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深入践行群众路线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深入践行群众路线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时间:2023-10-08 10:54:14

相关推荐

深入践行群众路线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同时又是重庆的中心城区和老城区。陆地面积仅18.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万、流动人口30万,人口密度约3.2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随着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渝中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面临着区域面积狭小、发展空间受限等突出问题。同时,老城区在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在渝中区表现尤为突出,旧城改造、企业转制遗留问题等一度成为矛盾激发、百姓怨言的焦点,给渝中区的社会治理带来极大挑战。渝中区结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实际,紧扣渝中区居民“居住在楼房、集中在社区”的显著特点,深入开展“社区工作日”活动,切实解决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感”问题,在听民声、纳民意、解民难、化民怨中增进群众感情,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探索出了一条在大城市中心城区践行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成为新时期服务型政党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渝中区“社区工作日”不仅得到辖区居民的好评,也得到社会各方赞誉。渝中区相继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国家部委领导专题视察“社区工作日”6次,兄弟省市党政代表团参观考察20余次,受到人民网、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重庆日报》、《工人日报》等市级以上媒体报道50余篇,新华社内参对此予以关注报道,认为“实现了决策与民情的契合、发展与民生的互动”。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王学军作出了“活动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值得全国其他地区学习、推广”的高度评价。在新华社和复旦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幸福城市社会治理创新调查活动”评选中,渝中区“社区工作日”荣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在国际城市论坛年会上,渝中区“社区工作日”获得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二、主要做法

自5月开始,渝中区启动开展“社区工作日”活动,组建了领导机构,设立了活动办公室,建立了交办落实、情况反馈、考核督办等一系列制度。全区所有机关干部在每月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星期二,深入辖区12个街道、78个社区(工作站),开展走访接访、政策宣讲、现场办公、工作巡查、调研学习、扶贫帮困、社会服务。

(一)参与对象

全体区级领导干部;

全区处级及以下干部;

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二)活动内容

1.走访接访。采取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等方式,重点走访接访社区困难户、低保户、下岗职工家庭、上访户等特殊群体,走访老干部、老党员家庭,走访约访辖区总部企业、“两新”组织等驻区单位,了解基本情况,倾听意见诉求,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信访案件,努力做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2.扶贫帮困。实施结对帮扶,落实区委“八大人生关怀”【1】计划,帮助困难群众创业致富,最大限度地解决其住房、入学、就医、创业等实际困难。

3.深度调研。深入社区居民群众、辖区企事业单位,深入研究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找准民生工作着力点,切实改善民生民利;深入研究与当前民生需求不相适应的

政策性束缚及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争取上级支持,加快突破障碍;深入研究困扰企业发展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阳光、空气和土壤;紧密围绕板块价值升级、产业能级升级、城市品质升级、民生幸福升级等重点工作,查找问题和差距,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助推工作再上台阶。

4.社会服务。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巩固、全国卫生城区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区创建、5个“10分钟服务圈”【2】建设,开展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三关爱”等系列活动。机关干部与社区居民一起参与整洁市容、美化社区、改善居家、文明劝导、植树造林等主题活动。开展“幸福社区·邻里如亲”主题活动,组织、引导群众开展以“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乐、邻里安、邻里颂”为内容的邻里和谐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

5.深入宣讲。采取生动活泼、贴近群众的方式,深入宣传中央方针政策、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区委区政府工作思路,以及各类便民利民惠民政策。在社区向居民公开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作督查、重要人事任免、重要评优表彰、重大违纪案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八重一大”事项,让群众知情、支持、拥护、参与全区中心工作。

(三)活动时间及安排

每月活动的具体内容由街道社区结合全区阶段性重点工作任务及街道社区工作需要,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活动内容,报区活动办公室进行统筹安排。

1.每月第二周周二:以区级领导、处级领导、“两代表一委员”和专题接访队【3】为主体,开展走访接访、政策宣讲、社情民意收集、视察调研、工作巡查、现场办公、结对帮扶等活动。

2.每月第四周周二:以全区其他机关干部为主体(原则上每个月每个部门要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机关干部参加社区工作日活动,每季度每名机关干部确保参加1次),根据《渝中区部门街道对口联系表》,以组团方式开展民情访问、志愿服务、人生关怀、结对帮扶、参加“幸福社区·邻里如亲”活动、社区教育及帮助社区工作等。

