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改革实践丨生态红利让贵州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改革实践丨生态红利让贵州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7-06 22:57:41

相关推荐

改革实践丨生态红利让贵州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健 ■陈连忠 杨永刚 王莎莎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这是宋代词作家赵希迈代表词作《到贵州》描写的美丽风景。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始终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经过不断努力,“多彩贵州”不仅是赵希迈代表词作的真实写照,生态红利还让贵州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绿色经济惠及于民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以务实的行动和举措保护天蓝、地绿、水清,让更多的“绿色红利”惠及于民。遵义仁怀市号称“中国酒都”,也是贵州经济强市,改革开放40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白酒产业发展有机农业,走绿色惠民之路。

仁怀市有机农业发展中心主任赵远航告诉记者,仁怀境内群峰叠嶂、沟壑纵横、坡陡谷深,有耕地27713.3公顷,其中田9921公顷、土17792.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54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内陆山区。在这样一个“地无三里平”的地方如何发展绿色经济?仁怀总结了经验:山顶增绿、山腰增效、耕地增产。山顶增绿就是山顶种植树木增加绿色,保护生态环境;山腰增效就是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种植经果林,增加经济效益;耕地增产就是解决传统种植模式,发展有机农业。“这些年,仁怀依托茅台酒厂大力发展有机高粱种植,采取‘订单式种植、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收购’模式,带动全市茅台酒有机原料的生产。同时,还加强田间地头管理,对土壤进行有机转换。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有机地块38万亩,确保了高粱种植和轮作需要。如今,有机高粱种植已成为仁怀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赵远航说。

仁怀市大坝镇新田村是仁怀市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省级一类贫困村。村里8234人,贫困人口878。新田村副主任杨启雄告诉记者,新田村海拔落差大,最高处1300米,最低处400多米。全村耕地面积5895亩,人均耕地只有0.72亩。退耕还林后,村里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植有机高粱,平均每户年收入达9500元,仅靠此项,去年全村脱贫摘帽。新田村是生态保护村,也是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这些年,经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村里最大的变化是水、电、路、讯、房等都变了样,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现在人们腰包鼓起来了,对教育投入也加大了,最近3年全村考上大学的孩子180多名,是仁怀考大学生最多的村。村民种植有机高粱卖给茅台酒厂供孩子上大学,孩子毕业后不少人又回到茅台酒厂工作。”杨启雄说,绿色发展培育了人才,人才回到家乡又反哺绿色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典范。

仁怀绿色发展还促进了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坛厂镇枇杷社区是其中的典型。社区主任陈伟告诉记者,枇杷社区是茅台酒厂有机高粱种植示范基地。,枇杷社区进驻了20多家工厂,因污染大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后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枇杷社区工厂全部转移,只保留白酒包装和物流配套产业。,枇杷社区依托白酒产业,开始打造品酒坊和家庭农庄,实行农旅一体化。当地政府还让百姓种植花草,让不同颜色的植物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八卦图”,并取名为“神采八卦园”。仁怀旅发大会在此召开后,“神采八卦园”扬名省内外,每年春天和高粱成熟季节,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陈伟说,现在枇杷社区一年仅靠旅游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村民家家户户开起了农庄、旅社、餐馆,人均年收入1.2万元,早已过上小康生活。社区党支部书记袁正楷回忆,枇杷社区以前是粮食主产区,退耕还林前,村民把庄稼都种到山顶上去了,可还是不够吃,大多数人靠卖血为生。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后,枇杷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人居环境大改善,以前村里全是旧瓦房,人均住房面积不到10平方米,现在人均住房40平方米,全是别墅和洋房。由于枇杷社区变成了景点,现在一套房屋价格比以前翻了很多倍,以前一套瓦房不值钱,现在一套至少值100万元,好的要200多万元。其次环境变美了,森林覆盖率从以前的20%发展到现在的60%。最后是村民以前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现在家家户户有产业。“可以说有机绿色发展,促进了枇杷社区变革,让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资源给我们带来了红利。”袁正楷说。

绿色经济惠及于民

发展绿色经济让仁怀尝到了甜头,近年来仁怀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现代农业,规划建设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旅一体化示范园区(景点),让农村增绿、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

如今,仁怀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可谓深入人心。在仁怀采访,人们提及最多的是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该协会是当地村民自发成立的,罗国红是协会会长,据他介绍,协会主要对五马河全厂39.35公里河段进行巡逻保护,防止村民乱倒垃圾、用电和网打鱼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宗旨就是保护青山绿水,造福子孙后代。罗国红告诉记者,他是五马人,小时候五马河清澈见底,夏天在河里洗澡,口渴了随便可以喝几口河水。五马河一直伴随他成长,那时候河里有很多鱼,站在河岸可看到鱼儿跳跃。后来,五马河发生了变化,河两岸有人办起了煤矿和造纸厂,污水直排河里,加上水土流失,河水变得污浊,一下雨散发出一股臭味。从此,河里再没人游泳,住在两岸的居民嫌河水臭,开始搬出去居住。看着河水变质,罗国红和部分村民十分痛心。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尽管河两岸煤矿和造纸厂先后关闭,可部分居民乱扔垃圾的习惯还是没改变,于是罗国红组织有环保意识的村民去干涉这种行为。然而,最初有人不理解,说他们管闲事,有几次去干涉还被对方打得头破血流。罗国红认为这样力度不够,于是和拥护他的村民商量成立协会,以协会名义不仅力度会大些,也会名正言顺,于是去年5月31日成立了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协会成立后,实行24小时巡逻。在协会干预下,河水开始慢慢变清澈,河里的鱼又重新生长起来,夏天不少人前来游泳和游玩。清澈的河水不仅带给大家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商机。罗国红说,今年夏天很多人慕名前来游泳,每天约3000人,不仅带动了地方旅游、餐饮业发展,还让小商品(游泳圈、游泳衣)需求旺盛。王世芹是五马镇居民,也是协农度假山庄老板。她说,自己以前在广东打工,回来后找不到合适职业,开了家小卖部勉强维持生活。河水变清澈后,看到前来游泳的人多了,于是办起了度假山庄。如今,她的山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生意十分火爆,还带领10多名村民为她打工。

