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挑战与机遇: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挑战与机遇: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时间:2022-05-26 17:32:31

相关推荐

挑战与机遇: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这是6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留守儿童课题组第二次来到安徽省临泉县调研后,调研组成员傅雪薇在和学生做心理测试时的互动对话。

临泉县地处皖西北,近年来,有10多万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小霞今年14岁,是临泉县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从记事起,她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分别在不同的城市打工,聚少离多。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春节后她的父母没有返回到打工的城市。不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经济来源,再加上夫妻两人平时很少见面,在家期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小霞心中的苹果是一颗既幸福又难过的果实,在留守儿童的生活里,能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珍贵,他们渴望了解父母,可是这样的机会却很少。为了让父母安心,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表现出坚强。”傅雪薇告诉记者她的发现。

课题组的弓鑫钰在调研中也发现同样的问题。8岁的鹏鹏(化名)从小也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一直在北京打工的父母,平时就在经济上弥补他们对孩子的亏欠,鹏鹏想买任何零食或者玩具,他们都会满足,只关注学习结果,不关心成长过程,一味叮嘱“考个好成绩”。由于北京的第二波疫情,春节后他们一直没有返京,在家久了,家庭矛盾也开始不断上演。“以前,我生活在一个没有批评的世界里,即便是我的作业没完成他们都不知道。现在,他们每天因为我的学习而发脾气。”让鹏鹏不理解的是,为什么“现实中”的爸爸妈妈和“电话里”的不一样。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陆续返回到了打工的城市。而他们刚刚和孩子分开时,一天打一个电话,后来一周打一个电话,再后来一个月打一次……最后电话被繁忙的工作取代,直到过年回家。

“孩子的童年不能回炉,成长不能等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该课题负责人林丹华建议在外打工的家长,不管有多忙,一定不要忽略了亲情沟通。“即便不能守候在孩子身边陪伴成长,也一定要多通过电话、视频等途径实现亲情陪伴,在沟通中及时发现成长中的问题,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让‘云端’的爱不缺席。”

“留守”下的成长之“伤”

调研组成员之前在很多地方调研时,发现很多孩子身上有伤疤,这和他们无忧无虑的年龄极不相称。

“孩子们身上的一些伤疤源自意外受伤。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疏于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加上家中长辈的监管力度不到位,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的比例会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从老师的反馈和同学们的自述中调研组得知,除了这些意外伤害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由于他人或自己故意划伤而留下的伤疤。

调研中,玲玲(化名)手臂上一道长长的疤痕,引起了调研组成员王雨琰的特别关注。“每次考试成绩差,他们就在电话里吼我。很多时候,我心里很难受,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用小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道的伤……”让王雨琰更为心疼的是,自杀想法和自杀尝试行为,在学生中并非玲玲一个,“在调研的班级,几乎都发现学生曾有过自杀的想法……”

除了自伤,同伴欺凌现象也较为突出。调研组成员于成告诉记者,之前,调研团队在某所学校施测时,短短的1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他们就发现了两起同伴侵害事件。让他们感到难过的是,两次被侵害的学生是同一个男孩,而在受到同伴欺凌后,他没有反抗,没有告诉老师,而是选择了忍气吞声。

调研组在问卷测查巡视过程中发现,除了自伤、欺凌行为外,吸烟行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也较常见。一位初二女生琳琳(化名)在问卷中“吸烟频率”项填写的“每天超过一支”的答案引起调研组的关注。“第一支烟是同学递给我的,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吸烟。”“你爸爸妈妈知道吗?”当调研组问到这个话题时,琳琳低下头难掩失落地说:“我爸妈不在家,他们出去打工了,没法管我……”

留守儿童的这些行为问题与课题组之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我们对来自全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省份的20个区(县)的大数据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与其他类型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自伤和吸烟行为发生率均为最高,分别为39.9%和11.1%;同伴侵害发生率为25.9%,比农村普通儿童高5.1个百分点,比城市普通儿童则高出9.6个百分点。”林丹华表示,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子分离的背景下,缺少日常监督和指导,缺乏关爱,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行为。疫情期间,由于负面情绪、压力等各种因素叠加,问题更明显。

