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揭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真相 周幽王失信身亡

揭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真相 周幽王失信身亡

时间:2024-03-11 02:01:31

相关推荐

揭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真相 周幽王失信身亡

说到周幽王,大家应该不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一位君王,其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谓经典之极,他也由此成为课本上的反面教材。通过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了解,我们发现一些问题,那就是周幽王为何多次点燃烽火?有人说是为了博美人一笑,但笑多了就不叫笑了!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揭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真相,看看周幽王失信身亡是怎么回事?

周幽王个人资料

周幽王

中文名:姬宫湦

别 名:周幽王

国 籍:西周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镐京

出生日期:前795年

逝世日期:前771年

职 业:周王

谥 号:幽王

在位时间:前781年—前771年

周幽王姬宫湦,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周幽王失信身亡是怎么回事?

周朝的都城建立在丰、镐,跟戎人相隔得十分近,于是就与各路诸侯作了一个约定,在大路上建筑起大土台,放置一面大鼓在上面,无论远近的地方都可以互相听见鼓声。即使戎寇到来,只要击鼓把鼓声传开就可以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就都会前来解救周天子的危难。

周幽王失信身亡

有一天,戎寇真的来了,周幽王就击起鼓,各路诸侯的兵马都大量地赶来,褒姒就非常开心地笑了起来,她很喜欢这种做法。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颜,因此屡次击鼓,诸侯们的军队多次到来解救,但是都没有看到有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来临,周幽王击鼓求救,但是诸侯的兵马都不来了。

周幽王的尸首被发现在骊山下,这件事成为了天下的笑柄。这就是用没有戎寇来时的谎言失掉了真有戎寇来时的信任。贤能的人积累着去做小的好事来成就自己可以做到大的好事,昏庸的人就会做小的坏事来纵容自己做大的坏事。

周幽王为何多次点燃烽火?

在《周本纪》讲述的版本中,幽王为取悦不爱笑的美人褒姒,“数举烽火”博其一粲,诸侯见烽火起而勤王,发现白来一次,悻悻而归,终于惹得美人大笑。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真相:为了博美人一笑

后来诸侯知道真相,即便烽火有警,“益亦不至”。这回该轮到幽王“眼泪掉下来”了,他后来的经历证明,的确是他的玩笑之举坑了自己。

因为当幽王准备为立褒姒为王后,废去王后申侯之女,以及申侯的外孙,太子宜臼,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时,申侯大怒,和缯人﹑西夷、犬戎一道合攻幽王,而“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申侯、缯国﹑西夷和犬戎四方“杀幽王骊山下”,虏走褒姒而去,然后就发生了申侯外孙,“平王东迁”的故事了。

烽火戏诸侯是西周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但有些细节一直未得到重视,比如他为什么会“数举烽火”。

传说总归是传说,幽王“数举烽火美人粲”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后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行为模板,但这个故事除了以戏谑的笔调,把周王误国的责任推卸到女性身上外,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呢?

事实上,这个故事在表面上讽刺幽王荒诞的成分外,还暗示了另一个事实:“数举烽火”——点燃烽火的次数很多。

而幽王点火的根本目的则是,“有寇至则举烽火”(当然,《吕氏春秋》提到同一事件时,没提到烽火,只提到了用鼓),请诸侯勤王;这里的“寇”,结合后来真的“举烽火征兵”的对象,显然就是与申侯有关的“缯人﹑西夷和犬戎”等等。

那么,这段故事实际透露出的信息便是,幽王的确曾经以“戎”为“寇”的名义多次征兵。《竹书纪年》提到,幽王三年时“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

无论是《诗经六月》中的“猃狁孔炽,我是用急”,《采薇》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等诗句,还是《多友鼎铭文》所述和猃狁的战斗,以及《兮甲盘》、《虢季子白盘》、《逨鼎》等文献所针对的“猃狁”,都一而再地向我们提示自宣王以来周人北部有警的频率。且在此时,周王还只有一个敌人,猃狁即犬戎。

于是乎,隐藏在“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第一个真相便是,幽王举烽火也好,击鼓鸣警也罢,实际反映了幽王之世所面临的窘境,“诸侯悉至”也是事实,只是警报频率过高,实在难以招架。

通俗地说,即便诸侯增援全勤了之前的100次防御战,但架不住以犬戎为代表的外敌不期而至的第101次进攻,不怪幽王失信,亦不怨诸侯疲惫。

揭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真相

周幽王是被谁杀害的?

