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关于加快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建议

关于加快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建议

时间:2024-01-15 09:34:27

相关推荐

关于加快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核心内容,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对于提升农民工主动城镇化能力,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已逐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但农民工市民化仍面临一些社会保障难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工难以获得城镇非缴费性基本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险相比,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基本社会服务制度、标准与政策供给存在城乡分割,农民工社会福利待遇呈现农村靠不上,城镇难覆盖。

二是农民工城镇社会保险项目参保率低。据上半年安徽农民工监测调查,超过50%的外出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96.4%、86.3%的外出农民工在户籍地参加新农合和新农保,仅有1.2%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6%的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是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意愿不强。由于城镇社会保险缴费偏高,加上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农民工对城镇社会保险的认同感不高。调研发现,农民工参保地与居住地分离,增加了农民工在保险费报销等方面的成本。

四是农民工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较重。成本偏高是制约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主要障碍,据测算,安徽正规就业农民工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障成本最高约为0.5万元/人.年,最低为0.3万元/人.年。按照现有政策,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可以个人名义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但综合缴费率超过30%,即便按基数的60%计算,每年也需要缴纳保险费8300元以上,平均每月近700元,这对于月平均工资只有2000多元的农民工来说,负担很重。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强烈,转移模式也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由个体迁移型向家庭迁移型,由城乡双向流动的“候鸟型”向乡城单向流动的“留鸟型”转变。调查显示,超过80%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落户城镇,其中60%的农民工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据我们测算,目前安徽城镇接纳1名农民工,所需现期社会保障成本在2.1~1.3万元/人.年之间,平均为1.66万元/人.年,其中企业、个人分别承担1.18万元和0.4万元,占比超过95%;按当前社会保障标准每增加1个新市民,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成本为807元/人.年。按《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到安徽城镇化率将接近60%,安徽城镇约需吸纳1000万人的农民工存量和1000万人的农民工增量。不考虑长期养老金支付压力的情况下,按平均每年完成250万农民工市民化目标,各级政府每年需新增社会保障公共投入约20亿元,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压力可控。由此建议:

一是建立统一设计,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坚持顶层设计、标准统一、体现活力、逐步过渡的原则,在现有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框架基础上,分类、有序推进农民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对具备市民化条件、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全面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城镇社会服务体系,对常年外出就业但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可探索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携带”的农民工过渡性社会保险,适当减轻农民工和企业的缴费负担,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随着参保人员市民化程度的提升,逐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并轨融合。

二是落实政府责任,以分级负担为原则完善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一个政府主导,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多元分担机制。根据政府财力状况,可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企业发放社会保障直接补贴。在全省范围探索建立针对农民工流入地、流出地不同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农民工净流入城镇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同时,加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为中央相关政策设计提供扎实的决策依据。

三是坚持自愿有序,以就业为重点推进农民工城镇就业体系建设。扩大农民工就业空间,促进劳动者平等就业,不断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上的投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劳动力工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