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身世之谜多年后真相大白事关重大 经调查终明白生母养母同样可敬

身世之谜多年后真相大白事关重大 经调查终明白生母养母同样可敬

时间:2018-11-29 07:33:36

相关推荐

身世之谜多年后真相大白事关重大 经调查终明白生母养母同样可敬

明道元年(1032年),李氏病重,又被提升一格,封为宸妃,但很快病死,年仅四十五岁。李氏死时,仁宗已近二十岁,但大权依然掌握在皇太后刘娥手中。刘娥不愿对李氏的葬礼过分张扬,准备按照一般宫女的礼仪草草埋葬,恐怕节外生枝,或有人借此走漏风声,被仁宗得知。第二天早朝时,宰相吕夷简突然问道:“听说昨天晚上有一个妃嫔亡故?”吕夷简的问话虽无丝毫破绽,但刘娥马上意识到对此事的议论将有很大的危险性。

当时,仁宗就在大殿上坐着,一旦有人把话挑明,刘娥二十年的努力将全部破灭。刘娥没有急于回答吕夷简的问题,便匆忙宣布退朝,把仁宗引入后殿。然后,刘娥又派人把吕夷简单独召来。刘娥这时已做了思想准备,想把谈话引入自己设计的轨道。她首先反守为攻:“宫中一普通宫人死亡,相公何必要过问此事?”在这里,刘娥首先肯定死亡的是普通宫女,李氏并无丝毫特殊之处,宰相对这种事完全不必过问。实是暗示吕夷简不要挑明此事真象,即使作为宰相,也不应干预我的私事。在这种气氛中,吕夷简深知事情的利害,他也不敢贸然把事情捅破。他借着刘娥的问话,也采取迂回方式,以宰相身份,进行旁敲侧击,表明他要参加处理此事的决心。虽然,两人的问答表面都离题甚远,但双方都清楚对方实指的是什么,问题已基本挑明。刘娥对吕夷简的态度十分不满,干脆直截了当地质问:“相公难道存心要离间我们母子吗?”既然是普通宫女,与仁宗有何关系?又怎么谈得上离间太后与皇帝的母子关系?刘娥在此已正式承认了李宸妃与仁宗的母子关系,但她要利用垂帘听政的身份,企图压服吕夷简,堵住他已经张开的嘴巴。

刘娥质问中的威胁意味是明显的,吕夷简也很清楚,但他的回答却避开了刘娥的质问,完全换了一个角度,吕夷简的话很含糊,他没有提宫女与皇帝的关系,甚至未说到李宸妃的名字,更未说明她的葬礼与刘氏家族有什么关系。刘娥的头脑也非常清醒,她对吕夷简的话理解得很准确。经过一阵沉默,刘娥彻底服输,表示悟出了厚葬宫女的意义。至此,刘娥完全消除了刚才的愤怒表情,只是低声说明:“昨天晚上亡故的宫女是李宸妃。”事情既已揭开盖子,吕夷简接着劝道:“宸妃之死,应按照皇后规格埋葬:穿皇后服饰,用水银充注棺材。”刘娥表示完全同意。本来,刘娥准备让人在城墙上挖一个洞,尽快地偷偷地把棺材运出去,人不知,鬼不觉,草草埋葬了事。吕夷简得知,对刘娥的亲信宦官罗崇勋说:“李宸妃实是当今皇帝的生身母亲,但现在却采取如此草率的葬礼,假若以后朝廷追查今日之事,你可不能说我未曾阻拦过。”纸里包不住火,皇太后已年过花甲,她死后,仁宗与李宸妃的母子关系迟早会真相大白,仁宗必将会调查已往之事,这是很浅显的道理。罗崇勋听了吕夷简的话,不由从内心感到害怕,赶快回去报告刘娥。李宸妃的葬礼,终于全盘按照吕夷简的建议进行,按一品夫人的规格礼仪埋葬。同意提高李宸妃的葬礼规格,刘娥到底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道二年刘娥死后,才有了明确的答案仁宗在襁褓中被刘娥抱去抚养,在以后的二十二年中,从来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提到过李宸妃是她生母之事,他的心目中也只有严厉的大娘刘娥和慈祥的小娘杨氏。即使他对刘娥也曾产生这样那样的意见,却从未怀疑过他的出身还有问题,刘娥在李宸妃死后的第二年病逝,仁宗当时表现得万分悲痛。但不久,便有人私下议论生母和养母的问题,且添枝加叶,生出许多猜测之辞。有一天,宗室燕王当面对仁宗揭开盖子:“陛下本是李宸妃所生,但李宸妃却死于非命。”仁宗第一次听到这件事,犹如晴天霹雳。但燕王是他的长辈,应是当时事件的目击者,仁宗本人年龄尚小,一切又都在刘娥控制之中,对此一无所知,对燕王的话不由不信。仁宗又询问了几个人,李宸妃的确是生母的事情得到证实。仁宗对此既恼火又悲痛。

