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时间:2022-04-27 07:29:51

相关推荐

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主持人:谢谢张恒先生的报告,究竟顾炎武对介子的情谊更好还是黄庭坚更高呢?也有我们今天人对他们各自的解读,就张恒先生来说,是比较赞赏顾炎武的解读,解释学是给人们以解释的自由,但是自由度又应该有度的,不可能绝对的自由。我们从张恒先生的讲演中可能会感受到学术的自由空气。

下面请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徐振国先生演讲,题目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转向和在地文化产业的重现》。徐振国现在现是东吴大学政治系和政治研究所专任教授,也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欢迎徐振国先生。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徐振国

徐振国:主持人、各位学术先进,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的专长是政治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来到这里之后,我很受冲击,我在这个课题上是理论沉淀的探讨,也感谢主办单位让我谈这个大而化之的问题。

徐振国:这两天特别今天看了祭奠我心里面感触很多,我原来准备的稿前面会讲西方创意文化产业流行的理论背景,接着就试一下看能不能转化到现在的问题,把我自己感觉到的感想说出来。是这对我准备来讲可能是一个冲击,试图重新整理一下,也许说的不够精辟,请各位能够担待。

徐振国:在西方文化创意产业为什么那么流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大众生产方式的产生,这在社会科学来讲,这样一个现象差不多到19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才受到社会科学家,特别发展社会科学家的重视,同时注意到消费文化变成消费主义的概念。

徐振国:先讲大众生产,大众生产在理论上形成概念和名词叫福特主义,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最近非常大的观念转变,西方的学者本来都以为十八世纪是工业革命的开始,一直到最近才明确的界定以动力机器与工厂制度形成的生产方式是18才开始,换言之,现代工业革命是19世纪开始的。在19世纪本来是英国表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开端,那时候国事最强。到1880年的时候美国起来了,本来是企业家掌握的资金和通路,不管生产的实物,交给工头做,后来慢慢工头制瓦解了,到1880年变成非常大的企业恐慌,这时候企业家介入生产,在美国很多福特,泰勒等有名的企业管理者出现。所以美国那时候就变成世界的工厂,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徐振国:到19的时候,那时候开始有所谓生产线,福特那时候有很多工厂,包括军火公司都在搞生产线,但是福特的生产线变得特别重要,因为并不是技术上的重要,而是因为有非常重要的政策转变,当它变成大众生产之后,就使得工人觉得生产非常无聊,只是做零件的装配,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工人大量流失,所以福特采取了一个政策,他本来一天的工资是2.5元,但是福特把工资提到5元,把工人大量的拉回来。这个动作产生了史料,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的后果,有那么大量生产之后,生产出来的汽车到底要卖给谁?他卖给贵族,中产阶级?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中产阶级,把工人工资提高一倍,变成汽车产业另外一个原则,只要生产量增加,就给你大量加薪,这样有大量生产者,大量消费群,这就奠定了生产的基础,造成了大量消费的后果。

徐振国:接着说另外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变化性非常重要,我记得在大学和研究所的时候,都说西方资本主义为什么形成?最主要的理论家是韦伯,他很有名的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他认为新教徒勤俭,造成资本主义的形成。但是在1880年末有人问,当年的新教徒生产什么产品?生产金器、银器、地毯,这些东西谁在消费呢?韦伯强调勤劳勤俭的时候,就有一群可以过休闲消费群的存在,这两个理论后来合并,解释西方乃至于从70年代衍生到所有开发中国家的状态。基于这两个理论的背景,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中国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是。有一个非常刺激的事情,就是郭台铭在深圳的富士康事件,连续12个人跳楼,郭台铭在台湾很受谴责,但是郭台铭的动作就是大量给劳工加薪,这正好配合中国政府的政策作为。就我在台湾的了解,去年平均每个人的工资增加了40%,这象征了整个大陆的是一个大众消费时代的开始。这样的状况现在来讲形势非常好,对中国来讲是世界工厂要变成消费的市场,我们非常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也必须要提醒,只要在大众消费,大众生产,经济中有不稳定的状态,有时候是繁荣,有时候是萧条,有时候充分就业,有时候就会通货膨胀再加上失业。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我们会面临一个问题,文化创意产业不只是要制造政绩,也不是业绩,在这样的基础上,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我们怎么样在这么紧迫的经济态势下,如何寻求到历史文化以及个人内心的心灵寄托,所以文化产业在我看来,是利弊都有,从我今天这两天开会,我可以感觉到,在这边的学者是非常急切的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文化上的归属。

