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解读《简读中国史》1 为何西方人“弑父” 中国人“杀子”?

解读《简读中国史》1 为何西方人“弑父” 中国人“杀子”?

时间:2021-03-17 19:17:31

相关推荐

解读《简读中国史》1 为何西方人“弑父” 中国人“杀子”?

Hi,感谢您听到我,我是晓书童。好久不见,我回来了。

接下来我们要聊的这本书是《简读中国史》作者同学们都很熟悉了,张宏杰老师。去年我们解读过他的《曾国藩传》,那算是我整个最有收获的一次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

说到历史这个话题的,我相信有不少同学会和我一样,在上学的时候对历史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教科书上是生硬罗列了一大堆的朝代年号,陌生的人名地名,以及一系列大事件。

我这个人记忆力特别的差,而且对数字极其不敏感,就连在节目里我都经常把年份给说错。课堂上把诸多历史事件的简要过程和结论直接塞给我们,每个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一一分列开来,让我们背,所以历史这门课对于我这样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的不友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了。

张宏杰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他说历史本来是非常有趣的,就像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像是把菜拿去冷却、风干、分解,把其中的蛋白质、脂肪、盐和各类微量元素全部一一端上来,让我们像是吃药一样的吃下去。

后来,当我离开学校,自己开始读一些历史书的时候,又慢慢勾起了我的兴趣,那些在教科书上原本令人厌烦的朝代、年号和事件,当被一条条逻辑主线给串联了起来,当我们洞察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背后规律之后,一下子就变得立体和有趣了。

为什么读历史?我们不谈什么家国天下,爱国情怀。历史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格局,一种行事的智慧与一份安定的力量。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古往今来,人类一直绞尽脑汁要解决的问题无非就是生存与发展,这从未改变,无论我们身着什么样的服饰,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掌握着什么样的技术。今天的社会已经高度文明,历史的借鉴意义依然如此强烈吗?当然。人性中的许多特质,不用说几千年,甚至是几万年来都不曾改变。回看历史,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人类究竟有多健忘,看到哪些错误是重复不断再犯的。

对于个人的生活来说,历史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海量的数据库,今天我们所遇到的挫折、机遇、困境与挑战,其实在历史上已经有无数人为我们演绎了无数次。他们如何应对,带来了怎么样的结果,这些行为全部都被存储进了这个数据库,给我们当下的行为选择提供了一个详尽的参考系。

与此同时,人类在历史上经历的那些大风大浪,如果我们能做到感同身受,当然就可以看淡自己生活中的小波折,自然而然就能获得一种安顿身心的平和感。

张宏杰老师说:“读史使人明智”并不是说多读几本历史书记住一堆年号就能聪明起来,远没有这么简单,读历史的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

我们中国非常重视历史,商代就有史官开始记录。一套二十四史,3000多万字,全是古文,全中国都没有几个人能够通读的。就连专业学者啃这套书都要啃十几年。再加上像是《资治通鉴》之类的大部头,那就更多了。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摸到规律,当然不简单。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是按照好人坏人的简单思路对复杂的历史进行整合,亲贤臣,远小人,所以天下兴隆,亲小人,远贤臣,则天下颓唐。对历史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一层面当然很肤浅。这样肤浅的认识,甚至构成中国从秦朝到清朝,2000多年一直在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读历史不一定能带来智慧,还可能带来愚昧。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

我说几个历史观点,同学们听听看:

欧洲中世纪就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以推翻王朝为目的的农民起义是全世界共有的现象;

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一样,统治者都是世袭的;

中国历史上腐败如此严重,就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反腐的决心;

历史当然是线性发展的,越往后自然越先进。

这些观点说的是对是错呢?应该是对的吧。

我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头脑中所充斥着的大量错误常识中的几个而已。

我们要聊的这本书叫《简读中国史》,怎么会扯到欧洲中世纪和罗马帝国?

