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接力!我是中国企业」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商业航天的新可能|金融界对话未来企业家

「接力!我是中国企业」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商业航天的新可能|金融界对话未来企业家

时间:2022-11-12 00:19:52

相关推荐

「接力!我是中国企业」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商业航天的新可能|金融界对话未来企业家

来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王汉星 李沐之

「编者按」他们,根植于祖国的土壤,奋斗在产业的征途,肩负面向未来的使命与责任。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致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者,金融界推出主题策划“接力!我是中国企业”。通过不同产业、区域、年龄的创新者、实践者、运营者讲述发展背后的故事,从企业+产业这个角度,直观伟大时代的奋斗缩影,共铸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的未来。

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展,需要多久?

图为:蓝箭航天CEO 张昌武

年初,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那辆飞向太空的红色特斯拉和无限循环播放的《spaceoddity》所吸引。在惊叹SpaceX“黑科技”强大的同时,人们对于我国民营商业航天的期待也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民营火箭很快也可以飞起来。“张昌武,蓝箭航天CEO,他的这个想法,伴随着“朱雀一号”的腾空,正逐步变为现实。

技术与商业的交织,蓝箭航天的诞生与成长

太空飞行和探索是人类面对浩瀚蓝天的一个梦想。

航天活动是个严肃的话题,包括航天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部分。而商业航天,就是在这个范围内探索自己的边界与价值。

民营航天企业想要自己造火箭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国家政策支持,二是充足资本注入,三是人才积累。

公开资料显示,自2000年至全球共有大约180家商业航天企业成立,市场规模与体量快速增长,极大改变了以前仅仅依靠国家资本支持的航天产业发展模式。面对国际航天产业商业与技术的双驱动,我国商业航天空间也逐步打开。据媒体统计,截止到6月,我国涉足商业航天领域的民企超过60家,产业规模已达数千亿。

其中,国家政策是实现航天商业化的最根本基础。在军民融合大方针政策下,发布的国务院第60号文件第二十四条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为民营航天企业开启了政策的大门,随后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进一步为商业航天开辟了道路。

在政策的支持下,资本与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到了商业航天领域,这其中,就包括蓝箭航天。

“中国航天不缺技术,我们的技术本身是世界一流的,但我们缺的是商业化的组织,重整要素的平台来为中国的航天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我发起创办蓝箭航天就是要做这样一件事情: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一个要素重新组织的新模式。“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对金融界表示。

在这个洞察之下,蓝箭航天推行以“两中心、一基地”为核心战略布局,北京、西安、湖州,分布三地,各有侧重。

北京研发中心,同时也是蓝箭航天总部,坐落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研发侧重运载火箭和动力方向,是运载火箭研发、动力研发、市场运营等团队的主办公地。同时,液体动力团队、运载火箭团队均在这个中心;西安研发中心,坐落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研发侧重动力和电气产品方向,承担蓝箭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等相关核心产品的研制职能;湖州智能制造基地,则是其液体发动机及运载火箭的制造和总装工厂,包括动力全系统热试验平台、火箭总装厂房、火箭测试厂房、发动机装配厂房等核心车间,可实现火箭各系统总装总测及核心组件的生产研制,并通过信息物理网络系统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进而全面提升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

航天产业不同于其他,其技术的高度密集注定了这个产业拥有极深的护城河。而考验技术能力应用价值的,则是差异化产品定位。

卫星运载火箭可大致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就我国目前的火箭研发与制造大环境而言,小型火箭市场已经是一个由国家队完全垄断的红海市场,留给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空间微乎其微。大型火箭方面,国内拥有长征5号、长征7号,国际上还有猎鹰9等,竞争环境同样十分激烈。而国家队对于中型火箭的技术研发与制造还没有明确布局,随着低轨卫星市场正在发生变化,蓝箭航天的创始人张昌武与创始团队、资深的航天发射人王建蒙与归国卫星科学家吴树范教授,敏锐地定位到中型液体火箭这一竞争相对较小,市场潜力巨大的差异化产品。“如果你只是想要做一个国家队的缩小版,那么等待你的必然是死路一条。”张昌武说到。

寻找到差异化核心定位的蓝箭航天,开始了自己生存之道与航天梦想的双重竞跑。

探索新可能蓝箭的商业航天梦想

战略落实到实践层面,首先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和大多数产业不同,民营航天是从传统航天的土壤中生长而来,国家航天技术、人才与资源的积累决定了民营航天的起跑线与发展速度。蓝箭航天从创始团队到公司中层技术人员,大都拥有在国家航天领域研究的相关背景。

目前蓝箭航天拥有员工300余人,是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其中超过70%为技术研发人员。在蓝箭航天成立并将中型液态火箭作为发展目标后,由于液态火箭的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使得人们对于这项技术一直持怀疑的态度。而张昌武对金融界表示:“其实蓝箭的创建并不是严格地从才开始的,应该说过去几十年王建蒙王总与吴树范吴教授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摸索、积累都是为蓝箭创立之后的道路在打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于这个行业已经有了非常时刻的理解与感知,这些是蓝箭最宝贵的财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蓝箭航天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在我国,制造火箭的基础理论、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都已经到达成熟的阶段,加上我们社会工业水平的大幅度进步,不管从人才、配套体系、资本各方面没有一条能够对蓝箭构成实质性的障碍。”拥有优秀的人才储备与深厚的技术积累是蓝箭敢于进军民营航天领域的底气。

