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一句话毁一生前途 这人讲真话 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一句话毁一生前途 这人讲真话 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时间:2021-08-04 20:33:59

相关推荐

一句话毁一生前途 这人讲真话 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戴熙:讲真话被罢官

◆◆ ◆

文 |石禄生

01

在中国古代官场上,敢于说真话的官员,往往结局不太好。这是由古代封建政治体制,以及中国式的人情社会特点所决定的。尤其是越接近皇帝的大臣,越是逃不开上述规律。

真正能常伴帝君左右的,都是些八面玲珑,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精,他们是天生的“政治家”,只要打好情商这一副牌,就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在他们眼里,话术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好听难听之分。他们永远把握一个原则:只讲好听的话。

当然了,敢说敢言、只说真话的官,也不是从头到尾都处境不佳,而是阶段性地好一阵坏一阵,但最终大多以处境惨淡收尾。原因很简单:

起初的时候,他们说的真话,总有些会说到朝廷上司或皇帝的心坎里去,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真话都是难听的,有的真话也可以很悦耳。即便彼时说出来的真话,也属于“忠言逆耳”类型,开始的时候也都容易被接受。

退一万步讲,贵为帝君者,总不至于心理太脆弱,就算是碍于情面,一开始也得对讲真话的人予以鼓励。所以,大凡“直言不讳”、“为民请命”、“忠君逆言”的官员,一开始都是受到了某种形式的鼓励或嘉奖的,这是他们处境尚佳的时候。

但是,讲真话的官员,一旦第一次说出了逆耳式的谏言,真的刺激到了帝君,祸根就此埋下。若能有所察觉或自律,就此打住,改变说话风格,尚可无虞。否则,什么时候引爆这颗地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清道光年间一个叫做戴熙的皇宫里的高官。根据历史记载,戴熙因说真话得罪皇帝的次数并不多,但就有那么一次,刺激到了道光帝,结果就痛失大好前程了。这个教训过于惨重,所以笔者在前面详述讲真话的演变趋势,大有必要,——这几乎是一个理论基础。

02

戴熙是浙江钱塘人,道光十二年的进士。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不到四十岁的戴熙,已经入直南书房了。这是一次了不得的权力进阶。

戴熙

有必要解释一下。清代皇宫有一个上书房,还有一个南书房。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这么说吧,上书房是皇太子读书的机构,大臣若能在此就职,等于进入了未来的权力通道,毕竟皇太子迟早要成为皇帝的。

而南书房则是皇帝本人的文化会所,帝君在此阅读、吟诗、作画等,皇上所有跟文学相关的文艺活动,都在此进行。可想而知,在此当值的大臣官员,跟皇帝本人的接触频率有多高,接触距离有多近。进入南书房,相当于进入了大清权力核心圈子。

南书房是由康熙皇帝设立的,因为他意识到,满清政权要统治好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皇帝本人必须要通晓汉文化亦即儒家文化。因此,凡是在南书房值班的大臣,都是清一色的汉族官员,而且是进士出身的货真价实文化人。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

显而易见,戴熙就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南书房的。所谓“入直南书房”,就是进入皇宫,在南书房当值的意思。所以,戴熙是一个真正在皇宫里上班的人,而且成天在南书房陪伴道光皇帝,其权力视野可见一斑。

戴熙不但陪道光皇帝读书,更重要的是,他能诗善画,书画水平达到了大家级别。也因如此,道光年间皇宫里的书画,大多出自戴熙的手笔。道光皇帝本人也喜欢赏画,所以对戴熙益发看重。

经在南书房跟道光皇帝密切接触一段时间,被后者视为“爱卿”之后,同一年,戴熙被派往广东历练,任广东学政。这一任命,饱含了道光皇帝的政治用意。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里介绍过,一个省的学政属于京官范畴,类似于钦差大臣,他的朝廷级别跟巡抚几乎是平起平坐的。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处理本省军政事务,通常要跟学政商量着来。

道光十八年,皇帝已经意识到了鸦片在中国肆虐的危害,禁烟的念头呼之欲出。尽快将林则徐派往广东禁烟,早在道光帝的计划之中。此时先行将他信任的戴熙派往广东任学政,就是为了后一步让他密切配合林则徐领导禁烟。

果不其然,同年11月,道光将林则徐派往广东禁烟。关于林则徐禁烟,这段历史大家都熟悉了,不赘述。关键要指出一点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时任广东学政的戴熙,在诸多方面配合了林则徐的禁烟工作。

戴熙在广东的任职经历,包括辅助林则徐禁烟,我们都略过不谈。重要的是,要强调一个细节:戴熙前往广东任职临行前,道光皇帝苦口婆心对他说了这么几句话:“古人之作画,须行万里路。此行遍历山川,画当益进。”

皇帝说的话通俗易懂,就是鞭策戴熙多走多看,进一步提升绘画水平。这是公事公办之言吗?当然不是。这句话简直饱含了一个皇帝对一名臣子的宠溺之情。

另外这话听着就有潜台词,道光皇帝的意思是:等戴熙完成广东的使命,顺便提高了画技以后,有朝一日,还要让戴熙回南书房陪他赋诗作画。事实证明,多年以后,戴熙果然回到了南书房。

03

关于戴熙的官场简历,我们长话短说。

本来道光皇帝想让他完成广东学政的任期,就回到皇宫的。但戴熙或许另有想法(厌倦了陪皇帝读书也未可知),又或许他真的就这么孝顺,反正他等学政任期一结束,就提出了要求:“请求终养。”什么是终养呢?就是回家奉养年老的父母。

这种以尽孝心为说辞的话,不管是不是出于真实目的,皇帝都不好反对。毕竟大清政权,也要以儒家文化治天下,违背孝道精神的事,皇帝也不敢轻易做。就这样,戴熙回老家待了些年。