针对疫情对留守儿童的影响,2月24日至3月20日,课题组对辽宁、安徽、贵州、广西、河南等12省做了调研。结果发现,疫情下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学业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比较突出:疫情期间有17%和12%的留守儿童出现了害怕和焦虑的情绪,出现压抑、恐惧和悲伤情绪的留守儿童分别为8%、6.5%和6.8%。同时家长对于如何安抚儿童的情绪也表现得无所适从;8%的家长表示疫情期间孩子无法很好地自主学习,对孩子的课业表现出无能为力。此外,因为网络等问题,一些留守儿童无法高效地参与学校开展的线上课程,亦引发了儿童与家长的焦虑情绪;疫情期间父母有较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但父母又缺乏必要的教养方法和亲子交往技能,导致亲子冲突增多,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待建立。“根据国内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影响的基本规律,预计在疫情结束后的一年或更长时间里,一些留守儿童将面临着持续且较为强烈的学业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适应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采取有效举措进行预防干预。”林丹华呼吁。

“调研中我们观察到,很多教师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很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针对性地沟通、解决。”调研组发现,基层农村教师的心理服务能力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路径有很多,但最高效的一点是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大范围的教师培训,把其需要的儿童心理发展与促进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以及解决方案等带给广大教师,从而为学校老师提供充分的资源实施精准帮助。”林丹华说。

“向阳而生”的心态和心愿

破旧狭窄的教室桌椅、破旧的书本和被磨损的文具;混合着脚臭味和腥味空气的宿舍,脏乱不堪的厕所,水渍混合着油渍的地面、拥挤的食堂、单一而简单的菜式……这是调研组团队眼中很多不同地方的留守儿童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

“尽管生长环境如此艰难,但这些孩子反而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自主性更高。他们中有不少人身上拥有顽强、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愿望。”令调研组动容的是,在缺乏物质资源的环境下,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怀有向阳而生的心态和意愿。

“当我走近他们、微笑着回应他们的问题后,我发现孩子们都表现出了一种特别开心的样子:小眼睛往下弯、小嘴角往上翘,他们仿佛是被我格外‘关注’了一样。”在调研组成员李晓燕的脑海中,之前调研的这些画面让她久久难忘。“这些孩子宛如苔花,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并非全是问题和不足,他们仍拥有成长中一些必备的积极品格。”李晓燕告诉记者,这些积极的方面一旦被关注到或者被肯定后,他们脸上流露着愉悦,眼睛中绽放着力量和信心,这些希望和信心能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化“逆境”为动力。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促进体系有序运行,才能够形成浓郁的关爱和促进的氛围与合力,实施‘减少问题’和‘促进积极发展’并重的留守儿童关爱新举措,滋养孩子心田里那一颗颗向阳而生的种子。”这是林丹华推动这些工作的初心。

调研·发现

从“减少问题”到“促进发展”

解决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新思路

本文为两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流动背景下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发展数据库及积极发展体系研究”(15ZDB138)以及“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及反社会预防”(19ZDA356)的研究成果。

专家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林丹华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刘文

湖北医药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柴晓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李晓燕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王依宁

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赵国祥

执笔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丹华

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问题,应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并有效推进各项心理关怀工作。

只重“问题减少”不能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目前各级政府部门以预防干预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主要思路,“减少问题”虽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儿童因不利环境所带来的伤害,但“问题的减少”不等于“积极发展”,“没有问题”不等于“好的发展”,二者非此消彼长;破解留守儿童难题既要有的放矢地“减少问题”,更要积极主动地挖掘他们身上积极的特质来“促进发展”,二者相互映衬、缺一不可。否则关爱工作就不够全面和可持续性,甚至会将留守儿童“污名化”,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严重阻碍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内生动力的激发。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全面性和协同性不够。当前留守儿童整个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协同运转尚需进一步完善。其中,有效的家庭监管、亲情联结和到位的家庭教育始终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足成为制约基层关爱保护成效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在疫情所带来的压力影响下显得尤其突出和强烈。因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及对农村学校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不够,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和发展促进的作用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县乡和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停留在记录台账、不定期电话联系、入户访问慰问等工作上,尚缺乏更深入、细致的关爱保护举措。同时,资金不足导致群团、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持续时间有限。

缺乏支持留守儿童发展的专业化队伍。当前我国尚缺少一支专业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相关专业能力严重不足。县乡村政府工作人员的儿童发展与保护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且流动性大;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欠缺,广大班主任和教师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群团和社会力量的专业队伍不够稳定,高流动性的问题同样存在,对基层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已迫在眉睫。