成立后的蓝箭,以“小步快跑”的姿态按部就班地推进产品的研发。下半年开始着手布局液体发动机火箭研发。中旬,蓝箭制定了“朱雀一号”的研制与发射计划。

美国的民营航天有“猎鹰”,中国的民营航天则有“朱雀”。,在外界舆论纷纷对中国航天持怀疑态度的大环境下,蓝箭航天的第一架三级小型固体火箭“朱雀一号”静静地矗立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朱雀一号”点火发射,一、二级成功分离,到第三级出现异常未能正确入轨,看起来,中国民营航天的首飞以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结局谢幕。但从意义上来看,这次发射却非常成功。更关键的是,面对此次发射后国内舆论环境的支持和雀跃,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首先是清晰的预期。“我们从一开始做’朱雀一号’就是把它定位成一个单发的,在这个行业里面可以投石问路,走通流程的一个火箭,它跟我们蓝箭选择的技术路线无关。我们在的下半年就开始做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布局,而’朱雀一号’的研制是从的年中开始的。我们发射’朱雀一号’的目标:第一锻炼我们的队伍,第二我们要形成一个全系统的火箭研制能力,第三我们要拿到行业的准入资质和发射许可,证明整个业务模式是没有问题的。”从张昌武的话中可以看出,“朱雀一号”是蓝箭航天整个技术团队的一次练兵,小型固体火箭经过多年研发积累与沉淀,在我国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了,相较于液体火箭研发的长周期,蓝箭航天非常需要先利用相对短周期的固体火箭提前磨练团队,为之后的液体火箭发射铺平道路。

此外,是实践的勇气。此次发射对于整个中国民营航天产业有着巨大的影响与意义。这是一次跑通流程的发射,“从无到有”往往是一个产业发展最困难的阶段。蓝箭航天想要充当民营航天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就需要解答以下一系列的问题:“民营企业能不能造出火箭?”,“怎么样获得行业的准入资格?”,“国家会不会给民营航天企业提供发射许可和发射场地?“而随着”朱雀一号”的升空,这些问题都被清清楚楚地解答了。“蓝箭航天跑通了民营航天企业从设计到制造、测试、再到拿到发射许可、行业准入、最后到发射的整个流程。”张昌武在对话中,对金融界表示。这次发射告诉了所有民营航天企业以及社会舆论,商业航天是可以做的。

商业航天中的流程问题解决了,下一步的关键点就是持续优化的产品和应用场景的不断实践。

目前,蓝箭航天的核心产品包括了“朱雀一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凤凰”发动机等。其中5月到7月,“天鹊”TQ-12液氧甲烷发动机全系统试车以及100%推力试车均获成功,最长试车时间100秒,成为了国内首个实现百吨级液体发动机研发的企业,也是继SpaceX和蓝色起源之后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型百吨级液体发动机。特别需提出的是,航天企业技术硬核的要点之一就在于发动机,发动机的推力决定了一家航天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而“天鹊”发动机可以说是蓝箭航天最为硬核的产品。

而从商业角度,蓝箭航天提供包括火箭发射服务、技术解决方案、部件产品服务、以及定制服务方案与核心产品,这些共同构成其商业前景。张昌武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开始提供相关配套的服务输出,从去年到现在已有约2亿元人民币的合同。”蓝箭航天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多远?年底计划发射的“朱雀二号”将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答复。

圆梦太空:时代给予的奢侈梦想

奔向遥远的银河需要什么?

首先需要有机会。而这个时代让梦想可以转化为实际的愿景,为敢想敢做的人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对于张昌武个人来讲,时代的烙印在他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工商管理出身的他,获得清华大学MBA学位,是APEC中国青委会执行委员。此前的履历都非常光鲜:先后就职于汇丰银行运营部、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亚太区战略部等。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投身国内民营航天产业?

“我一开始只是想做一个企业,做一名企业家,因为我具备整合各方面元素做企业的能力。前一段时间我参加浙江省组织部的一个青年科学家活动,在众多科学家中我其实显得很突兀,我当时就解释说我不是个科学家,我只是做企业的。“张昌武笑着说道。

“一个人选择在哪个行业创业取决于他自身的资源禀赋。”张昌武补充到,与王建蒙、吴树范两位资深航天人的熟识便是张昌武最宝贵的资源禀赋。

如张昌武所说,一开始只想做企业的他,在创业的过程中逐渐与身边的团队形成了一致的愿景:”要做一个世界一流的商业火箭企业,能够代表中国航天的最高水平。”通过这个愿景,蓝箭航天吸引了一大批的优秀工程师为了共同的梦想聚集在一起。“每当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战略以后,总是能把行业里面最优秀的工程师吸引到我们的团队里面来,这个是我们很骄傲的。”把爱好变为工作,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军民融合的推进让这些科学家可以去选择新的舞台,又让张昌武这样的企业家可以去找到这样一批科学家,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此外,张昌武还提到“只有大国才需要航天这种‘奢侈品’,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国家强盛带给我们的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民营航天能够发展壮大更是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

当下,所有企业都要思考面向未来的管理。什么是未来企业家?在张昌武看来,“未来的企业家第一是要敢于探索未知的人,第二是真的能够驱动未来的发生的人。我们谈到无论是未来氢能源的发展,可控核聚变的实现,以及载人航天的大众化都是需要一批人付出巨大的努力来驱动的。未来的企业家一定要拥有企业家精神、与众不同的视野与坚定的意愿,能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历史的进程中去推进它的发展与进步“。

从蓝箭航天的实践结合中国航天70年的伟大探索,我们看到了新兴商业化民营企业正在对国家航天的发展不断助力,为中国航天事业打开了崭新的篇章。

圆梦太空,正在路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