(四)活动制度

1.提前公示制度。“三公示”:“公示接访时间”,即公开接访固定在每月第二周周二开展,提前3天对外公示接访时间;“公示接访人员”,即根据工作需要和群众意愿,提前公示接访领导、职能部门和专题接访队等接访人员;“公示接访地点”,即在各社区设立“社区工作日”接待点,设置明显接访标志,提前公示接访地点。

2.台账登记制度。通过《渝中区“社区工作日”活动数据统计表》、《渝中区“社区工作日”群众反映问题及办理情况记录表》、《渝中区“社区工作日”专题接访活动情况统计表》等全面记录接访时间、接访人员、反映事项、处理意见等情况。

3.交办落实制度。实行“能办即办”、“限时结办”、“统筹交办”、“高位督办”、“协调商办”等制度。“能办即办”,即对属于接待领导和部门职责、权限内的事项,能即刻解决和答复的,要现场进行政策解释和办理;“限时结办”,即对属于接待领导和部门职责、权限内的事项,但不具备现场办理条件的,应明确牵头部门,限时办结;“统筹交办”,即对不属接待领导和部门职责、权限内的事项,由接待领导填写《渝中区“社区工作日”群众反映问题及办理情况记录表》交区活动办,由区活动办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办理;“高位督办”即对于情况重大、需多个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每月召开交办会,由区级领导亲自交办;“协调商办”即需由市级相关部门或其他区县解决的问题,由活动办向上反映或商议解决。

4.情况反馈制度。实行办理情况“四反馈”:反馈来访群众、反馈区活动办、反馈街道社区、反馈接访领导。“反馈来访群众”,即办理部门在收到问题10个工作日内,将办理结果告知群众并填写满意度,对于群众不满意的办理事项将进一步研究解决办法;对办理部门无法反馈到来访群众的,由来访群众所在社区进行公示。“反馈区活动办”,即办理部门要在收到问题10个工作日内,将办理情况反馈活动办。“反馈街道社区”,即区活动办在收到部门办理情况后3个工作日内,将办理结果反馈街道和社区。“反馈接访领导”,即区活动办在收到部门办理情况后3个工作日内,将办理结果告知接访领导。

5.考核督办制度。活动效果实行“三评判”、“双纳入”、“一通报”。“三评判”即由服务对象评判、区活动办评判、街道社区评判。“双纳入”即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综合目标考核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内容。“一通报”即街道每月填报《渝中区“社区工作日”活动数据统计表》,对各部门参与情况进行考勤考核;区活动办采取电话调查、社区公示、群众见面会等形式对各部门办理群众反映问题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将各部门参加活动情况进行通报。

三、主要成效

在“社区工作日”四年多的实践中,渝中区始终坚持民情在第一线了解、政策在第一线宣传、意见在第一线征求、问题在第一线解决,以硬性规范、制度约束,促使机关干部深入社区、融入群众,收效良好。

一是锤炼了机关干部党性作风。全区所有机关干部进社区,在基层实践、群众工作中锤炼了党性作风,党员干部融入基层一线多了、“衙门”作风少了。许多干部感叹,经过“社区工作日”的实践锻炼,真正了解了群众的疾苦,掌握了社区的实际,对群众的感情更深了,对自己要求更严了。

二是架设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通过“社区工作日”,机关干部亮出身份、放下“架子”,眼睛向下、动起来、跑下去。截至底,全区处级以上干部接待群众1万人次,收集到群众建议5000余条,帮扶慰问困难群众1万户次,办结群众反映事项5000余件,办结率达95%以上,实现了办结一件、满意一件、争取群众一片。群众普遍反映:“见领导比以前容易了,反映问题也方便了,党的优良传统回来了”。

三是广纳民意助推地区发展。干部在走家串户中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汲取群众智慧,让群众参与到党委政府的决策、实施中来。在广纳民意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开出每年的“民生清单”,大力实施结对帮扶、民生实事、“人生关怀”等系统工程,全区群众关心发展、关爱社区的热情得以激发,维护稳定、共创和谐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四是纾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区工作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特事特办、急事快办、难事巧办”,让群众的困难有诉说的对象、有反映的地方、有解决的渠道,老百姓少了等待、少了怨气,使许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被誉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把“金钥匙”。