他恨刘娥长期隐瞒真相,愚弄自己,也恨自己身为皇帝,却把自己的生母长期视为路人,不但未能尽一日生养死葬的孝心,甚至不能保护她免受虐待,以致不得善终。仁宗对生母的遭遇感到由衷的悲伤。为此,他一连数日无心听理朝政。为发泄自己的悲哀,他向全国颁布诏书,公开宣布事情真象,深刻进行自我谴责。但是,事情毕竟已经过去,无法挽回,只有想方设法采取一些补救措施。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后改章懿。亲临葬地,率领朝廷百官为生母重新召开追悼会,让人写了一篇文辞并茂、感人肺腑的悼词,在墓前大哭一场。召来生母唯一的弟弟李用和,赐给他高官厚禄和一大笔金银财富,让他在都城挑选位置最好、建造最豪华的住宅。把自己的长女福康公主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委任李用和为礼宾使,亲自主持改葬李宸妃的仪式。仁宗亲自参加迁葬。开棺时,仁宗和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到吃惊,但见棺中充注着水银,死后的李宸妃身著皇后服饰,尸体丝亳未腐,皮肤完好,色泽如生。惊叹中,仁宗似乎又明白了什么,只说了一句话:“人言岂可信哉!”至此,吕夷简的良苦用心有了实际意义,刘娥的醒悟也有了答案。仁宗本是李宸妃所生,这是当时许多人都知道的事实。在刘娥执政期间,尽管大家都不敢说出真象,但刘娥毕竟已六十多岁,而仁宗尚不足二十,刘娥一死,事情迟早要真相大白。到那时,仁宗必然非常严肃地调查此事,若开棺看到一堆枯骨和几件宫人服装,那将是最悲惨的场面。仁宗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生母生前的全部遭遇,在愤怒中也会听信任何不实之辞。若有人咬定李宸妃是被迫害或被谋杀致死,将死无对证,罪名必由刘娥承担。仁宗那时将把全部的愤怒发泄到刘氏家族身上,甚至会有灭门之灾。尽管李宸妃生前并未享受任何实际优厚待遇,也的确在寂寞中渡过一生,但展现在仁宗面前的棺中景象,会掩盖已经过去的一切,会消除仁宗的种种疑虑,会使各种不实之辞不攻自破。仁宗对刘娥的怨恨既解,刘氏家族自然也可长保荣华富贵。这是吕夷简的远虑;刘娥终究明白了吕夷简厚葬李宸妃的用意,也的确收到了预期效果。仁宗最终似乎明白了生母和养母同样可爱的道理,不但没有继续追查,反而给刘氏家族的人加官晋级,依然享受着刘氏执政期间的种种待遇。

后来,仁宗看到原来由晏殊执笔写的李宸妃墓志铭原稿,发现上面根本未提她是皇帝生母之事,不由大怒,要惩治晏殊。这时,吕夷简又解释说:“当时宫中秘密,我虽备位宰相,也难以知道全部事实真相,晏殊作为翰林学士,不清楚此事,可以谅解。况且正值皇太后刘氏垂帘听政,若晏殊有意揭穿此事,恐怕也不妥当。”仁宗认为这番话合情合理,表示不再深究,但余怒难平,终于把晏殊赶出朝廷,生母和养母问题在仁宗亲政初期是一重大事件,它牵扯了许多人,影响着许多事,在这里难以一一交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