本书的副标题叫做:“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张宏杰是要帮助我们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迅速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

历史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那些权谋斗争和王朝兴替,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每次都是花样翻新的,可在张宏杰看来全都是一些规律性的重复。这本书跳出了具体的朝代,人物与事件,聚焦历史背后的大规律,揭示了底层的游戏规则。

我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

这本书就是把中国放到世界的背景下去观察,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寻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纵有五千年,横有四万里,视野越是高远,我们对于中国史的理解就越是开阔。

中华历史的几大脉络

翻开书本,开篇张宏杰就为我们简单梳理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几条大脉络。

第一条脉络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感觉非常自豪的事情,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历史上其他的古文明都已经灭绝了。

今天埃及人除了利用金字塔发展旅游业之外,他们的文化与古埃及文明没有任何关系。两河流域的所有文明,比如说苏美尔文明更是如此,直到考古学家挖出几千年前的神庙遗址,人们才知道这片土地上竟然出现过如此辉煌的一段历史。再比如说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蛮族涌入,社会被彻底改变,拉丁语也变成了死的语言。古印度文明也在外族入侵之后被掐断。

中国也遭遇外族入侵,但是所有的外来文化全部都被中国文化同化或吸纳。全世界唯独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以贯之。

第二条脉络是中华文明极为早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施行分封制的国家。而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以及今后数千年的社会结构在这段时间就被完全塑成。秦朝中国又率先创立了郡县制君主专制国家,当时所实现的国家对于人民严格和精密的控制,是其他文明根本无法想象的,而西方出现这些东西都是要在1000多年之后了。

秦朝之后,一直到清朝末期这两千多年,中国思想文化基本上就是沿袭先秦诸子,政治制度也是沿袭秦治,没有本质性变化。

第三条脉络是两头剧烈变化,中间不断循环。

中国历史上两次重大突变分别是周秦之变和卷入全球化。

周秦之变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从封建制进入帝制时代,之前那种“小国寡民”的小自治体被统一成了大共同体,政治权利一竿子插到底,国家控制每一个人,汲取能力空前强劲。

第二次重大突变就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也就是李鸿章所说的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让中国不可回头的卷入到全球经济秩序中,整个社会的运转规律又一次发生质变。

而在这两次剧变之间的2000多年,则是我们熟知的王朝兴替。一个王朝一二百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之后被一个新的王朝取代,如此循环往复。

最后一条脉络是边疆与中央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新兴政权,都是起自边疆地区。对于夏来说,商人是东边的边缘民族,对商来说,周是西夷。后来在中原诸侯看来,灭六国的秦也是西边的蛮夷。

到了汉代之后,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占据半壁江山甚至一统天下就成了一种固定模式。一统天下的是蒙古元朝和满洲清朝,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则是北魏、契丹和女真的金朝。

边缘民族入主中原不是特例,而是贯穿中国历史的一个规律性现象。

夏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出现在河南。汉族的前身就叫华夏族,华夏也是中国的代名词之一。

《全球通史》的作者一再的强调一个观点:“文明是在交流与碰撞之中产生的”。

世界有5大州,但是你看中东、希腊、印度、中国和埃及这些较为发达的文明全部都集中在欧亚大陆的中心,美洲、澳洲与非洲中部的文明都是相对低级的。为什么?

这就是因为欧亚大陆是相互连通的,各文明在交流中快速发展,而其他地方都是相对隔离,长期的与世隔绝必然造成文明的停滞。而夏王朝之所以诞生在河南也是这么个道理。

河南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大地各文化的中心,一方面,各地文明的交流都要经过这里,所以他可以在不断的接触与学习中快速进步,另一方面,河南周围没有天险,四面都会有可能的威胁,又逼迫这里的文明部族强化了自我的组织能力。

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之外,夏王朝的诞生还有来自中国版图之外的世界因素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小麦从中东传入了中国。

小麦本来是中东的一种野草,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就借助人类之手传遍了全世界,毫无疑问,它是地球上最成功的植物。到底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这是在《人类简史》那本书中,我们曾经讨论过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思考角度。

尤瓦尔赫拉利和王东岳都认为,人类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进入到农业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我觉得他们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很多人是根本无法接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看之前的节目。

