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15岁女儿竟勒死了深爱她的母亲 心理医生细说悲剧后面的秘密

15岁女儿竟勒死了深爱她的母亲 心理医生细说悲剧后面的秘密

时间:2023-07-04 17:09:17

相关推荐

15岁女儿竟勒死了深爱她的母亲 心理医生细说悲剧后面的秘密

5月26日,青岛发生一起极端事件。15岁的女儿瑶瑶涉嫌在家里用绳子勒死了45岁的母亲张灵,并把张灵的尸体装在行李箱中,若无其事地相处了两天,直到张灵的同事发现异常后报警。

综合相关报道,不难发现,张灵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律师,业务能力强,待人热情善良,曾获青岛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同时,她又是一位对女儿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亲,早年离异后,独自抚养女儿,对女儿设定了很高的期望值,每年在女儿身上的花费不下20万元。而瑶瑶看起来也很优秀,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获得过很多的奖励证书,还会弹钢琴、会画画。

那么,看似一位优秀的母亲和一位优秀的女儿,为何却演绎了一出令世人惊悚的人伦悲剧呢?这中间到底有什么教训值得所有的家长和孩子吸取呢?

为此,冷面菩萨范特地约请心理学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白汉平作了一番分析。

母亲的高期望值令女儿心理窒息,分数成为女儿的一把弑母刀

张灵给女儿确定了每次考试‘必须考年级前五,最好前三’的目标,这个目标对女儿产生了什么正面、负面心理暗示?

张灵的性格及教育理念虽然尚不构成心理病态,但的确存在一定问题。

她对女儿的教育理念、与女儿的相处模式,从正面积极意义上讲,是给女儿树立了严格的人生准则和标准,让女儿更自立更自强,但同时又存在消极负面作用,即她把作为母亲的自身价值和女儿的教育成功捆绑在了一起,把所有自己未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

但她没料到的是,必须做到优秀和完美的高压,让女儿产生了极强的被控制感和被压迫感。

事实也是如此。从已披露的信息看,瑶瑶最近的一次考试排在了全年级十多名,可能放在别的家庭,这应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在张灵看来,这离她的期望值显然差得太远,这个评价标准让瑶瑶无法忍受,也就变成了瑶瑶弑母的导火索。

张灵对朋友、对客户都很温和友好,工作能力很强,业绩也很突出,唯独在女儿面前表现得很强势,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这与她离异后独自养育女儿的状态有关吗?

这种心理源于她过度的好胜心。她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承认,更渴望通过对孩子的成功塑造,获得外界对自身的认同。

离异对她采取的教育方法是有一定影响的。有一种社会现象比较普遍:一些父母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成功塑造,获得外界对自身的认同。这就很容易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行灌输到孩子身上,甚至这种灌输可能是扭曲的。

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检讨自己的价值观是否走偏,要格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笑都很重要,笑是内在心理的一种显现方式。但瑶瑶平常“很少笑”。这说明她的心理压力大,父母如何让笑这种符号长驻孩子脸上?这既需要父母的自我心理调节,也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从心理学上讲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

一个花季少女平常却很少有笑脸,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有些女孩子可能在外人面前显得高冷,但在包括父母、闺蜜等她信任、熟悉的人面前一定是放得开的。显然,作为母亲张灵忽视了瑶瑶的这种心理表现。

因此,家长要注意三点:

一是鼓励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愿望;

二是要帮助孩子体会自己的感受,并为实现他们的合理需要和愿望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是及时帮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引导孩子形成乐观坚韧的性格,无惧困难与挑战。

瑶瑶从初中开始‘不听话’,这应是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反应。而且,妈妈经常在公开场合指责批评她,也增加了她的逆反心理。是这样吧?

是的。母亲在公开场合的指责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自信。

这个问题应特别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在我们周围,很多家长都在犯这种同样的错误。

有的父母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要求孩子必须做到完美。虽然出发点不错,但这样会把自己和孩子搞得都很累,其实,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父母都要既看到优势和长处,也要承认缺点和不足。没有人是完美的,不苛求自己也不逼迫孩子,才能和睦共处、健康成长。

瑶瑶最终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这让旁人看来是难以置信的。从心理学上分析,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心理上应该是存在一个‘质变’点的,这个‘点’是什么?如何预防?

这一起案例是一件人间悲剧。原因就在于日积月累的高压式教导之下,孩子完美的背后是积攒了极其压抑的情绪,日积月累的情绪“量变”肯定会导致情绪“质变”,当情绪承受不住压力,却又恰恰出现一个引爆点时,最终就会酿成耸人听闻的悲剧。

这既是一个个体、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只不过“井喷”的方式、程度不同而已。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每一个孩子进行反思反省的。

至少通过这个案件,广大的父母们要深刻认识到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导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考试分数很重要,但分数绝不是生活的全部。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负担更重,离异父母不可把自己的错转嫁到孩子身上

我注意到这起悲剧发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负面影响更大吗?离异父母如何对待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在心理上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中学生处在人格形成的青春期,他们很敏感、很脆弱,父母的离异对他们的影响会更大。

很多孩子因父母离异容易产生被忽视、被抛弃的情绪,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单亲父母首先应该自我调整、控制因离婚带来的负面情绪。

很多离异父母尤其是女性很容易产生遇人不淑、自怨自艾的情绪,并把这种负面情绪传染、转嫁给孩子。其实,婚姻关系不良甚至破裂,父母要看到双方都有责任,必须理性对待,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于对方,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也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施以高压。

其次,离异父母要主动与孩子交心,做好心理疏导。

父母离婚,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孩子,但是也不要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要明确告知孩子并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对他(她)的关爱不会因婚姻变化而改变,缓解和消除孩子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避免孤独感。

有一种观点:有子女的夫妻最好不要选择离异,因为离异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太大。您以为呢?如果离异对孩子的伤害的确存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果婚姻实在无法维持,选择离婚对于孩子而言未必是最坏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是不一样的,如果非要得到单亲家庭比完整家庭有很大的问题的结论,我个人觉得这对离异家庭的孩子不公平,对离异家庭的父母也带来了巨大压力。

离婚只是家庭关系的改变,是两个成年人为自己亲密关系做选择、为自己未来负责的事情。即使离婚了,父母如果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对孩子负责,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也会比貌似完整实则不睦的家庭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但是,对完整家庭和离异家庭的对比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确实需要被更多地关注同,这主要就是体现在心理疏导。

这个妈妈本来有一手好牌,却打得稀乱。从心理学上讲,张灵最大的错是什么?

张灵过于强势,好胜心强,且有极强的控制欲和得失心,她把孩子当成了没有生命和个性的作品看待,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与自我意识。

比如,她不让孩子与父亲见面,人为地割裂了父女关系,这肯定是不对的。要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亲、母亲具有不同的角色意义,这种意义不能因为父母离异而改变、缺失,否则,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是有害的。

作为心理医生,您认为家长们应从这个案例中吸取什么教训?同时,给孩子们什么提醒?

家长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尽量以平和、平等的心态,建立最合适的深入高效的沟通方式。

同时,家长要格外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缓解异常情绪,尤为重要的是,需要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去尊重,切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身上。

还需要再强调一下:对中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分数不是唯一的考核指标,所以,切不可苛求分数。与其看分数多少,不如看是否进步。

就孩子而言,希望孩子们能信任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敞开心扉,因为父母一定是最值得是信赖、依靠的人。

最后一点提醒是,无论父母还是孩子,如果相互沟通不畅,不要让矛盾淤积,应主动寻求专业人士进行辅助和疏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