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五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五篇

时间:2020-11-18 05:19:26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五篇

读书笔记话三国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陪娃读书记录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篇,可打印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之三国:

中国人的三个梦:圣君梦、清官梦、侠客梦。

农业民族重君臣父子、纲常伦理、江湖义气;

商业民族重契约精神、法治观念、公民意识。

忠用来规范别人,义用来规范自己,我忠诚、你仗义,秩序便得以维持,关系便得以维系,天下便得以太平。而我们现代中国则需要建立新的社会观、道德观、历史观和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通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来完成。

贵族地主在秦汉,士族地主在魏晋南北朝,庶族地主在隋唐。

诸葛亮是累死的,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一旦对厌恶之人事改观了,则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6:曹操一纸檄文,招来十八路诸侯,推袁绍为盟主,似有大干一场的架势。可其看点,也只有个关公温酒斩华雄。整个联盟,没有对董卓造成任何的伤害。

曹袁联盟为何而败?表面上看,鲍信怕孙坚抢功,暗拔其第鲍忠抄小路提前攻打汜水关 ,反被华雄斩于马下;袁术怕孙坚除狼而得虎,故意不发粮草,致使孙坚夺关失败;后在李儒的撺掇下,董卓放弃洛阳,西迁长安,曹操弃各诸侯,独自冒进,差点命丧荥阳。这一系列的事,其实是曹袁联盟形也分散,神也分散的必然结果。

曹操发檄文,聚诸侯,必然有自己的一番规划。可是,实力比不过袁绍,才将盟主之位,恭送给袁绍。只是,袁绍确实不当其位,没有将众诸侯真正联合起来,完成大家共同的心愿,致使大家各怀异心。

孙坚于枯井中,得传国玉玺,首先想到的不是上交联盟,而有了非份之想。袁绍不给台阶,欲当庭对质,没有造成联盟内部火并,已算万幸。

曹操见联盟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自引军投扬州而去,公孙瓒对刘、关、张说:“袁绍无能为也,久必有变,吾等且归。”于是,一个气势汹汹的联盟,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曹袁联盟也好,十八路诸侯也好,其实质是一帮乌合之众,其力量一定松散。攥不紧拳头的手,只是一个五指张开的巴掌,打出去,也毫无威力可言。

曹袁联盟不是败在实力,而是败在各怀异心。坚持下去,也可能会被各个击破。或者自相残杀,离原先约定的路,只会越走越远。

所以,联盟的失败,是必然结果。

手抄写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是英雄,刘备是伪君子,诸葛亮是科学家,司马懿是政治家,周瑜是企业管理家。

读完就知道:英雄都死了,伪君子得了民心,枭雄都败了,小人都活着,有才能的全压抑了。

英雄?可歌、可泣、可赞、可叹!

一个小学生写的三国读后感

#三国人物# #三国演义# #读书# #今日读书笔记#

近日读三国,总是记不住前后的人物关系,所以试着回头重新读,边读边做个人物与事件简图

一张图做了两个小时[捂脸],还挺费劲,希望各位朋友多多指正,让我有点坚持下去的动力[祈祷][祈祷][祈祷]

学生作品《梦回三国》读后感

穿越三国的题材并不少见。但对这个刚上四年级半年的小男孩写下的作品,我还是有些吃惊。我特意打电话问了他:“怎么写出来的?″他告诉我平时喜欢看《中国通史》等历史题材的书。这次作业就以三国为题材了。他读的文言版的《三国演义》,不懂的就上网查了解释。写作的时候把有些解释放在文中,幻想自己穿越成诸葛亮,重新演绎了三国故事。从文字上看,成语运用得很多,句式有一点点文言的感觉,应该是看这类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带出来了,是历史小说的风格。将历史与文学结合起来,无论文中有多少原著的内容,教学相长的目标算是达成了一些。学生看了名著,懂了历史,写了文章。这份寒假作业完成得很好。看的过程中,我不由慨叹,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不过是布置了一个主题作文,实在没想到孩子们写得这么好。无心插柳柳成荫,有的时候,老师所做的,都不知道会带给孩子们什么。如此好的文字,如此优秀的学生,让我这个老师不由反思自己,我可否能与我的学生们一样,写得那么好呢?老师就是个推手,只要孩子们认真做,我会告诉他: “你很棒,做得很好。"总有一天,他们会更好的。

摘录一段文字: 我一听便识出这便是蜀先生刘备,我急忙问身边小童:“门外这位先生来这儿找过我多少次了?”小童回忆了一下,认真地说这是第三次来找我了。按照剧情来讲刘备的三顾茅庐已经完成了。既然现在我是诸葛亮了,我应该请他们进入院中,拜刘备为主公了。于是,我毕恭毕敬地请刘备进来,就目前天下的形式与他推心置腹地畅谈。我们的各种想法不谋而合。经过这番交谈后,我跟着刘备回到军营,整顿军纪,谋划策略,听从他的安排,与东吴结盟,做了一系列对蜀汉未来发展强有力的必要措施。

.10.31

寒假期间,20多个小学生,聚在一起读《三国演义》。看完他们的读书笔记,我这个自诩爱读书的大人汗流浃背。

前几天,我被一个朋友邀请进她和学生的读书群。朋友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原来在人大附小工作。这个寒假,她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三国》。

得知我平时喜欢读书,朋友邀请我进群旁听,给他们提提意见。进群之后,我才发现比起这群小学生,我真的是弱爆了。

我平时读书,大多是快速翻一遍,然后摘录一些金句,再写点书评,复盘自己的思考。这就算完事儿了。

再看这群小学生,首先他们是带着问题,逐字逐句地精读每一章。读书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批注,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还时不时地梳理故事的逻辑框架,做成思维导图。与书中人物对话,代入主人公的角色,换位思考。

最后,小伙伴之间还会根据书中内容展开探讨,相互交流。

朋友说,之所以带孩子这样阅读,就是希望能从小培养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批判思维,帮他们形成逻辑自洽能力。

看着孩子们的读书笔记,我不禁感叹,这深度、这体系,让很多大人都望尘莫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输入——思考——输出”啊。

正如那句名言:“让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路。”真正厉害的人,不仅要多读书,更要会读书。一直这样读下去,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

感谢这群小学生,在牛年伊始,给我上了一堂牛气冲天的“读书课”。

#个人成长# #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