基于积极视角的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本课题组对我国10个省份60所中小学的16317名9-20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调研后发现,留守儿童具有积极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巨大潜能。

留守儿童具有较突出的积极品格。在孝顺、感恩、热爱祖国、有志进取、坚毅等积极品格方面,超过70%的留守儿童处于较高或很高的水平。这些积极的品格,有助于留守儿童对亲子分离、疫情压力等不利环境做出积极的评价和认知,进而可以化压力为动力,获得积极的成长。

留守儿童具有较好的生活能力。父母外出在一定程度上让留守儿童获得了独立生活的机会,使他们的独立自理等生活能力更强。大约60%的留守儿童在父母一方照料或亲戚照料的过程中,学会了独自处理家务事,锻炼了自身的独立与自我照料能力,这对于留守儿童终身的健康、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

新思路和新对策

建立“减少问题”与“促进积极发展”相结合的留守儿童关爱新思路。应充分认识到在不利环境中仍然能够积极发展是留守儿童的生命常态,将“积极发展”转化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实际行动,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自身优势和发展资源”,充分发挥孝顺与感恩、有志进取等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的积极品格,创设更加支持和温暖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使他们能在自身优势和外在环境的支持与保护下“逃脱”原有的人生轨迹,看到自己的未来充满很多发展的可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积极发展的人生道路。

建立集家庭-学校-社区于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积极发展促进体系。家庭-学校-社区的紧密合作是关爱促进工作效果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家庭层面,应着力解决亲情缺失、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等突出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及主要照料者应提升自己的亲子沟通和教养能力,促进有效的亲子交流和沟通,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校层面,大力加强对寄宿制学校投入的力度,使寄宿制学校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监管力度和生活保障,在后疫情时期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并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社区层面,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建设,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中心和资源,使留守儿童在这些丰富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服务体系。首先,应大力建设和升级农村互联网系统,确保农村学校互联网的带宽和速度,满足农村学校开展基于互联网和新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改革,将最新的知识和资源带到留守儿童身边。其次,委托权威专业机构开发涵盖留守儿童心理关怀和教师培训最基本、最核心内容的课程资源,并利用互联网和云平台等高新技术,将课程资源及其教学资源送到每一个农村学校身边,充分实现培训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心理教育资源匮乏的深层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农村教师的心理培训并推进学校心理关怀工作的开展。此外,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提升留守儿童父母或主要照料者的教养能力的网络课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培训。组织专业教育力量,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系列短小、实用、有效的父母教育技能课程,通过各级政府和机构组织留守儿童父母或照料者学习收看,提升父母或照料者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和需要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教养能力。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职业培训、就业市场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有效对接,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父母本地就业和创业,降低留守儿童数量,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推广有效的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方案和活动。搭建有效的推广平台,将一些经过多年探索已被证明有效的积极发展促进方案,如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所广泛认可的有助于儿童应对逆境的“心理弹性干预”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开展的“童伴妈妈社区计划”,以及提高农村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农村图书馆”项目等,有力地推广到我国不同地区、年龄、不同问题的留守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主力军和推广力量,使各种有效的示范性方案和活动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更多更大范围的留守儿童获得积极的发展。

建立一支专业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儿童关爱队伍。留守儿童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涉及家庭忽视与虐待、监护缺失、家庭功能不良、疾病与健康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公共卫生等多学科的学者加强协作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需要建立一支包括学校教师、社区工作者、乡村医生等在内的基层留守儿童关爱队伍,加大对这些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能力建设力度,将培训常规化,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农村社区工作者和乡村医生等基层留守儿童关爱人员培训。在疫情结束之后的1-3年里,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队伍的长期、系列培训尤为重要和迫切。选拔其中德才兼备、能力出众的成员成立“种子”队伍,逐步建立督导制度,构建起“基层成员—种子成员—督导”三级儿童关爱保护队伍,切实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延伸阅读

人民政协报近期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

-----------------------------------------------

---------------------------------------------

点击标题阅览

·关爱留守老人儿童,关键是做好三件事!

——————————

·为了这一特殊群体,161名委员一个月“网聊”916次!

编辑:张惠娟

审核:贺春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