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时间:2019-08-07 14:18:13

相关推荐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内容摘要:河南省社科院四位专家,就如何抓实抓好“保”“稳”“进”“蓄”四方面重点工作进行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编者按:河南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对下半年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作出安排部署,明确了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需要把握好“保”“稳”“进”“蓄”四个方面,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进中蓄势,为决战决胜、更加出彩夯实基础。河南日报特邀请河南省社科院四位专家,就如何抓实抓好“保”“稳”“进”“蓄”四方面重点工作进行阐述和解读。

“保”住底线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陈明星

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保是基础、是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这是对当前形势下科学应对风险挑战、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准确把握。要坚定信心、科学应变、砥砺奋进,以“保”的良好成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定信心,危中求机守底线。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疫情影响通过贸易链、产业链、就业链向我省传导,导致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稳就业压力加大、消费需求复苏缓慢等问题突出,且新一轮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全省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同时,全省经济仍具有强大韧性,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带来政策机遇,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显著增强,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并面临扩大内需、新经济发展、新基建布局、内外开放联动、黄河保护治理等多重机遇。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准备,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要坚定信心决心,强化育新机开新局的责任担当。要善于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战胜风险挑战、确保如期实现目标铺路筑基。

科学应变,努力下好先手棋。要全面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六保”目标任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保”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一是抓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持续绷紧疫情防控弦,突出中高风险地区来豫返豫等重点人员管控和农贸市场、餐馆、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管理,抓好口岸出入境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管控,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二是抓牢脱贫攻坚,交上高质量答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三山一滩”地区和脱贫任务重的县村,聚焦特殊贫困群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完成剩余减贫任务,确保脱贫质量。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是抓牢稳企业保就业,做实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民生,是“六稳”“六保”的第一位任务。要突出稳企业保就业,全面落实稳企政策,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住市场主体、保住就业岗位。积极创新举措、完善服务,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扶持自主创业、加强技能培训等,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好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四是抓牢粮食生产,夯实发展“压舱石”。河南作为全国产粮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要抓好秋粮管理,加快恢复生猪产能,加大“三农”领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确保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砥砺奋进,以“保”促行稳致远。一是坚持底线思维。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把“底线思维”贯穿始终,强化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查问题、找短板,拿出管用的实招、硬招、新招,确保完成“六保”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常葆“赶考”心态。“六保”是为解决和克服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实施的积极举措,因此“保”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只有做到“保”,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为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进中蓄势奠定基础。因此,要增强忧患意识、常葆“赶考”心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大考中交上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三是淬炼“六保”能力。当前正处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当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重要时间窗口,要在“保”上下功夫,守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必须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加强学习实践,敢于探索路子;提高驾驭风险能力,树牢忧患意识,健全完善防控机制,增强斗争本领,强化法治思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起苦、一起乐,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心越来越暖;提高狠抓落实能力,对明确的任务、布置的工作、定下来的事情,执行要更坚决,方法要更科学,作风要更硬朗,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积极“进”取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赵西三

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强调,“进”是目标,是大方向,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开创河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把握“进”的历史机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国家陆续推出高含金量政策措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重大国家战略叠加交汇,河南高质量发展面临历史机遇。一是把握内需升级机遇,放大战略支点效应。我国正在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河南高铁圈、航空圈覆盖人口和市场广阔,内需升级空间的释放和战略支点效应的彰显,为把河南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和国际循环的重要节点提供了历史机遇,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争先进位。二是把握新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新经济正在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1.5个百分点,占比提高到了16.3%。尤其是今年以来,疫情影响下在线经济加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迅速扩展,我省各行各业加速“上线”“上云”,催生大批新业态新模式,吸引阿里、华为、腾讯等新经济平台企业密集加码落地,大大加快了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转型。三是把握新基建布局机遇,拓展产业赋能空间。近期,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接连作出重要部署,多地推出了新基建计划。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将加速装备、材料、能源、化工等传统行业的智能化变革,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四是把握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争取重大战略性项目落地。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效应持续显现,有利于我省在产业、创新、生态、文化及开放平台等方面争取重大战略性项目落地,提升我省影响力和竞争力。

明确“进”的战略方向。贯彻中央部署,结合河南实际,坚定新发展理念,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一是推动产业产品升级迭代。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速新产品迭代,积极培育智能装备、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新能源网联汽车、前沿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端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能级。二是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企业上云,引导传统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协同改造,培育壮大发展服务型制造、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三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抓住新经济蓬勃发展机遇,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支持郑州打造“中部数字经济第一城”。加快培育下一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超前布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集群。四是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以重点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尤其要围绕帮助企业纾难解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转型升级保驾护航。五是推动高端要素集聚。依托“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放大“枢纽+开放”优势,打造高端开放平台,拓展开放通道,深化区域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模式,集聚链接国内外高端要素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服务。

创新“进”的思路理念。面对复杂形势,迈进高质量发展新轨道,既要超前谋划,又要结合实际,处理好保、稳、进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和理念。一是坚持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并进。传统产业并非就是落后产业,传统产业恰恰蕴含着以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的巨大空间。依托传统产业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更有根植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可以实现并进联动。二是坚持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并重。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领域,培育壮大增量,在培育新增长点的同时,以新技术催生传统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存量变革。三是坚持广借外力和激活内力并行。以高水平开放吸引集聚高能级项目和高质量要素,倒逼区域要素市场化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带动本地企业进入高端价值链,以外力激活内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四是坚持壮大民企和做强国企并举。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启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提质扩面,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各尽所能。