幽王不幸的被杀事件似乎也和褒姒有着某种关联。我们首先要明确,参与杀幽王的主要人群,除了申侯和缯人外,西夷和犬戎都参与其事。

周幽王是被谁申侯和缯人等杀害的

相同的表述还出现在《史记郑语》中,史伯提到周人和申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时曾“预言”:“(周)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申与西戎的关系显然更密切一些,而幽王及周人的安危很大程度上便维系于申侯。幽王甘冒边境安危之险,而更换储君并贬低和申人之间的婚姻纽带,便很难用道德政治学来解释了。

不过,从《竹书纪年》来看,周宣王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或许已经埋下了周、申之间的怨怼。按照周人由来已久的文化方式,他们通常喜欢在击败另一个部族后,以婚姻的方式接受对方的臣服,并以此为纽带形成政治、军事上的同盟。

历史上,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击败东进路上的申、吕诸姜后,就和以师尚父(又名吕尚/姜尚)为代表的羌人群体结成了稳定的军事盟友(周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就娶了姜子牙的女儿),并一同伐商成功。数百年后,相同的文化策略又一次影响了周人的命运。

在史书中,周幽王一般都是“反面角色”

宣王当年击破申戎之后,不仅为儿子娶了申侯之女,还将申戎群体纳入了周人的战斗序列,这些臣服周王的人群不可避免地要为周人履行重要的军事职责。也就是说,申侯极有可能是在周王点燃烽火后,有义务出兵勤王的诸侯之一,从后来申侯对西戎、犬戎及缯人的号召力来看,申侯可能就肩负着针对犬戎或西戎的防御任务。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使他成为历史上的反面人物

那么结合“烽火戏诸侯”背后的事实来看,当诸侯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周王履行出勤护驾的任务时,难免会出现疲惫或不满情绪。而一旦因厌战而不执行军令,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显然不能坐视不理。

作为对不履行职责的申侯的惩罚,幽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取消其女儿和外孙在王室中的地位。至于改立褒姒母子为元妃、适子,恰恰就是取消申侯女、子地位的部分结果,而非原因。

一个重要的证据来自《竹书纪年》,公元前777年,幽王改嫡后,申侯并没有采取过激手段,直到五年后的前772年,前太子和王后奔申之后。或许觉得自己的制裁手段未收到预期结果,幽王决定效法父亲宣王,“(幽)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王师伐申”。

至此,曾经为周王担任过重要勤王任务的申侯才走上了反周的道路。作为一个类比,周宣王曾经通过先后任命两位西戎首领大骆和非子的方式,征调西戎加入到周人的军事序列当中,但疲于征发的西戎以杀死这两位首领的激烈手段,抗拒周人的军事调动。直到宣王继续任命非子的后人秦仲,并给予足够的武力支援,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扶植秦仲家族(还让前代申侯与其通婚)确立了周人在西戎中的影响力——这位秦仲就是秦人的直系祖先。

当然,“王师伐申”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幽王和郑桓公一道死于犬戎、西戎、缯人和申侯的联合进攻。当申侯面对周人的压力时,他不但选择与幽王作战,而且放弃了原有的职责,与“敌人”组成了新的临时同盟——因此,在幽王最后一次点燃烽火时,怎么可能还有诸侯勤王呢,这和幽王当初有没有玩(烽)火毫无任何关系,即使真的有过的话。

申侯逃过了被幽王讨伐的命运,但他却不是此事最大的收益者,从被贬谪的王子到新一任周王,平王宜臼甚至也不是最大的受益者,真正的受益者是救周有功,护送平王至于成周洛邑的秦人。得到周平王“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顺水人情的秦襄公,不但抓住了攫升诸侯的机会,还为秦国的发展打开了向东的路径,看来,秦人当初“救”的似乎不是幽王之周,而是平王之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