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报道|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首都特色基层治理新格局—社区治理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报道|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首都特色基层治理新格局—社区治理篇

时间:2023-08-09 10:01:13

相关推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报道|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首都特色基层治理新格局—社区治理篇

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社会建设和民政系统以人民群众需求为中心,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层社会治理、社会事务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民政事业发展格局,首都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街道是城市治理的基础,社区是城市治理的细胞,社区的点滴建设都和民生福祉息息相关。近年来,北京以人民为中心,以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大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突破,走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共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新路,不仅让城市更有温度,也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幸福。

先跟着为民哥一起看看

新中国成立之后

北京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发展历程吧~

↓↓↓

新中国成立初期

北京市民政局在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1952年,北京在东单区东观音寺试点建立居民委员会,到1955年全市共建立居委会660个。

改革开放时期

首都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提速。

1983年,北京市委成立了基层政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

1989年、1991年,分别组织进行了北京市第一届村委会、居委会选举工作;

1998年,适应城市建设管理新需要,市民政局牵头组织召开第一次城市管理会议,研究部署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职责明确、政企分开、条专块统、责权一致、依法行政、民主参与”的新体制;

到,市民政局共组织召开5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全力推进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此后,北京市又率先颁布《北京市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北京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首都基层民主自治的地方法规规章全面建立。

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治理力量,改进治理方式,全市基层社会治理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整体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精细治理

法治+自治+德治

打造首都特色基层治理新格局

01

基层社会治理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为切实加快社区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北京市于7月印发了《关于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随后,又配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以德治理城乡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5个文件,形成了“1+5”基层治理政策体系;

2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正式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街道工作的意见》,同时今年还要完成《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立法工作。

02

社区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特别是传统“单位制”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群众汇聚到城乡社区,社区成为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阵地,对社区治理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全市推动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

以来,北京市开始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厘清了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定位,构建了联动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了北京特色“三社联动”工作品牌。

03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根据《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按照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方式,普遍设立“社区议事厅”,打破了过去社区建设都由“政府说了算”的固有模式,使居民“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

截至目前,全市3177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议事厅,农村社区覆盖率超过了70%,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平台。

04

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大幅改善

以前,全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350平方米达标率不足20%,成为困扰全市社区治理的“瓶颈”问题。

,全市启动了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社区用房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租赁和锅炉房改造、利用人防设施等多种方式,分三批支持1022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规范化建设项目。

目前,全市3000多个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办公和服务用房350平方米建设标准,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办公和服务条件,基本满足了群众的服务和活动需求。

05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通过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培育社工事务所、购买社工岗位、落实“万名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组建首都最美社工宣讲团等措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专业素质和能力大幅提升。

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6万多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人员达2.7万余人,持证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2%,居全国前列。

目前,全市3.5万名社区工作者中,平均年龄39.3岁,9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成为服务社区居民的生力军。

06

大幅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

社区工作者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针对“能干的留不住、年轻的干不长”这一问题,北京市先后五次大规模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水平,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的实施办法(修订)》。

明确从1月1日起,北京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总体待遇平均水平由不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70%提高到100%。

调整后,社区工作者年人均应发工资达到10万元,月人均应发工资增长约3000元。

07

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

志愿服务已成为首都的一张靓丽名片,开展了众多有特色、有实效、反响好的志愿服务项目活动。

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数突破460.3万,注册志愿者团体7.6万个,志愿服务工时累计3亿多小时。

另外,69.2万名在职党员和79995名团员青年回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08

社区工作负担减轻八成以上

针对近年来社区行政负担过重、各类事项过多、服务自治功能不强的现状,北京市于、,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深化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

目前,社区依法履职事项19项,依法协助事项16项,16个部门44项表格精简为7个部门的7项,精简率达到84%,社区盖章证明事项由15项减少到4项,社区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