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清朝根本没有招降陈玉成 为何却有人说陈玉成宁死不降?

清朝根本没有招降陈玉成 为何却有人说陈玉成宁死不降?

时间:2018-12-02 05:21:27

相关推荐

清朝根本没有招降陈玉成 为何却有人说陈玉成宁死不降?

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从金田起义起于毫微,到横扫江南定都天京,后来却因内部权力争斗,数王被杀,翼王出走,从此江河日下,最终落得城破国亡的凄惨下场,令人唏嘘。

太平天国的失败,一方面有农民起义落后性的根源,另一方面也因领导者立场不坚定,过早贪图逸乐所导致。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但我们倒不必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在太平天国一方,也出现过值得后世敬佩和纪念的英雄。太平天国前中期的翼王石达开算一个,后期的英王陈玉成也算一个。

关于英王陈玉成,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宁死不降的传说。大致说的是清军威逼利诱,想以荣华富贵为条件劝陈玉成投降。而陈玉成一番慷慨陈词,大喝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

宁死不屈,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英雄气概。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一开始,清政府似乎就没打算过招降陈玉成。比如《清实录》中记载,清廷在得知生擒陈玉成这一消息后,马上发了这样一道谕旨:

“谕议政王军机大臣等:袁甲三奏,逆首陈玉成经苗练生捦,声言解赴胜保军营。……如将狗逆解到后,即著胜保将其淩迟处死。”

陈玉成相貌上有一个特点,即双目之下有各有一颗黑痣,因此得了个外号叫“四眼狗”,所以清廷在这里称陈玉成为“狗逆”。

从这道谕旨可以看出,清廷并没有下达关于招降陈玉成的指令,而是命令立刻将他处死。如果清廷都没有招降过陈玉成,那又何来陈玉成宁死不降一说呢?

实际上,清廷未招抚陈玉成一事不假,而陈玉成宁死不屈一事亦不假,造成这种矛盾的,是擒获陈玉成的清军将领胜保。

这位胜保将军,是个旗人将领,原本是个翰林院的书生,后来阴差阳错,由文转武当上了将军。

从咸丰年间开始,胜保就开始领兵上战场和捻军以及太平军打仗,败多胜少。但是胜保有两个特殊的本事,第一个是很擅长讳败为胜,明明打了打败仗,他还能给朝廷报战功,搞得好像立下赫赫勋劳一般。第二个就是特别会招降,苗沛霖、宋景诗、李昭寿等一大批叛军降将,就是胜保招纳的。

胜保招纳了那么多叛将,无非是想养寇自重,自抬身价。对英王陈玉成这么一号人物,如果成功招降,无疑会给胜保增加很多声望,这也是他利诱陈玉成投降的原因。但陈玉成忠于太平天国,不愿服侍清廷,因此胜保的招降才没有成功。

而清廷方面,当时秉政的恭亲王知道胜保的小心思,不愿他再继续扩充实力,因此以同治名义下旨要求立刻处决陈玉成。

胜保见招降不成,又冒出来一个新想法,想搞个献俘大礼,把陈玉成押送到北京邀功。结果朝廷又把胜保申斥了一番,说:“槛送京师,深恐沿途防范非易。如未押解起程,著胜保即遵昨寄谕旨办理,著即毋庸传首至京。若业已起程而行尚未远,著即派员追回遵办。傥前谕寄到,已将该逆槛送就道,距该大臣军营已远,即飞饬解赴僧格林沁或郑元善或吴棠军营,遵旨眼同该大臣委员办理。”

当这份谕旨发出时,陈玉成已经被押解上路。地方官员接旨后,迅速派人拦截陈玉成囚车,最终于河南延津县截停。陈玉成便在延津当地英勇就义,时年26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