徐振国:我听到如何寻找内心的感动?我们都有一段历史,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段抛弃掉自己历史文化的历史,因为是强调现代化,其实也是西化。但是现在的结果在福特主义之后,却产生了一个现象,就是先进国家的弱势跟后进国家的优势,先进国家要不断加薪,薪水越来越高,加到3、4万美金的国民所得,慢慢就失去竞争的优势,落后国家,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也非常勤劳,但是没有办法让他们一直这样勤劳,他们要提升他们的生活水,而且现在必须要说,我们这年龄的人是幸福的,特别在台湾,我们差不多都是出来时候每年加薪,但是可以看到现在年轻人,不那么容易找到工作,或理想的工作。所以历史文化的衔接非常紧迫,今天早上看介子推的祭奠,我坦白来说我有种不太让我感动,有点像观光的活动,好象台湾的祭孔也不让我感动的活动,让外国人看的活动。反而我在美国过除夕的时候,那个学生会长搞了祭祖的活动,那个学校留学生非常多,大概有500多留学生,当然那时候都是台湾的留学生,在国内不会注意那时候,但是那一天整个在祭典里面鸦雀无声,每个人心里很感动,可能我们在外国的环境里忽然感觉到自己文化的真实性和可贵。

徐振国:可能我们作为中国的知识精英,特别政治上的领导者,知识分子,可能需要特别深刻的思考,儒家是不知生,焉知死。但就一般的庶民而言,他的生活里面就是生老病死,所以怎么养生送死这变成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这两天非常感动,我自己学社会科学,我慢慢觉得我的训练比较逻辑化了,昨天清华的蔡教授从牟中三讲小时候的记忆,牟中三是我以前大学的老师。我自己67岁,我自己有很强烈的感觉,如果历史的传承不能给连接的话,在未来经济跟政治经济冲击之下,人或整个的社会变得非常脆弱。所以这两天开会里面,我感觉各位的紧迫感,我自己也有这种紧迫感。现在来讲,当然在台湾也好,在很多的名胜也好,常常有时候都感觉到。但无论是介子推的祭典还是孔庙的祭典,里面可以看到用心,就是希望文化传承的联系。我这两天在这里受益很多,谢谢各位,也谢谢主办单位,谢谢!

徐振国:主持人:刚才徐振国先生从文化创意产业谈起,谈到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也谈到经济发展可能并不像我们想像那样会永远乐观,会有一些未来的忧虑。与此同时我们在文化创业产业的文化二字上,还应在社会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忧虑不完全在经济层面,后来转到文化层面,我是这样理解他的演讲。

徐振国:说到文化的忧虑,我作为民俗学研究者,可能有学术特别的关怀,说到底,我们民众如何过节,怎样满意,怎么样有精神的慰抚,有幸福的感觉和尊严的感觉,我觉得那是最重要不过的。但是各级的领导以及学界还有产业界,我们怎么样在我们个人的事业中,包括从政,治学、商业业绩,如何更好的贴近或理解每个人在过街中的感受需要,我觉得应该是功德无量的事情。问题在于我们有时候按照自己理想做的时候,可能发现出了问题,可能是因为还是对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感受有点淡忘,我们全身心的节日感受有点淡忘,过分理性,或指标化的去营造一种节日的特有氛围的时候,我想可能没有可以和人现实的场景结合更紧的时候,这个节日就不会很理想。

徐振国:我刚才无意中点评了邢莉,受到很多批评,说这里建马祖庙是因为有皇帝在海上受到马祖的救助,下令在这里建马祖庙。这种解说也是一种建构,马祖文化的传播都是和东南沿海和福建人的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的联系,在内地不是没有马祖庙,一般和福建会馆有所联系。绵山在建构宗教文化的建筑方面,基本上比较大比较全的,但不一定什么都是原来在这里的历史事实。

徐振国:嘉宾:上午参观的时候,为什么马祖在这里建了庙,解说员说是晋商为皇帝采办物品,在海上遇到风暴,马祖救了他,所以他回来之后建了马祖庙。另外景德镇也有马祖庙,是因为他瓷器卖到国外去。

徐振国:主持人:内地也有马祖庙没问题,但是一般跟福建有关系,如果有史料证实晋商也敬拜马祖我也会服从的。我的主持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

徐振国:第二阶段主持人: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

主持人: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第二阶段的论坛由我主持,我们非常荣幸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台湾海峡客家文经交流协会会长饶先生等,第一位演讲的嘉宾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苏金智先生演讲,题目是《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严隽琪参加研讨会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苏金智先生

苏金智:尊敬的严隽琪委员长,各位领导、同仁、朋友们,首先感谢本次论坛主承办单位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最近一个时期思考了有关节日文化的一些想法。我完全同意昨天大会上王石先生和仲呈祥先生关于多种文化互补、和谐共存的主张,我这里提出的的功能互补、和谐共存。我这次论文就是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如何抽象化、名义化以便可以普适化,与全球人民分享节日的精神,我这里说的文化语义就是冯骥才先生和蔡继明先生所说精神文化传统。

苏金智:我讲的是传统节日具有强烈鲜明的文化语义,这些是发展变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语义是否可以发展成具有普适特点的文化语义。我提出把中国传统文化语义发展成为普适文化语义的发展模式。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节日都具有强烈鲜明的文化语义,这些节日活动是群体性活动,包含一个群体的意志和价值观,体现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是人类长期积淀的高级精神文化现象,通过节日活动,陶冶人民的精神情操,使人类高级的文化精神世代相传,并得到丰富发展。