“稳”定大局 促进经济向好社会稳定

王新涛

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稳”是大局、是主基调,要着力在“稳”上下功夫,促进经济回稳向好、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稳”作为主基调。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恢复进度不明朗,全球经济何时复苏难以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面临的境外疫情输入、境内疫情反弹风险持续存在,被疫情打乱的生产活动和经济社会循环还未完全修复,消费、投资、出口受到较大制约,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河南作为发展中大省,突发疫情冲击让不少领域的风险和隐患放大凸显,让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有所放缓,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困难增多。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稳”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稳住了经济运行、社会运行,才能为妥善解决诸多矛盾问题创造窗口机遇,为“进”和“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说,稳是为了进,进方能更稳。同时,坚持“稳”作为主基调,也要求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确保宏观形势“有变”,不会给河南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带来影响。

围绕“稳”抓牢关键点。一是全力以赴稳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回稳向好,要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首先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加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力度,加快建设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其次是加快提振消费。推动餐饮、商场、家政等恢复发展,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加快形成传统和新兴、线上和线下相融合、城镇和农村相贯通的消费格局。再次是着力稳住出口。用足用好出口退税、财政贴息等政策,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网上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贸企业,推动产业优势向出口优势转变。二是千方百计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首先是树立全产业链思维,梳理完善全省重点产业链图谱和关联配套企业清单,高度关注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变化,准确发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难题在哪里、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全局意识谋划,并做到不断精确。其次是全面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围绕重点产业链和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疏通难点,聚焦龙头企业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全产业链协同、融通的生态体系。再次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突破瓶颈制约,加快推进固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一以贯之稳定社会大局。首先是在社会领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其次是在经济领域,认真排查政府债务、企业、金融机构、融资平台、合同履约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再次是在安全生产领域,聚焦交通、消防、食品等重点领域,落实好市县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坚持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理相结合,提升应对疫情、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

确保“稳”打好组合拳。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加大财政、金融、产业、就业、投资、外经、外贸、消费、社保等政策的统筹、协调、配合力度,抓紧抓实抓细各项政策落实,发挥最优政策效应,推动经济社会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破解难题,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完善打基础、利长远的制度机制上多下功夫,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认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和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在促进与各方合作共赢中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能。三是增强全社会“稳”的信心。稳预期就是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要切实把群众关切的事情办好,切实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客观、全面地分析经济运行形势,进一步提振全社会信心。

“蓄”势待发 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陈东辉

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在“蓄”上下功夫,厚植未来发展势能。只有着眼长远、夯实根基、厚植优势,才能蓄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赢得可持续发展主动。

深刻认识“蓄”的重大意义。在“保”“稳”“进”“蓄”中,蓄是未来、是增后劲。一方面,“蓄”关系着现在和未来。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近年来,河南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部形势日趋复杂,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只有把河南放到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大环境中谋划,把当下放到“十四五”规划乃至十五年以后的发展蓝图中谋划,才能更加清醒地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看到问题挑战和历史机遇,做到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蓄”既是未来,又连接着现在,决定着现在“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蓄”关系着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可持续,判断有没有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看这种发展是否可持续。河南是总量超过5万亿元的经济大省,产业结构对资源依附性强,面临环境约束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就要通过“蓄”强化基础支撑,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自然生态,增强发展后劲。

准确把握“蓄”的内容要求。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用“三个持续发力”回答了“蓄什么”的问题,即“在提升基础能力上持续发力、在实施创新驱动上持续发力、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三个持续发力”明确了“蓄”的内容要求,切合河南实际。一是“蓄”基础支撑。基础设施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尽管河南在交通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但这些优势还不稳固。从长远发展看,必须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突出重点、强化弱项,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努力赢得未来发展新优势。二是“蓄”创新能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河南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把创新作为撬动未来发展的支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竞相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抓住创新主体、人才、平台、机制等关键环节,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三是“蓄”良好生态。良好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坚持治、建、调并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筑生态屏障,大力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努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未来发展添动力、增后劲。

走稳走好“蓄”的实践路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强化育新机开新局的责任担当。育新机开新局,着眼未来,关键在“蓄”。当前,河南发展既存在实体经济经营困难、消费需求复苏缓慢等突出问题,又面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宝贵机遇。必须辩证地审视大局,走好“蓄”的实践路径,不断为未来发展蓄能蓄势。一是做好战略谋划。为未来发展蓄势赋能,必须坚持顶层设计,进行战略谋划,做好前瞻布局。统筹基础支撑、创新能力、生态建设这“蓄”的三大要素,谋划实施大通道和大枢纽战略、5G网络建设战略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升基础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和生态承载力。二是着力政策支撑。必须立足河南实际,坚持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中找方向、找动力,制订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举措。充分发挥政策的规范作用,鼓励引导支持各级政府和各类主体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推动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落地,强基础、聚潜力、蓄厚势。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度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为蓄势蓄能提供坚强保障。用制度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用制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用制度优化生态环境,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新的可持久的竞争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