河水变清后,带动了五马镇绿色蔬菜、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旅游发展。河水变清后,居民尝到甜头,大家开始拥护罗国红的举动,不少人主动加入环保协会。如今,协会会员从以前的几人变成了400多人。为让协会正常运转,村民自发缴纳会费,从100-1000元不等。今年5月,当地政府还为协会提供了办公场所。

针对五马镇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做法,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王代良感同身受。他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印象最深就是自己从事的工作。“现在,跟别人说自己从事生态文明工作,人们都会向我竖起大拇指,既表尊重,又认为这项工作有价值和意义。”王代良说,从人们对他竖起大拇指这小事可看出,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和关注,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清新空气、良好水源、食品安全的重视。

创新改革绿色制度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仁怀只是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不断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提供了“贵州智慧”。8月,贵州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以及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开放“五个结合”的总体布局。,贵州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战略行动,提出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为三大发展战略,大生态融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贯穿人们生产生活全过程。

王代良告诉记者,贵州提出大生态战略,就是着力建造5个绿色、做好5个结合。“贵州始终坚持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省25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30%的县(区、市)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还林607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7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406平方公里。”王代良说,这些年来,贵州还通过创新体制破解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壁垒,取消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10个县GDP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不仅如此,贵州还率先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建设、率先建立赤水河流域跨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率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率先推动环境资源法庭全覆盖、率先开展单株碳汇生态扶贫试点等,这些举措引领全国生态文明改革之先河。

贵州还注重培育绿色文化,至今为止,已连续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全面开展生态县、生态村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相结合。通过一系列措施,贵州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越守越牢,绿色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强,经济增速连续8年、30个季度居全国前3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贵州森林覆盖率达55.3%,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满意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生态红利带来井喷

长久以来,贵州原始、天然的自然风貌被当作赶不走贫困的“注脚”。如今,贵州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赠予的无价宝藏。

正因贵州生态优势,促进了旅游业大发展。这些年,贵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力打造“山地公园省”“地热温泉省”等贵州旅游名片,促进旅游业增长保持“井喷”势头,带动了服务业较快发展。据统计,全省旅游总人数7.4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0%;旅游总收入7116.81亿元,增长41.6%。数据显示,-贵州省旅游人数逐年增长,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6年间旅游人数从的2.14亿人次增长至7.44亿人次,增加了5.3亿人次。在旅游收入方面,贵州省旅游收入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

正因贵州生态优势,助推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过去大家觉得贵州山多、阴雨天多,做生意都不愿去。今天来看,这些缺点反而成了大数据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9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如此点赞贵州。选址于贵州贵安新区的腾讯公司七星数据中心,就在两座山体之中,交通不便,反而让它安全隐蔽;阴雨天多,带来周边水电资源丰富;山洞温度较低,可以有效降低能耗。

“天无三日晴”成为贵州吸引众多知名大数据企业的优势所在。如今,贵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大数据相关企业从的不足1000家增长至现在的8500多家,不仅吸引了苹果、高通、微软等世界知名企业,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百度、京东等全国大数据、互联网领军企业扎根贵州,货车帮、白山云、朗玛信息、易鲸捷、华芯通等一大批本土企业也快速成长。贵州省商务厅数据显示,已在贵州落地的200多个大数据项目投资额超过2400亿元,落户贵州的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已超过150家。

正因贵州生态优势,加速了脱贫攻坚的步伐。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过去5年决战扶贫攻坚大踏步前进,脱贫成效显著。5年来,全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70.8万,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8%以下,减贫人数全国最多。不仅如此,贵州生态优势还促进了矿泉水、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商品、特色农产品等产业的发展。

对此,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发展理念的调整,特别是“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的落实,曾经阻碍贵州这一中国西南内陆省份发展的不利因素,正在转变成新时代贵州发展的独特优势。“一带一路”的实施,基础设施的改善,使贵州拥有了直通周边国家的区位优势,从曾经对外开放的后方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贵州依托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民族文化特色,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环保产业、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独树一帜。”左定超说,贵州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搞粗放型发展,再也不会把矿产资源贱卖出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向绿色要红利,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我相信,今后贵州将呈现出一种新景象:穿过一个隧道,跨过一道桥梁就是一片新天地。山水、田园、乡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可以和谐相处,共生共融,互为风景,互为支撑。”左定超憧憬着“多彩贵州”的未来。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史晓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