苏金智:有人把节日分成庆贺节日、活动节日、社交节日和祭祀节日,把节日分成单一和综合性节日,我们说的传统节日一般是综合性的节日。文化语义具有多面性,比如国际五一劳动节、妇女节语义是单一性的。传统的文化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讨论当中发现很多的语义,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很多。

苏金智:两岸四地把一些节日定为法定节日,文化语义有缩小的趋势,比如端午节,现在倾向于做屈原的纪念日。春节有扩大的趋势,春节不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是满、蒙古、高山、达斡尔,侗、黎等节日。周边国家、朝鲜、越南、韩国都由过春节的习俗,如新春团拜会,领导人致新春贺辞,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是近些年发展的活动,尤其春节联欢晚会,大家设计了不少,昨天冯骥才先生谈到顺向和反向,这对我很有启发,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不可或缺的节日活动,春节逐渐发展成为跨境跨国的节日。清明这次大家探讨比较多,本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法定节日,文化语义经历了不断扩大的过程。

苏金智:我认为经过一个时间的演变,如果可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已故亲人的活动,清明有可能走向世界。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语义的发展情况来看,节日文化虽然具有稳固性,但也有一定的可变性,正是这种可变性,使节日的文化语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得到发展与变迁,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一些民俗现象已经发展成为国俗现象,国俗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普适现象。一般的群众活动是民俗语,国家定为法定节日我们就看成国俗的语义,如果走向世界就是发展成为普适语义,如何从民俗发展成为国俗语义,国俗如何发展成为普适语义。

苏金智:我所讲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有没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普适的语义,与世界人民共享我们的节日。我要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苏金智:第一、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语义发展成为普适的语义,要把节日文化语义明确化、单一化。使其发展成为普适文化语义,如果没有进一步明确化和单一化,可能走向世界会有一些困难。比如我们自己都没搞清楚,比如蔡继明说的两大类一个大传统的文化精神,介休这个地方清明属于这一类,开封属于小传统,民俗性的。这两种要走出去很麻烦,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明确化,单一化,这样才有可能被世界人民接受。比如端午节定位为纪念屈原也是合适的。

苏金智:第二、要让中国传统节日走向世界,我认为还要尊重甚至能够接纳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节日文化的胸怀。因为昨天大家谈到了,有很多西方的节日进入我们国家,我们要怎么对待它,王石先生讲了很多,我是同意他的观点的。我自己最近也是提出文化和谐论,主要的文化理论,一种是文化进化论,文化相对论,反文化相对论,这三种理论不能解决目前因为文化引起的冲突,我提出文化和谐论,文化和谐论的核心就是共通共补,我们不主张我们去同化别人,文化和谐论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节日走出去要有这种胸怀,别人有好的我们可以接受。

苏金智:第三、要让中国的传统节日走向世界,尽量使我们文化语义是中性的不带有政治色彩、宗教色彩。比如圣诞节要成为全球的节日比较难,因为宗教色彩比较浓厚,中国的传统节日是跟时令联系到一起的,没有政治色彩是比较中性的,是有可能走向世界的,特别清明节,我认为走向世界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春节主要是过年,因为全世界过元旦,所以春节定位只能定中国的新年,所以还要有自己的特色。节日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苏金智:我这里提出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要把中国节日文化让世界更多人群了解,并让世界更多的人群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论坛办的很好,有港澳台参加,希望将来办让世界其他国家人来参加我们活动,与我们共享节日乐趣,最后成为全世界大家共同的节日。

苏金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经济领域不断取得进步,世界人民在关注我们同时,也和我们一起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让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与我们分享传统文化的乐趣,中国将会为构建世界人民大家庭的和谐生活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苏教授,他同时是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的副会长,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希望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明确化、单一化,然后走向世界,今后我们不仅过圣诞节,也要让外国人过清明节,希望更多的老外到介休来过清明寒食节。

下面请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惠萍女士演讲,题目是《传说与节俗——以清明插柳民俗为例》。

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惠萍女士

刘惠萍:尊敬的严委员长,饶先生、张先生、冯先生、安女士还有主持人以及在座的学者专家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中国民协的邀请,让我可以参加这一场盛会,尤其早上参加了祭介子推的大典,我看了这个典礼以后非常感动,让我看到一些已经失传的传统文化再现,在典礼结束以后有一个精彩的舞者表演,每个舞者拿一个柳枝,我今天要跟大家谈的就是清明节用柳枝节俗的意义,还有如何将传统文化做现代化的转换。

刘惠萍:清明的节俗在一般的认知里面认为有扫墓或踏青,但是在踏青的过程当中,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要做插柳或戴柳圈的活动。历代的诗词里提到,清明不戴柳,死后会变成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会变成猪狗。在民间的想像当中,清明是要戴柳的,为什么清明要戴柳呢?有四个说法,一个还是跟介子推传说有关的,介子推烧死在绵山上的时候,晋文公到第二年带群臣到绵山祭祀,到坟前的时候,看见已经烧毁的柳树又复活了,就拿了一节戴了,还有神农尝百草发现柳枝有药用功能,还有因为黄巢起义的时候,约定以柳为号,所以后来人每年到清明都会戴柳,还有跟柳永有关的,柳永死了以后每次到坟前插柳纪念,就成为清明节插柳的习俗。这四种说法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是以历史名人做为相关习俗的源起。

