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孟子修改了孔子的“义利”观念 并树立了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观”

孟子修改了孔子的“义利”观念 并树立了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观”

时间:2019-03-17 04:50:30

相关推荐

孟子修改了孔子的“义利”观念 并树立了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后世文人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其实反映的是孔子的“义利观”。

这种“义利观”在孟子的时候就被改变了,实际上后世文人更为认可孟子的观点。

孔子:君子固穷与义利并存

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利”并不仅仅指金钱财物,更是指人生处境,凡是好的一面都可以说是“利”,而“义”也不仅仅指道德,而是指“大义”、“道义”。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仔细分析的话就会知道,这句话前后是递进关系。即前半部分是铺垫,后半部分才是主旨。

前半部分里,孔子描述的是一种状态,“疏食饮水”其实和“陋室单瓢”差不多的含义,都是讲在物质生活的质量上并不太好,甚至很差,只不过说得较为委婉。

而这样的生活状态里,就是“君子固穷”的表现。

君子因为不会曲意逢迎,也不会结党谋利,所以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就是常态,这是一贯如此的现象。所以就会出现“安贫乐道”的心态,也是君子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

“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苦,还有精神上的困顿。

而与“贫困”对比的就是“富贵”,所以才引出了后半部分,不是通过正当手段而获取的“富贵”,君子不取。

这句话其实包含两重含义,一个是字面意思,富贵的获得需要有合乎道义的途径。而第二重含义也在这句话中,需要反过来思考。

既然不合乎道义的“富贵”君子不屑,那么合乎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就是可以享受的。

这样的观点在《论语·述而》中有佐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是说,如果“富贵”,或者说利益的获得渠道是合乎道义的,即使身份不高,“执鞭之士”多指随从、差役,那么也没有什么好羞愧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思想里,“义”是第一位,而“利”是要后于“义”的。

但是他并不否认“义”、“利”可以并存,可以同时得到。

这种“义利观”在孟子的时代里,被扭转了。

孟子:何必曰利与舍身取义

孟子是对孔子儒家思想进行的第一次大改动,让这种尤为关注道德、教化的学说拥有了政治实践的可能性。

其中包括将“仁”发展为“仁政”等,而“义利观”的变动也是其中之一。

不同于孔子的“义利”并存,孟子将“义”与“立”对立起来,取其一,必舍其一。

在孟子看来,“利”和“义”是不能并存的,如果要追求“义”,那就必须要舍弃一切“利”;反之,如果要追求“利”,那就说明私心太重,不符合“义”的要求。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回答道: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在之后还引申出来各种情况,王说“何以利吾国”,贵族就会说“何以利吾家”,士、庶人就会说“何以利吾身”。

那么,当所有人都追求“利”的时候,“道义”又置于何地呢?如此一来,亡国毁家之祸就不远了。

这是孟子的“义利”观念,后世经常推崇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由此而来。

从中可以看到,孟子的“义利”观实际上是针对上层社会来说的,只要使得上层社会将“义”放在第一位,而不考虑个人之“利”,那么在风行草偃、上行下效的社会状态里,整个国家都会形成“重道义”的品质。

这种“义利观”实际上和孔子的想法殊途同归,都是在强调“义”的重要性。

只不过孔子所针对的人不仅仅有上层社会,还有普通人,“执鞭之士”等等地位不高的行业同样可以有自己的“义”,自然也可以追求“利”。

而孟子将“不义而富且贵”扩大了,排斥所有对“利”的追求,将“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这就形成了传统社会当中的“义利”观念,影响极为深远。

从实际来看,孔子的“义利观”虽然可以解读成“有所为,有所不为”,但这个标准是模糊的,缺少可行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当时作为一个座右铭,或者作为一个口号来说还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因为标准的模糊性,“义”与“不义”的界限并不分明,所以需要被改善。

孟子将“不义”和“利”联系起来,为“义”这一追求设立了一个明确的对立目标,虽然偏激了一些,但总体来说还是积极意义更大一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待晓儿

古代商人为何最后多转行当地主?其生存模式和生存环境被社会抵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