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行和知的辩证关系——解论语之学而第一之四

行和知的辩证关系——解论语之学而第一之四

时间:2022-10-12 15:39:45

相关推荐

行和知的辩证关系——解论语之学而第一之四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谓《诗》、《书》六艺之文。文,被古人用来代指所有的学问、知识。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古人的自然科学还不发达,自然科学和数学从属于文学,科学被文人学者当作“末技”,不受重视。科学往往需要和天道、上天相联系,被“神化”以后,才得到足够重视,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不难理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最先发展起来的科学必然是天文星象术数之学,阴阳五行和历法就是这样的科学成果的最重要部分。既然学问之根本,皆所以明人伦也,那么修学的条件就是看其是否已经具有“质”。何谓“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所谓“质”,就是人们在其社会生活中直接获得的伦理本性,由于其直接性的缘故成为人的第二自然,表现为好像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样。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事父母,家庭中的伦理;事君,国家中的伦理;与朋友交,社会中的伦理。此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朱熹)。能如此,“则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游氏)。学的目的就是这个;达到这个目的,学就已经到了至处。朱熹说:“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儒家是把学当作成德之本、修道之门的。

德与学的关系就是放大了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把人心中的正义理念放在国家这一实体中来讨论,因为在国家中犹如把人心中的正义像字体放大了一样,变得明显了、易见了。德与学的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形式。人们首先就从这样的已发展的、比较完善的表现形式开始反思自己的本性。一般地说,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那些形式,在人们试图了解它们的内容而不是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人们已经把这些形式看成是不变的了)以前,就已经取得了社会生活的自然形式的固定性。”这段是说商品价值的研究的,但同样适用于意识形态内容的分析。已经完成的、比较完善、固定的形式构成了思想研究的开端。

大学言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中庸言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些都是讲的人的伦理本性和智慧的关系。

所谓智慧,就是人的活动的整体之内在性的表现;人的活动的整体之内在性必须显现出来,在个体中作为智慧,以扬弃生物那种生命活动中存在的有限性,达到无限,成为主体,成为自由的存在物。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也已经扬弃了那种物理的机械性、化学性关系,从而使简单的、直接的因果关系无效,由此进入有历史的、辩证发展进程。人与生物的区别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智慧使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被他们自己表达出来、有意识地保存起来,使历史成为有记载的历史,并且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成为意识的对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智慧既然是人自己的历史发展的表现,那么,智慧自身也是有历史的,是一个处于形成过程中的东西。普通人的意识中,总以为智慧、聪明才智是一个人的天赋,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似乎它所需要的就是把外面的固定的众多语言文字科学文化知识添加进去,似乎用这种方式就丰富了自己。智慧的真理却是:它在不断地吸收适合它自己的材料、内容过程中不断地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作为个体、个别的人、在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人就表现为:把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已经发展了的人类的精神财富作为自己智慧、精神发展的前提条件来完善自己。个人在其直接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的内容对于个人发展是不充分的,个人需要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这笔精神财富来完善自我。语言是精神财富的载体,语言的发展的形式——文字是更深刻的载体,学文成为发展自我的最有力手段。曾经,在封建社会,学文成为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社会上层的最重要途径;然而在本质上,学文也是更好的发展自己、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

关于智慧即思维,亚里士多德说“这门不求实用的科学,却是唯一本来自由的,它因此就好像不是人的所有。”智慧有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前提,然而智慧又是自为的,它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智慧产生于人的社会历史实践中,然而人又只能在智慧中实现自己,智慧同样是作为我们行动的根据的东西,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认识和对象的关系,在自然科学中是直接对立的自我和他物的关系,在这种抽象对立中自我站在现象之上作为抽象理智而起作用;在伦理学中是自我在和他人的关系中的自我实现,在这里为他和自为联系在一起,并且是统一的;因此在伦理学中认识的性质得到更充分体现。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由入学到成德,——对于中间过程、中间环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然而,从道德的观点,历史怎样进入人们的视野,怎样起作用?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朱熹说: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敬事先人,是历史传承的表现,是我们对先人的感谢之忱,在这“人伦之大”里也孕育着人的道德本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