刘惠萍:从文献可以看到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在寒食的这一天家家折柳插门,以杨柳枝插到门上,所以在南北朝就已经有清明插柳的习俗了。比较有趣的,黄巢在南北朝之后,柳永又在南北朝之后。我自己有一个想法,寒食是不是跟介子推有关?根据现在人的考察可能是一种附会,包括《左传》、《史记》有提到,是不是这么真实和这么重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刘惠萍:回到用柳的习俗我们有一个比较有据的文献记载,唐代在3月3号的时候系柳圈,从插柳和戴柳的习俗,插柳戴柳源自寒食,可以上推到上巳节,用柳枝驱除不祥的风俗。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唐代以后清明和寒食有复合的情况。所以不管是节俗甚至于很多传统文化,会随着时代不断演进,这里面有节日本身的需要和适应性。在很多的时候当旧的传统已经失去意义的时候,比如上巳到唐代会被一个新的东西、另外一种形式吸纳和转化。

刘惠萍:用柳的习俗到底是怎样的起源?根据我自己的考察,从地方民俗志的材料发现,跟辟邪、辟蝎毒、避蛇虫瘟疫有关系,在民间认为这一天用柳可以驱除蛇蝎,柳不管在原始的民俗还是在佛教当中,都是具有驱邪除恶的功能,所以也有可能因为这样的关系,在民俗中认为是可以驱除不祥的。也因为这样的关系,原来的民俗思维慢慢被寒食甚至于被清明所吸收以后,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这样情况下,民间没有办法解释民俗的意义,就需要一些传说,节俗有没有可能跟传说或者跟某些历史的记载做更多的结合。我们这几天常常看到,子推言以前可能跟用柳相关的,之后又跟介子推的传说做了一些连接,所以传说对于民俗的传承有推动作用的。因为我是研究民间文学的,我希望传说可以提供民俗解释的依据之外,民俗的演化也可以促进传说内容的丰富,二者是互生的,以上是我的想法,欢迎大家指正。

主持人:谢谢,刘惠萍女士的演讲。实际上节日有两个很重要,一个是仪式,任何节日如果离开仪式就没有生命力。另外一个是符号,柳就是一个符号,所以一个节日要想推广,仪式和符号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节日没有深入人心就是因为没有成型的仪式和符号。下一位发言人和节日更有关系,是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主任李汉秋先生,李先生是我们清明、端午成为小长假的重要推始人,他是全国政协四届委员,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要重视传统节日,有请李汉秋先生。

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主任、中国网专家博客博主李汉秋

李汉秋:我发言的题目是《清明三重奏》,清明节由三个节日融汇起来的,正好形成三重奏,我的文章光明日报已经发稿,据说明天新华社也要发稿。

李汉秋:第一重是生命清明,清明节的主体情感主题是缅怀先人。中央文明办前一段研究,七个传统节日的主题是什么?半年前中央七个部委联合发布一个文件,叫我们的节日主题研究方案,在我看来清明节的主体是缅怀先人,必须要有仪式和平台,传统的仪式就是扫墓。在我们在已逝先人,亲人母前驻足的时候有很多思考,面对墓地和骨灰盒,原来一个活泼的生命已经故去了,到哪里去了?要面对死亡,面对那么亲近人的死亡,不能不思考一下人生,这时候缅怀中灵魂受到震撼、洗礼和净化。到现在汶川地震还是日本地震,我收到很多信息都是由人死亡引起的人生感悟。这是面对自己亲人的墓地人生的震颤、感悟非常深刻的。缅怀先人这一刻情感是清明节最原本,也是最动人的情感本体。面对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觉得清明节集中了中华民族生命意识,是生命精神最强的传统节日。生命意识生命精神足以震颤人,足以影响一个人人生价值取向,所以清明节的精神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李汉秋: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传统非常重视青史留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虽然生命有限的,但是要留下丹心、青史流芳。所以左传开始三不休,立德立功立明。立德的载体是什么?平台是什么?传统的文化国家有断代史,地县有志书,把这一州一县一带有名的道德模范都加以记载,具体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有族谱、家谱,传记,墓碑,形状各种各样的野史笔记。我觉得最可以满足大家普遍的精神安顿需要的应该是家庭文化。家谱是家庭文化的一种,传承的家谱不可完全否定,家谱可以让一个人知道我在生命的长河中我这一环处在什么位置。最近有人去查,朱德总司令,我们知道朱德总司令是四川人,有人查出家谱,族谱,朱德总司令是朱熹的后代,是从朱熹的老家福建龙岩到四川去的。这个家谱在人生一代传一代中间,自己在什么位置,这也是自己找到自己的精神安顿。

