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追忆似水年华》:20世纪法国巨著 意识流小说鼻祖

《追忆似水年华》:20世纪法国巨著 意识流小说鼻祖

时间:2024-03-04 06:15:22

相关推荐

《追忆似水年华》:20世纪法国巨著 意识流小说鼻祖

法国文学光彩夺目,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等人长久闪耀的艺术杰作,始终闻名。但若说谁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的大师,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则是全世界公认的代表。

早在1984年,马塞尔·普鲁斯特就被法国《读书》杂志列为十名欧洲"最伟大作家"之一。他的《追忆似水年华》一共七卷,国内译本一共2700多页,近三百万字,是一部超越历史长河的宏篇巨著,也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以叙述者怀念和追忆失去的青春年华为主线,展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的图景,整个作品充满讽刺和幽默的格调。

小说更引人注目的是艺术上的创新。这部小说的出现,改变了在此之前欧洲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被公认为法国文学的代表作。

《追忆似水年华》中意识流的叙事手法和无意识的回忆,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体现了这部作品最重要的现代性艺术特征。

01 《追忆似水华年》的核心:"追忆"和"寻觅"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的大师。他生于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富有的犹太经纪人的女儿。普鲁斯特自幼便患哮喘病,身体虚弱。

大学毕业后,他的身体进一步消瘦,甚至不能出户,于是开始撰写小说。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在19底便正式出版,19又接着出版了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但是直至19普鲁斯特去世后,整部小说的第七卷才完整的出版面世。

全书由许多不连贯的回忆片断组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遥远的一环套一环的回忆生活画面。回忆的思绪如流水,从童年生活进入成年社会,从爱情的欢乐和痛苦到自我的发现与幻灭,最后痛感年华的流逝,生命不复回到往昔。

《追忆似水年华》剧照

作品里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作者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叙述者借助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以无意识地回顾,将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融为一体,重现了逝去的岁月和内心细微的感受。

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书中讲述的所有内容,就像一首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等多种主题,都在此交叉重叠,或游离散开,却又在宏观上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普鲁斯特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表现超越时空的潜意识。

书中叙述者和作家时而各自独立,时而合为一休,在追叙已逝的生命和再现过去的存在中,用富有情意的叙述,获得精神上的快慰和幸福。

文学能把以往失去的时间挽留。作家的责任也许就是将对时间的具体感觉以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

02 水中探月的爱情,魅影之下的迷雾

普鲁斯特笔下的爱情,也是带着面纱的朦胧之花。在小说的第一部第二卷《斯万的爱情》中,作者用回忆的方法回顾斯万的恋爱心理,细针密缕地写出斯万的思索过程。

斯万恋上了败落的贵族女人奥黛特,对她神魂颠倒,想入非非。而奥黛特本身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长相也并不出众,甚至为了金钱她可以投入到任何人的怀抱。斯万在追逐她的过程中已经知道这一点,但是依然欲罢不能。

因为过去的斯万也同样风流:他曾和许多女人有过交往,他从猎艳和调情中获得肉体感官的快乐。一贯花花公子的斯万,第一次陷入感情的苦海,对奥黛特注入美好的爱情,刻骨铭心。

在他想象中,奥黛特就是佛罗伦萨名画上的美女,"这个肉体如果镀上了一层如艺术品的光彩,令人赞叹爱慕的话,那么亲吻它和占有它就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乐事了"。

奥黛特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被追求者,她把自己打扮得温柔、娇弱、楚楚动人,让自己总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一幅画、一朵花、一段乐曲……从而激起斯万男子汉的雄心和柔情,恨不得把全部生命奉献给她。

比如,斯万第一次到她家落下了烟盒,她写信说:"您为什么不连您的心也丢在这里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是不会让您收回去的。"这样的撩拨使斯万深受触动,因为动心,更加急切。

但斯万这种爱是一种纯主观的爱。他置于感情的误区,沉溺在一种"爱者"的甜蜜和痛苦的感情中,虽然真挚和强烈,甚至却并没有和"被爱者"真正沟通,而对方也没有接受他的爱。

人们自以为了解一个人、爱一个人,多是被幻象所自觉或不自觉、自愿或不自愿地蒙蔽。

当这层魅影被祛除,斯万得知奥黛特是一个同性恋者后,才愤怒咆哮说:"我浪掷了好几年光阴,甚至恨不得去死,这都是为了把我最伟大的爱情给了一个我并不喜欢、也跟我不一路的女人。"这一声咆哮宣告了斯万从自己的幻梦中醒来。

马克思早就指出过:

“在资产阶级上流社会里,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只是肉体的快感与交易,如此而已。”

斯万这次离了当时社会的常规,而陷入了真正的爱情痛苦。

过去的爱也好,现在的恨也罢,都说明斯万仍然处在一种不能超越的感情激荡之中。在经历了无数次并不走心的风流韵事之后,他碰巧付出了一次真正的感情,而这种付出并没有得到对方的同等的回报,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他才愤怒和痛苦。

普鲁斯特在这里突破了以往文学作品描写爱情的模式,写出了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病理学、社会学意义的斯万的一次爱情神话。

03 绵密细腻,繁复缠绕,一如复杂现实

也许因为身体的虚弱,普鲁斯特的笔下总有超出常人的细腻,而普鲁斯特的天才之处,也许正在于他那份神一样的细腻。但这也加大了阅读小说的难度。

在普鲁斯特的回忆笔触中,森林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被刻画,每一个形状和颜色,每一种香味和色调都被描摹。在他的笔下,这些事物像一个个音符那样自然地涌现,清晰地绽放自己。

有人说,读这部书必须在心情平静的时候阅读,因为觉得此书不好读、难把握。人们若想像别的作品那样,将它的故事梗概总结出来,是不可能的,

因为作家在书中将人们现实中表面化的感受,剖析、挖掘得很深,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深层迷宫:普鲁斯特用三十多页记叙失眠的夜晚的情绪,用二十多页来描写风吹起窗帘时的感受,用十几页回顾童年时饼干的气味······

整个作品不分章节,句子繁复缠绕,从反映了现实的千变万化,内心世界的纷繁复杂,隐秘多变。

读者仿佛进入了迷宫,却在这座迷宫中感到不安。

正如当年即将出版这本书的奥朗多夫出版社社长,在写给普鲁斯特的信中表达类似的困惑:

"亲爱的朋友,我也许实在太笨,我不明白一个人怎么会花上 30 页纸来描写他如何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状,我挠破头皮也还是不得要领……"

这就是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原则:作家将平常的事物加以极度深刻细致的描写,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曾经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以重新认识事物的原貌,使读者重新感受到"让石头成为石头"的魅力。

评论者们认为普鲁斯特"用小说的手法使回忆变成了神奇的镜子,使回忆具有诗一般的魔力,化现实为神奇"。

就像法国评论家莱昂·皮埃尔·甘著所说:

"普鲁斯特的句子之所以不那么明白,不那么一目了然,正是因为我们的心理生活是模糊的。理性只有通过昏暗的走道,经过许多曲折,才能进入心理生活。

因此,将这本书赞誉为"使小说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便不是谬赞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