等戴熙回到官场时,已经是道光二十五年了。他先是复任广东学政一段时间,道光二十六年被皇帝“逮回”京城任内阁学士去了。离开广东前夕,他提笔写下了“岁进士”这块匾。

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 【岁进士】匾 戴熙题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到了道光二十八年,戴熙任兵部侍郎,距离大清权力中枢更进一步。重要的是,道光终于提出了他的真实想法:“戴爱卿还是兼值南书房吧。”

由于是兼任南书房的职务,戴熙没有理由拒绝。于是,戴熙重回南书房。熟悉的味道,一样的配方。但戴熙的想法却未必跟以前一样。

怎么说呢?以前入直南书房是正职,现在只是兼任,他不想在这方面耗费太多心力。戴熙认为,自己的真正职责,是兵部的事务,那才是事关国家的大事。进士出身的文人,哪个不想参与历史的宏大叙事呢?所以,他明显的,把心思放到了大清军务领域。

问题是,在道光皇帝看来,军政事务自有军政大佬们管辖,他之所以看重戴熙,无非是南书房那点事。如此一来,君臣之间的罅隙,就在心里埋下了根。后来戴熙因在军政事务方面说真话,得罪了道光皇帝,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笔者看来,恰恰是因为戴熙对南书房事务的不重视。

话不多说,直接上主料。众所周知,林则徐禁烟之后,中英的矛盾更深了。英国人挟军队势力,试图在广东入城、入境,而大清军民竭力阻止。

双方僵持了数年,谈判了多次,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最终英国人决定暂时不提这事了。为什么呢?因为广东民风彪悍,全民抵制英国人,英国人也怕了:“水能载舟,亦能煮粥。”帝国主义势力,最怕的就是民意的力量。

问题是,道光皇帝以为英国人的暂时退却,是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的功劳,对他们大行嘉奖。道光皇帝觉得,英国人对广东的威胁,宣告解除了。

很有可能,徐广缙和叶名琛夸大了自己的作用,又或许他们夸大了民众的震慑作用。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戴熙都认为不符合实际情况。他作为在广东任职多年的前学政,自认为很了解广东的情况。

于是戴熙就跟道光皇帝说了:“不管是广东民众还是官兵,都不能长期阻挡住英国军队。英国人只是暂时退却。我们应该从举国战略的层面,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想好应对英国人的良策。”

04

看吧,就这么一件事,戴熙的真话之辞触到了道光皇帝的心理机关,后者简直火冒三丈。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两点微妙之处:一是戴熙的危言之说,打到了道光皇帝好大喜功的颜面;二是戴熙在南书房消极,而在兵部事务中积极,也令道光帝心生不快。

不管怎么说,就这么一件在我们今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讲真话事件,戴熙被道光皇帝打入了“冷宫”。

站在戴熙的角度立场看,身为大臣,今天被皇帝重用,明天失去重用,都是正常之事,不但能接受,也有心理准备。关键是,褒奖也好,贬官也好,他希望道光皇帝快人快语、公开宣布就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戴熙作为一个直言之人,显然没有意识到,道光皇帝的思维方式跟他完全不一样。道光皇帝的怒,并不是挂在脸上的。道光皇帝采取阴柔大法,让戴熙下不来台:

道光帝先是下旨要求,皇宫上下整顿书画作品,尤其是写有贴体诗的书扇,一律焚毁。而这些贴体诗,基本都是戴熙写的,画也是他画的。什么是贴体诗?用近代文化大家周作人的话来说:“试帖比八股要古得多,而且他还是八股的祖宗。”

也就是说,贴体诗很考验古文功力,但其实很死板,处处讲韵律对仗,估计道光皇帝难以掌握贴体诗的窍门,也欣赏不来。所以道光帝在震怒之下,首先想到的整治戴熙的手段,是拿他的书画作品开刀。可见,为了南书房那点事,道光对戴熙积怨已久。

其次,道光皇帝又命南书房的人书写一批皇宫用的匾额。以往这种事,戴熙都是当仁不让的主笔。但道光皇帝特意指派另一个南书房的大臣来书写,并交待此人,万万不可交给戴熙书写,理由是:“戴熙经常写错别字。”怎么说呢?这个理由令人啼笑皆非。

戴熙当然也知道,这是一个信号:道光皇帝要疏离他了。表面上是因为他在中英对峙事件上讲了真话,或发表了不见得对、也不见得错的意见,但真实的原因,谁知道呢?戴熙也懒得去猜测了。文人的风骨,无论如何还是要保留的。于是他索性请求辞官。

谁知道道光皇帝更怒了,他的本意是要戴熙服软,但后者却以辞官应对。事已至此,君臣双方谁都没了退路,无可挽回。道光帝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再降了戴熙的官品,让他在三品京堂的官品级别上隐退了事。

三品京堂,对一个隐退养老的前官员来说,这个级别也算不低了,待遇水平至少衣食无忧。这也算是道光皇帝对戴熙仅留的一丝温情吧。

最后说一说戴熙的晚年境况:

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杭州城,本在杭州老家衣食无忧、闲散养老的戴熙,以一个“退休老干部”的大清政治觉悟,奋起抵御。

他不但亲自带头并号召乡绅们捐款捐物,组建民团对抗太平军;还积极为浙江官府出谋划策,在军事上为清兵出了不少主意。后来他更是率领民团亲临前线,加入战斗。杭州城被太平军攻破后,戴熙带领弟弟、儿媳、外甥等投水自尽。

笔者想说,戴熙对大清皇权的忠心,以及他本人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无关是非,仅仅是出于对历史的慨叹。而戴熙的人生际遇,也是古代封建帝制环境下特有的现象。自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以来,讲真话已然成为深入人心的美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石禄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