李汉秋:现在我们应该改造家谱,发展家庭文化。我刚刚经过太原,有一个企业家,每年母亲节的时候,都写一篇悼念母亲的文章,自己写的,一个企业家文化并不高,清明节每天都要求念一下自己写的文章,一念声泪俱下,这就是家庭文化,所以家庭文化可以发展,自己的精神自己传留下来。自己祖宗的道德,有好的德行,通过家谱的方式,家庭文化的方式传留下去,激励现代的人,教育后代。

李汉秋:第二重是政治清明。我们都在讲介子推,介子推和屈原是非常有意思的,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赶时令,孕育着人文精神而丰富起来的。人文精神丰富起来很重要的借助一些人物故事,人物故事最便于传延的,端午的屈原,清明的介子推,这两位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一个跟水有关系,一个跟火有关系,一个死于水一个死于火,但是讲粽子就想到屈原,讲寒食和清明知道介子推很少,我们大家到这里知道介子推。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介子推的精神概括好,传延好。绵山就来了,但是绵山把介子推的精神讲的非常广,今天特别算了一下,大祭前面有十六块碑,每一个碑讲介子推一个道德,忠孝、温良、谦俭等,这个就太大了,很难把握,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重点是什么?八个字,功不言禄,志在清明。传说在割股奉君的时候,晋文公很感动,说以后要报答你,介子推说不需要你以后报答,只需要你为政清明。介子推烧死以后,晋文公找到一片衣襟上面是用血写的诗,这首诗有八句三呼其名。头两句就是割股奉军经丹心,单元主公常清明,勤政亲民复清明,我九泉之下就安心乐。这是政治清明,应该是清明节一个文化含义,我们在推介介子推,弘扬介子推精神的时候,应该着重推这一点,就像端午之于屈原,端午节本来没有爱国的意思,因为和屈原挂钩了,我们定位屈原是爱国诗人,所以端午有爱国的含义。寒食清明跟介子推挂钩以后,介子推的精神特质就是为政清明,志在清明,这样就把清明寒食的意义提升一步。

李汉秋:第三重是生态清明。我们古代就有三四节融汇到清明节中,今年正好三月三就是清明,和清明很接近一两天就融合到清明中,三月三主要踏青、春游,少数民族的三月三非常活跃的,是生命的庆贺,人类大自然的和谐。三月三这么活泼,天人和谐的内容,融入到清明节中去。在传统中踏青、插柳、戴柳,原来有一个说法插柳留春,插柳可以把春天留住,后来发展成为植树,我们清明节,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意图把清明节作为植树节,他在世的时候1925年前,北洋政府就是把清明节作为植树节。后来孙中山先生去世了,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忌日3月12日为植树节,北京市政府和市人大,规定每年四月第一个礼拜天是全民义务植树日,因为植树要花时间的,所以礼拜天比较好,现在已经融入到清明中去了,所以很自然北京四月第一个礼拜天就是清明节一个部分,所以很自然,清明就就是植树节,从插柳到植树到环保到生态建设,植树、环保是一系列生态活动,我们中国的生态日,环保日应该放在清明,这是我们传统,也是传统在现代的发展,这层含义也是清明一重奏,我讲三重奏正好是一个节变成的三重奏。谢谢!

介休市市委书记秦太明参加研讨会

主持人:非常感动李先生多年为推进中国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新三字经》就是他写的,推广仁义礼智信也是他在全国政协呼吁的。他讲了三个清明,我对生命清明最感同身受,因为我父亲去世,当时我写一个小文章,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一生有两个重要的时刻,一个是成为父亲,一个是失去父亲。尤其是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无论男人和女人,只要有过失去亲人痛苦都会感受到生命两个字的分量,所以我们感谢李老师。

下面请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副教授张百蓉女士演讲,题目是《台湾原住民生活中的寒食清明》。

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副教授张百蓉女士

张百蓉:主持人、委员长以及与会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我今天要发明的题目说为有一些改变,谈的是《台湾原住民扫墓活动》。台湾原住民和汉文化毫无渊源,但是由于在台湾清明节一定要放假的,所以原住民就多了一个放假的日子,在这个放假的日子里他们做什么活动?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观察,一个举行传统的祭祀,是贝南族和塞下族。他们非常郑重的说明,对他们自己祖先到台东县太麻里乡三河村到原住民发祥地的纪念碑前做祭祀仪式。

张百蓉:第二种就是结合了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信仰,在天主教部分举行弥撒,在基督教是结合复活节举行礼拜。内容上都是追思先人的意思。

