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军转 “取经”的路上 一行人众你会是哪一个?

军转 “取经”的路上 一行人众你会是哪一个?

时间:2019-01-14 22:20:22

相关推荐

军转 “取经”的路上 一行人众你会是哪一个?

引子:随着军转考试落幕,一部每年都在重播的大局开始上演,甚至在考试之前就有部分同志开始“点映”。

该剧反映军转众生相,其中,拉帮结派有之,勾心斗角有之,跑找要送有之,离心离德有之……一时间搅动政府各部门不安,搅动军队领导(甚至已退休领导)不宁,搅动战友情谊不破不行。

凡此种种,无非意欲谋得“钱多权重事少离家近”的“好工作”,想来安此心者难道不是与主流价值相背而行?试问以此方式求取“真经”,不会把好经给念歪了?就不能多多关注社会民生,想想如何“但愿苍生俱饱暖”?就不能静静修炼如何“位卑未敢忘忧国”?就不能好好想想如何“只留清气满乾坤”?

恒定频率的声波必有回响,愿此文觅得知音共鸣。

层次丰富而收放有力、跌宕起伏而充满魔幻的《云宫迅音》响起之时,便是学生暑寒长假开启之日。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上了多少学期的学就看了多少遍《西游记》,“剧看”百遍其义自见,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从神话到现实,从输入到思考,从孩童到成年的我们每再看一遍,相信都会有新的思考。

温故而知新,在翻阅小说体味大千世界的同时不由思忖,想那师徒五人原本都有正式职业,原是金蝉子的唐三藏,原是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原是天蓬元帅的猪悟能,原是卷帘大将的沙悟净,原是玉龙三太子的白龙马,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他们为求取真经而“二次择业”,不可不谓“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与我们今天的处境何其相似。

转身之路就像筚路蓝缕的“取经”之路,清夜扪心:我们是哪一个?我们想做哪一个?我们能做哪一个?

承载者白龙马

整部《西游记》中,白龙马无疑是师徒五人中着墨最少的那一个,他是个被忽略的形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常常把赴西天取经的称为“唐僧师徒四人”。

在观音收服的众徒中,其他三人是化为人形“做徒弟”,而小白龙却是化为马匹“做脚力”,这个角色只出现在鹰愁涧悟空斗法、宝象国斗黄袍怪、五圣归真等三回外,其他地方基本没有提及他。

但正如观音所说:“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这个龙马,方才去得。”

由此可见,描写得少不代表不重要,就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白龙马确实是唐僧忠实的承载者,在取经路上默默地承担起这个艰巨任务,其作用可谓大矣,其功劳可谓高矣。

牵马者沙悟净

相比白龙马,对沙僧落墨虽略多之,但就像他的发表言论、展示能力的机会一样少得可怜。

但沙僧确实经常担起调和与凝聚的任务。调和是止息悟空与八戒、唐僧之争,“以和为尚”;凝聚则体现在比师兄们专一,除了七十六回因误会悟空已死,“猪八戒与沙僧解了包袱,将行李搭分儿,在那里分”外,沙和尚从不说散伙一类的话。四十回连悟空也想散伙,反而沙僧极力劝止,意志十分坚定。他从不埋怨路途遥远,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苦行僧。

总的说,就像卷帘大将的尴尬身份一样,取经路上他一味遵听天命,循规蹈矩,思想保守,无亮点、无突出才干;但沙僧自觉向善、中庸求全,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之德,可算是坚定的追随者。

挑担者猪悟能

如果说沙僧略带忧伤悲情,猪八戒则是最有张力的角色。

他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苦行生活,护僧取经实属出于无奈,他贪财而私分私藏集体财物,嫉贤而爱打小报告,贪功而弄虚作假,贪婪而饕餮恋色,不作为而贪睡偷懒,畏难而爱打退堂鼓。动辄要散伙、卖行李,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传统思想。

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典型化身,他贪婪自私,却又吃苦耐劳、憨厚率直,深刻表现出守着土地而养成的顽固的保守心理,和儒、道、佛相对立,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现实的生活愿望。这样来看,猪悟能最贴近 “人形”也最符合人性。

若认为猪八戒是“意之驰”,孙悟空则是“意之神”,两者都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前者表现了对现实的生活享受的向往,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其体现出的消极情绪,是一种具有制动力的享乐主义;而后者尽管表现躁动不安,但总是在追求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崇高的精神境界,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其体现出的是积极因素,是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英雄主义。

行者孙悟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泥腿子出身的孙猴子真的是靠实力从籍籍无名之辈到以武功迫使官方承认的“齐天大圣”名头。

其实他并没有什么远大抱负,只是旧的欲望满足之际,正是新的欲望产生之时。

取经之前,他桀骜不驯,信奉强者为王的逻辑,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席之地,无论是“牧马人”还是“桃园管理员”,他都很满足,但他需要被尊重。

取经之初,他的目的又非常功利,就是为了重获自由,重振当年雄风,当然其中也有报答唐僧搭救之恩的朴素想法。

一路上,他不断发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甚至渐渐体会到取经事业之伟大,并对他之前行为的悔恨。

另外,他技压群雄,不仅体现在战斗力上,还在对佛学造诣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唐僧领悟不了,随菩提老祖学习的悟空以扎实的文化功底参悟颇透,并多次为唐僧讲经解惑。

毫无争议,孙悟空是取经队伍中的物质依靠,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为师者唐三藏

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严格,大徒弟尽管本领高强,取经之路缺其不可,但若伤及“无辜”,就能不讲情面,为队伍剔除“害群之马”;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他意志坚强,追求真理可以不问前程、不畏生死。

但作为师父,他一无武功,二无法宝,三无法术(除了“刀口向内”的紧箍咒);作为牵头人,也没有胜人一筹的智慧与谋略。

一个复杂的集体,大家出身有贵贱,性格有差异,热情有高低,要凝聚在一起,实非易事,但就是在这个武力指数可以忽略、动辄自怨自怜的肉眼凡胎,在其坚强的意志、虔诚的心态、平等的观念、慈悲的心肠、不息的热情的感召下,队伍的觉悟越来越高,共识越来越多,冲突越来越少,距离目标也越来越近。

一言以蔽之,唐三藏是为追求理想而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精神领袖。

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师徒五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理解多少可以看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这一生中既要面对外部世界,去争取、去斗争、去和解;同时又要面对内部世界,直面内心、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八十一难的取经之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性意义三类灾难,在客观存在善恶并陈、美丑俱在的环境面前,人应该保持主体地位,而不能“物与物”,正是不为外物所役使的能动中,不断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方能成就自我。

突破自我,就连最有凡夫俗子情欲心的猪八戒,也能将财色之欲的追逐让位于神圣的取经大业。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真实玄奘法师只身西行,万里孤征,在外十九年,行程五万里,行经一百多个古国,虽然他曾经惧怕过、懦弱过、自私过、鲁莽过,就像小说中借悟空之口所言“只要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这其实是玄奘自己的内心独白。所以他以久怀慕蔺之情,傲霜斗雪、踔厉奋发,以求人世间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他身上优点与缺点无疑是文学作品中师徒五人的合体,他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着很多后来者,鲁迅赞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也称他为“千古一人”。

“忍千辛,历万苦,得失胜败寻常事;除鬼魅,斗妖魔,百曲千折显精诚。”我们二次择业的过程无异于“取经”之路,角色不同是因为分工不同,但如果初心不纯正、思想不纯洁、意志不坚定,无疑是操豚蹄而祝篝车,即使像取得真经一样谋得理想职位,但也会像最后一难一样因为忘记对老鼋(百姓)许下诺言,而被掀翻在通天河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