五是开创了践行群众路线的新路径。“社区工作日”制定了民声听取、民意吸纳、民怨化解、民生改善等一整套工作机制,成为增进群众感情的情感行动、维护民生民利的责任行动。机关干部在活动中当好矛盾纠纷化解员、社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惠民便民服务员,增进了党群干群鱼水情,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新路径。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干部下访群众制度化的决定》对此做法采纳,建议在全市范围推广施行。

四年多来,渝中区“社区工作日”从未间断,累计开展67次,全区干部进社区2万余人次,走访群众和企业15600户,帮扶慰问困难群众10万余户次,办结群众反映事项54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全区信访总量、重信重访量批次同比分别下降19.33%和58.4%。

四、分析与启示

渝中区“社区工作日”是对建设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有益探索,是对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胆实践,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范例,也是当前服务型政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从理念到行动、从尝试到常态,从活动到制度,都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的经验启示,为在更宏观层面上探索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社会治理创新的立足点在于做好社会服务,要强化服务意识和群众观点

以社会服务为基践行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找准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才能使二者有效互动、相互促进。渝中区“社区工作日”通过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让群众在社会治理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尊严,让党委声音和政府服务在社会肌体的最末梢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同。实践证明,服务意识和群众观点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起点,只有抓服务、重群众,让服务落实到基层,让服务不留死角,让服务深入人心,让服务产生效应,社会治理创新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社会治理创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注重“微创新”、“微改革”的撬动作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融入到社会生活的细节中,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渝中区“社区工作日”坚持以“小举动产生大效应、小改革凝聚大力量”为导向,将干部的日常接访整合成为定时、定点、定人、定目标的集中下访,将党员干部自觉参与扩展到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这些小变化,塑造了活动品牌,赢得了群众赞誉。实践证明,“微创新”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微改革”撬动着社会治理的大变革。只有从大处着眼、在小处着力,捕捉创新微灵感、放大创新微光芒、扩散创新微能量,社会治理创新才能抓得具体细致扎实。

3.社会治理创新不是简单活动的累积,要重视常态化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这个基础环节”。创新社会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注重顶层设计,标本兼治。渝中区“社区工作日”并非简单的次数累积,而是把制度建设作为最基础、管长效的举措,建立健全活动流程规范、完善体制机制、细化工作制度,实行活动前提前公示,活动中台账登记,活动后交办落实、情况反馈、考核督办等工作制度,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实践证明,社会治理创新在强化观念创新、举措创新“双轮驱动”的同时,必须握紧制度创新的“方向盘”,系统化管理、常态化推进、规范化落实,创新成果才能落实落地、持久持续。

4.社会治理创新不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要坚持有用有效为衡量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贵在认识,重在行动,归根到底就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见到成效”。群众是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对象。创新社会治理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搞花架子,而要动真格、使真劲、发真功,答应群众的事件件有回音、件件得落实,作出的承诺逐一“兑现”,不让群众的合理诉求“落空”、热切期盼“延期”,用实打实的效果取信于民。渝中区“社区工作日”从群众中吸纳智慧形成“一梯三表”(老旧电梯、水电气一户一表)改造、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等民生决策,坚持现场查看、现场研究解决,努力实现办结一件、满意一件、争取群众一片,不让党政失信、干部失职、群众失望。实践证明,社会治理能力检验的是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成效体现的是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只有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改作风、求实效、创实绩,社会治理工作才会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群众才能真正地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力军。

5、社会治理创新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要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最终目标

渝中区“社区工作日”以建设“美丽半岛、幸福渝中”为目标,完成新一轮的房屋大拆迁、产业大调整、城市大建设三大历史任务为契机,结合区内危旧房量大面广,老旧集体企业众多,困难职工数以万计,信访量大,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等实际情况而开展的,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深刻认识、客观分析、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终极目标。要将加强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基层,真心实意重视基层,将党的执政资源和组织资源整合集聚在基层,将广大群众的具体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案例提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