张百蓉:第三种就是台湾一般汉人所进行的仪式很接近,就是各家自己的祭拜,他们到坟前。这里有一些区分,有些没有供品,没有焚香也没有纸钱,用自己母语祷告。另外就是摆鲜花和祭品,祭品放的是小米酒,槟榔,总之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或者什么嗜好就祭拜什么,甚至坟墓里有几位就摆几份,那棺木放多少人?不一定,有的放一位,有的放两三位。还有一种更接近我们的做法。我们看到他们的祭品摆在坟前不会带走,也不会吃,甚至饮料就放在坟前,明年再来,还留在那个地方,也没有人拿走,那里活人和死人吃的东西不能混淆,祭拜完的和家族另外办烤肉聚餐的活动,是家族欢聚欢乐的日子。

张百蓉:这样表面看起来,原住民是不是过清明节被汉化呢?实际上不是这样,刚才报告里已经发现,原住民最原始的祭祀,他们先人葬在屋里而且在床下,到一定的程度,这个房子就不住了另外迁居。过世的先人埋葬以后,跟他们从此没有联系的,彼此不相往来了,但是是住在一起的。到了日本人统治时代,认为这样很不卫生,宣导他们把这样的习俗改变,就是把人葬在室外,于是就会有公募,有机体的墓地。但基本上还是部落和祖坟是接近的。他们有一个观念,这些人如果是善终就会是善邻,他就住在我们附近会让我们很安心。从这样的观念可以看到,虽然没有像汉族人对于自己先人特定的祭拜,但是对于祖邻可以互佑和感恩,这样的形式好像跟汉人的扫墓活动类似,但是又多出了在坟前或祭拜之后大家是去欢聚、欢乐、欢唱的。

张百蓉:所以从以上现象我个人有一个小小的推论,表面来看,好像是汉化的仪式,真正在后面推动转动的力量是祖陵护佑的文化。台湾三年前有一场水灾,原住民很多的部落受到严重的损坏,在去年终于有了永久屋的建造,也让一个村落一个村落住在一起。但是在村落里面我感觉是空空荡荡的感觉,本来以为那是我自己的感觉,和他们谈起来,他们觉得对啊,这里虽然看起来很舒适,房子也很新颖,但是心里面空空的,因为我们祖先不在这里,还留在原来的部落。所以在前几天还讲,过几天清明节也要回去扫墓了,有的全部已经淹没了,根本没有办法找到坟地,有的祖坟还在,他们要像汉人一样,跋山涉水的祭拜祖先。这就是我了解台湾原住民的清明活动和我们清明活动的关系。以上就是我的报告,谢谢!

主持人:谢谢张教授,下面有请中国民协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曹保明先生讲演。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副主席,吉林省文艺副主席,在民间发现了大量的珍贵历史物品,他一共写八十多部著作,两千多万字,可以说世界上中国东北文化研究的第一号专家,吉林省图书馆专门帮他建了曹保明先生文库,有请曹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清明信仰价值的生动转换》。

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副主席、吉林省文艺副主席曹保明

曹保明:尊敬的严委员长,尊敬的冯主席。刚才主持人介绍我的文库,我的文库是冯主席写的前言。

曹保明:我想探讨清明的主题,我非常同意刚才几位专家提的意见,不要把清明过渡的复杂化,我们要关注清明的具体性和本真性,这就像冯主席说的那样,我们应该把节日还给社会,还给百姓,从人文的主导变成社会的自觉,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过清明呢?我曾经在94年和一个人过了一次清明,不是我自己去祭祀自己,是和他一起祭祀他的母亲,这人叫王亚军,他一岁的时候,是日本1945年战败逃跑被遗失在地上被江大娘收养,70年代江大娘有病,到80年代,90年代还没好,他快走的时候一直等到江大娘去世,结果日本那边的父母也故去了,94年清明约我一起跟他母亲过清明,我写一本书《中国母亲》其中就有他,我和他一起到养父母门前的时候,他提着一个笼子有一个小鸟,他先是扑在养父母坟前哭到,妈妈我现在是真正的孤儿了,因为是等在中国养父母故去之后再回日本,结果日本的父母死了,同时把笼子打开把鸟放上天,我说为什么?说鸟儿带着我希望一起找母亲,这就是他的清明,1945年日本把5千名孤儿扔在东北的土地上。在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的时候,长春很多人给日本打电话,不断问还有孤儿活着吗?养父母崔志荣大娘病了躺在病床上赶快问问你的父母亲人怎样?这里面有很多内涵,本真的内涵是过清明,怎么过,因此我想到历史使人类重新认识了母亲,清明从介子推开始是我们最敬仰的主题,这个主题我们要继续下去。我们如何过清明,应该以故事过清明,我非常同意李汉秋老师讲的,我们参加清明很多祭祀活动是我们很重要的人生享受,我们在自己亲人祭祀时候是一种庄严,我们参加别人清明的时候,出了庄严还有很多知识、信息、很多幸福、很多的感动,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清明文化的本真和清明文化深刻的验证。

