:“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3、《竹书纪年》的记载

《竹书纪年》记载,“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服)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

和《清华简》一样,文中也没有提及“烽火戏弄诸侯”。如果真的有这件事,这应该是诸侯不来救援的原因。这么重大的事情,至少是应该提一笔的,而文中恰恰没有记录,这也可以佐证“烽火戏弄诸侯”并不存在。

以上三部史料,《史记》是正史,是后世其他史书的模板,它的说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竹书纪年》是西晋时期,从战国魏襄王墓里挖出来的,比《史记》要早二百多年,被称为是“我国古代唯一流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体通史”,它的说法可以代表一种观点。《清华简》是爱国人士在海外收购,于捐赠给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并经过了碳14检测,上面的记录没有经过篡改,应该更加可靠一些。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周幽王再怎么昏庸,也不可能拿国家的危亡开玩笑,他还想在王位上一直坐下去呢。诸侯各国离镐京远近不一,不可能同时到达。《吕氏春秋》记载的是击鼓,《史记》记载的是击鼓和烽火,而烽火传信基本始于汉代,是用来防备匈奴的,这就说明了其中的杜撰成分。而褒姒晚上点起了烽火,在骊山等候诸侯,如果诸侯一两天后才到,她困得早就睡着了,哪里还能笑的出来呢。再说了,周幽王想了那么多办法,褒姒都不笑,点起烽火有什么好笑的呢?而《清华简》的说法更接近真相,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烽火戏诸侯”。

如果没有“烽火戏诸侯”这回事,就不能说“赫赫综周,褒姒灭之”,那么是不是就可为褒姒平反了呢?

三、褒姒不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但是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1、国力衰退。

西周末年,一度出现了“宣王中兴”。但周宣王长年对外用兵,先期打败了猃狁、西戎、淮夷、楚国,但是却大大损耗了国力,以至于在后期对太原之戎、条戎、奔戎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特别是在他执政晚期,在“千亩之战”中惨败给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宣王在车夫奄父的护卫下,才侥幸逃脱。因此,到了周幽王时期,军事力量更加下降,以致于在攻打申国的时候,周幽王被犬戎杀死。

2、国内矛盾激化

周宣王的连年征战,使平民的生活十分困苦,怨声载道,而周幽王自然成了这一恶果的“接盘侠”。周幽王继位以后,《史记》说他”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他的不作为,使这种矛盾更加激化。结果就是,国库空虚,军力下降。在与犬戎的对抗中,国君与诸侯、平民之间离心离德。而周幽王不作为的原因,既有褒姒魅惑的因素,“六宫粉黛无颜色,从此君王不早朝”,也有褒姒和朝臣结党的原因。

3、废长立幼,导致王室内乱

周幽王在褒姒的鼓动下,废了申后和嫡长子,立了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导致王室内斗,使诸侯大臣无所适从,最后使申国和犬戎都参与进来,周幽王被杀。褒姒可以说是这一事件的主要推手。

四、西周末年政局的形成,有褒姒的影响

西周末年,周王室基本上形成了两大政治集团。

1、从主人公的年龄看,决定政局的是周幽王、褒姒、申侯、诸侯和朝臣

周幽王生于宣王33年。关于周幽王的出生年代,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搜神记》里说,“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

周幽王继位时只有13岁。《史记》记载,“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湦立。”

周幽王在位共,被犬戎杀害时,是24岁。

伯服出生于幽王4年。《史记》记载,“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十月怀胎,伯服应该在一年后出生。以幽王的年龄推测,宜臼应该只比伯服大一两岁。

伯服被立为太子时是5岁。《太平御览》记载,”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宜臼逃亡申国大概是6岁。伯服被立为太子前后不久,宜臼逃亡到了申国,《史记》记载,“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犬戎杀幽王时,宜臼8岁,伯服7岁。

从上面可以看出,当时宜臼和伯服还都是小孩,不可能亲自参与王位之争。参与者应该是周幽王、褒姒、申侯、诸侯和朝臣。

2、从幽王死后的政局分析,他死之前,朝中是分成了两派

周幽王死了以后,以申侯为首的一方立了周平王。以虢公翰为首的一方立了周携王。“二王并立”持续以上。

《竹书纪年》记载,“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

《清华简》记载,“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史记》明确表示,卫国、郑国、秦国、晋国是支持周平王的。郑国公本来支持周幽王和伯服,而且在和周幽王攻打申国的时候,郑桓公被犬戎杀了,和申侯有仇。但根据《清华简》记载,郑桓公的儿子被卫国羁留了三年,最后不得不改变立场,支持申侯和周平王。

从周幽王死后的政局看,周幽王生前的局势也大概如此。周幽王继位时只有13岁,他的老丈人申侯应该是把持了朝政,引起了周幽王和他的支持都的不满。朝臣和诸侯们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一方是周幽王、褒姒、伯服、王子余臣集团。余臣就是后来的周携王,也有人说他就是伯服。这一方的支持者是:虢公翰,畿内的邦君(周朝盟友),诸正(王朝官员),在朝中辅政的郑伯和虢公。这些都是关中王畿之内的贵族,为首的应当是虢公翰。

另一方是申侯、申后、宜臼集团。这一方的支持者是鲁国、许国、卫国、秦国、晋国。这些大都是畿外诸侯。

这两派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申侯为了加强实力,就和犬戎暗中勾结,让周幽王感到了极大的威胁。周幽王因此就疏远了申后,而把褒姒作为了自己人。而褒姒知道在王位之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作为伯服的母亲,与虢公为首的朝臣诸侯结成一党,极力铲除申侯和宜臼的势力。周幽王到了21岁,有了自己的力量,在褒姒的鼓动下,果断动手,废掉了申侯的女儿和孙子,并驱逐了宜臼。后来,褒姒又鼓动周幽王攻打申国,斩草除根。

为了说明这两派斗争的激烈,我们可以注意一下这个细节。周幽王曾经把王畿内的郑国和西虢国迁到了洛邑附近。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申侯和犬戎的勾结,想要把都城迁到洛邑。郑国和西虢国就是为他打前站的。试想,如果不是周幽王的安排,这两国去了东边,哪有土地给他们立国呢?所以,周幽王之死和后来的平王东迁,都是这两派较量的结果。

本来,王室你死我活的斗争,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但是,他们的斗争却直接导致了西周末年社会的大动荡,百姓们流离失所。可以说,这些恶果的产生和褒姒是脱不开关系的。所以当时的人,才在《诗经》中大力抨击和讽刺褒姒乱国,“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综述:

尽管“烽火戏诸侯”可能并不存在,但褒姒对西周末年的社会动荡,负有很大的责任,因此,人们没有必要为褒姒平反。

文/白水老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