曹保明:因此我想我们应该挖掘清明的故事,清明文化穿越了千年,是人性和谐的理念,是感恩是人性的体现,是对祖先崇高情怀和文化生命的尊重,是我们血肉之躯的中国人最直接,最真诚的。刚才说清明要走向世界,我说它已经走向世界了,5千名孤儿的故事,日本人也在过清明,所以我们清明文化已经走向世界。清明到了,那些逝去的生命是谁?我们应不应该去拜祭他们呢?清明应该是思考的日子,清明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母亲节,血缘关系之外的清明祭拜,是生活中更要挖掘总结的内容,有悠久历史的清明信仰,从远古传承至今,有很多从家族、族群血缘关系中脱离出来,已经成为清明独特遗产的文化,使清明更加丰富。清明使华人世界对这种文化的传承和认知,表明我们文化地位和文化定位。日本孤儿的祭拜建立起我们文化自信,要坚持和继续清明文化跨国传统的存在,并延续这种存在。

曹保明:在清明应该更多提倡讲故事,包括家庭的故事,包括在网上讲各种故事,清明有很多的故事,我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个同志母亲长期住院,他总出差,后来突然回去赶到医院,站在床前,医生说你站那干什么?要换床单,把你母抱起来,他抱起来觉得母亲越来越轻,他后来说母亲抱儿子越来越沉,儿子抱母亲越来越轻,后来母亲故去了,把床单留下来。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清明讲述母亲的故事,清明的故事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时尚,让我们带着思念,带着崇敬和挂牵,更带着生者精神信念和精神寄托传承和守护我们清明文化。

主持人:谢谢,下面我提一个问题,你的题目是清明信仰价值的生动转换?刚才听报告没听出题目本身的含义,能不能说一下本身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曹保明:实际上我说的这种转换是针对现在过渡的转换而谈的,我们很多的清明做法已经开始逐渐远离了文化传承的本意。现在的清明就像刚才台湾教授说的,很多越过越的有意思了,但是越偏离了清明的本意,比如祖先喜欢打扑克,喜欢打麻将,拜祭的时候就带着扑克和麻将,这就偏离了清明的本意,这是因为很多社会不了解清明的文化,现在每到清明,桥头都堆着一堆堆的纸,这些文化都在影响我们清明庄重和严明的历史,我想说的回归就是把我们节日归给百姓、人民、让百姓自己过。这种转换和回归要回归到真正的清明上去。我们应该站在文化的前沿,肩负着我们的责任去做这项工作。

主持人:最后以热烈掌声欢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严隽琪同志发言,大家欢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严隽琪同志

严隽琪: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们。刚才我听了几位的精彩发言,我感到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举的案例也不同,甚至他们描述的地域、民俗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和他们深刻的思考,非常精彩!我很抱歉昨天在北京被一些事留住了,听说昨天的发言也十分精彩,非常感谢大家共同努力,使我们这届论坛到目前为止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各项议程。这次研讨会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台办、中国文联,中国民进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政府、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许嘉璐先生、冯骥才先生和近20名两岸四地的知名学者,都做了精彩而各有特色的讲演,80余位两岸四地文化界嘉宾,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山西省晋中市和介休市的领导高度重视,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和会务工作,使我们这个论坛开的有序、务实、高效,取得了积极成果,在此我代表中国民进中央,向出席会议的嘉宾,和为这次会议付出辛勤劳动的山西省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向长期以来致力于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的专家学者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严隽琪:中国民主促进会以文化作为主要届别特色,我们认为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并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发展出与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新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对世界实现和谐发展的贡献。近十年来,民进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已经先后成功举办了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搭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架起了增进同胞情谊的桥梁,推进了海内外华人的认同,在文化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本届研讨会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为主题,大家就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传统节日的魅力,如何能够长久不衰。刚才饶主席在边上提了一个问题,我的孙子将来如何过清明?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深刻的探讨。

严隽琪:由于这次论坛的时间正值清明寒食之际,地点又在寒食节的发源地介休绵山,更使我们与会者的身心均沉浸在中华民族共有的清明寒食节日文化氛围中,借此机会我也谈谈自己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几点浅见:

严隽琪:重视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表现,倘若追根求源,任何雅文化都来自于俗文化,但某种雅文化一旦形成,一定会反过来影响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传统节日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传统节日的仪式或举动之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必须重视传统节日的内在精神价值。尽管基于农业文明的传统中华文化经历了并将还继续经历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洗礼,但仍然是凝聚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严隽琪:以清明来说,刚才刘教授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分享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李汉秋先生提出了三重奏,我作为个人,一个年界花甲的中国人对清明什么感受?意味着寻根感恩,对祖先的祭拜和生生不息的感悟,清明还是生命力焕发的希望文化。因为这时候当我们到户外踏青时,这也是我对清明寄予最美好的寄语,心中一定感受对青春的律动和美好的期待。清明蕴含人天合一,顺应自然,欣赏自然的绿色文化。到了介休更感受寒食节里面包含着介子推忠君爱国志在清明的志向。再比如春节等节日,可以说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历史渊源,动人传说,美妙情绪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集道德教化与休闲娱乐为一体,融儒家伦理和人生理想与一炉,充实了生活,寄托了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前不久看到王阳明的书,安民之术,须以化俗为本,节日文化对风俗改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严隽琪:研究历史不是出于思古之幽情是出于当代人对现实的需要,这表达了当代人理论自觉,也是当代文化自强的起点。什么是文化,昨天看到王石讲文化,说文化由知识体系、价值观和行为风俗。我想文化和文明相同又不完全相同,文化走向文明过程中落地就是行为风俗,所以行为风俗是文化落地的载体和形式。我看到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这当中重要的是精神价值,一个民族的终极性精神价值一定会普及到国民中,是最广泛的存在。传统节日是行为风俗在特定日子的集中表现,承载和展现中国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信仰,道德观念及人生理想。以及千百年来的传承与流变。重视传统节日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继承人类精神的血脉,是人类的薪火相传,首先是理论认知,不仅仅是情感的延续,这可能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解释。

严隽琪:第二谈一下对节日文化与时俱进的想法。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影响熏陶了一代代人的情感和心理,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喜悦、团聚和希望,为社会创造了和谐、安宁和吉祥。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依然拥有巨大的现实价值,但同时也看到,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了一种历史趋势。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描述本世纪的局面曾说,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分裂的文化集团合起来形成文化的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社会。看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主张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来改变世界,现在世界上少数的西方媒体巨头,支配着全球的文化市场。拿现在转播世界各地的新闻来说,90%以上由西方媒体所垄断,其中美国控制全球75%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内容来自美国,几乎成了美国电视节目的中转站。还有一些巨头的传媒文化公司,篡改中国古典名著,恶搞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变味的中国文化符号来对我国渗透,所以我们称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我国传统文化自身弘扬乏力,西方又是扩张加剧,所以洋节大举进入中国,特别是年轻人,圣诞节、情人节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一部分。想到美国商务部前高官说,未来世界文化一定要由美国文化支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民族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被挤压和蚕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重要的转折期,中国大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过节行为都发生巨大变化,特别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和老龄家庭的增多,通讯和社会信息网络的发展,都直接间接影响城乡不同群体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使传统节日方式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从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许多习俗和仪式活动包括符号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趋于失传,过节氛围越来越淡,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随着习俗和仪式的消失逐渐被人们忽略,或者说起来语焉不详,各说各的。过分的商业操作使传统节日变味。

严隽琪:总之在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文化交融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双重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面临重大课题。我想节日文化的与时俱进必须有世界的眼光,现代中国的世界定位是什么?应该是中国贡献论和互利共盈论,这是现实的需要,是一种责任,又是一个大战略。文化自觉就是一种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定位。文化创新和可持续输出是大国崛起重要软实力地基,也是消除中国威胁论,获得大国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应该通过出思想,展内力来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消除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对中国全面理解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东方的,而且应该并正在走出去,成为世界。节日文化的与时俱进必须有群众的眼光,中华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正属于老百姓的文化,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节日文化的特点,就应该达到全社会的人人参与,自得其乐,自我满足,因此才能加强民族凝聚力,建立这个时代和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显现它特点的功能和意义。历经岁月的变迁,只有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寓意只有群众喜闻乐见并自觉传承,才能历久铭心。不变的是对融教化、抚慰、祈福、感恩、交际与时代感一体的形式和内容的追求,我们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有没有生命力,不在于外来文化有多少,而在于中华文化活着的有多少,在于我们能不能把中华文化活着的部分弘扬广大。重要的是给中华传统文化给予现代阐述,使它服务现代化建设,服务当代人精神需求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严隽琪:所以我建议要充分凸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二要以百姓为主体,即或并改善传统节日的方式。三要政府正确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四要媒体饱含社会责任的引导宣传。五是要吸引青年人的加入。我们每个人都在营造属于今天的节日文化,不仅用语言更用行动。

第三希望借这个论坛呼吁以传统节庆为纽带,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在的时机特别有利,去年我和冯主席到台湾访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到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去年两岸经济文化论坛通过共同建议,已经提出要支持制订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处于有利时机。

严隽琪: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行程万里,漂流海外多少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魂牵梦绕不能割舍,同样的时间,相似的节庆情景会唤起我们文化的感觉,容易唤起对亲人、祖国、家乡的情感,唤起对民族的记忆和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族的情。,把传统节日列在其中,传统节日已经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决定把春节假期前调一天,同时把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国家公共假日体系。今年的2月25日,备受关注呼吁已久的非物质遗产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与此同时各地的节庆活动纷纷登场,在节庆活动中,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共享盛举,共享节日文化。

严隽琪:去年中国民促会在上海共同举办第八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四地电影产业发展论坛,在台北举行了台北书画展都取得圆满成功,我相信越来越多民间文化往来,为两岸四地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家,理论家,评论家们会搭建一个很好切磋研讨会增进友谊的平台。两岸文化基于共同的中华文化母体基础上,合作前景巨大,香港、澳门回归以来持续繁荣发展,为更好研究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两岸四地的文化交流合作,不仅符合两岸四地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只有我们在优势互补和保留各自文化个性的前提下,继续扩大合作交流坚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严隽琪:再次谢谢大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