小麦是一种高产作物,在它的支持下,人口得以快速增长。但是小麦是需要灌溉的,所以要大面积耕种必须要有公共管理系统对于水源进行分配和调节。这就逼迫着部族社会管理组织水平的迅速提升。

所以,夏文明的出现,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存结构,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匹配程度,一定是文化得以发生的第一因。

除了小麦之外,还有很多东西都是外面传过来的,比如说我们老祖宗说的六畜兴旺。六畜中只有一半,猪、狗和鸡是中国的土产,另外三样牛马羊都是中亚传过来的。还有一些重要的技术青铜,战车都是。

甚至就连我们的12生肖都不是原创的,埃及、印度和希腊竟然都有12生肖。这属于天文知识,其实最早是起源于古巴比伦,后来中亚人民模仿他们的黄道12宫搞出了12生肖,传到了中国。

中国文明的特质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张宏杰说中国文明具有独特性格,体现在两个方面,血缘家族与祖先崇拜,只要聊中国文明一定会说到这两点,要理解中国文明的特质这是最基本的起点。

经常听人说,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其实不然,我们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他们认为有天堂地狱和上帝。而我们认为,人死之后会永远的生活在阴间。所以我们每年节日都要给祖先烧纸,请他们保佑在世的后人。

张宏杰说他舅妈很有逗,她长期因为一件事情极度焦虑,没有孙子。他儿子两孩子都是女儿,为了让儿子生第三个,她想尽办法,甚至不惜喝农药。之所以非要有孙子,是因为他担心绝后,以后自己在阴间没有人给她烧纸钱,就只能沦为孤魂野鬼,永远以乞讨为生了。

对于中国人说,作为子孙后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祖先,“国家大事,唯祀与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两件,祭祀和打仗。

有同学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传统的落后的封建迷信吗?之前我们强调过,所谓文化不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不是这些高于生存的表象,文化它就是生存本身。一个文化之所以长久不衰,原因绝对不是因为人们的迂腐,而是因为它有利于生存。

新石器时代之后,部落规模越来越大,从原来的几十人变成了几千人,祖先崇拜的重要性一下就凸显出来了,因为它能带来凝聚力,让人们团结在一起。后来很多部落转化成邦联,也就是原始的国家,都是以供奉祖先的宗庙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统治结构就是血缘结构,谁的辈分最高,谁就是首领,然后血缘的远近亲疏就决定了政治与社会地位。

后来的三代,也就是夏商周的政治结构都是由此直接演变而来。三代的城市遗址共同的特点就是宗庙位于国都的绝对中心,规模比王宫更大,都是用来搞祭祀的,青铜器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用来制造兵器和农具,而传到中原之后,我们首先拿来铸鼎,装祭祀品。

遇到重大的决定,要在祖先灵位烧乌龟壳前进行占卜。

遇事不决就占卜,这只是因为的很愚昧吗?不是的,愚昧和迂腐的对于历史来说基本毫无解释力。其实,当时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量极低的时代,却要做出关乎氏族命运的重大决策。比方说有敌来犯,要打仗。打不打?是迎战还是搬迁逃跑?我们没法像今天一样,全方位进行侦查,知己知彼,评估出胜率然后再做决定。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还必须要做出重大决策,怎么办?

答案就是占卜,第一个好处是可以做出决策,犹豫就会白给,不再举棋不定。第二好处是大家都相信占卜的结果是祖先的神谕,所以能极大的调动士气。

在今天大信息量时代里看起来极为荒唐的占卜,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决策方式。

其实祖先崇拜这个东西,本来全世界人类同胞一开始都是这么玩的。可为什么其他文明慢慢的就离经叛道,把老祖宗搁到一边,去崇拜上帝或者搞其他宗教去了?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对此,张宏杰提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说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有同学肯定听说过,说有一位国王,得到神谕,说他的儿子将弑父娶母。国王很害怕,所以他的儿子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扔到了山里,孩子被牧羊人收养长大。一天在城里,国王与俄狄浦斯狭路相逢,但互相都不认识,言语冲撞了几句之后俄狄浦斯在盛怒之下就把自己的亲生父亲给杀了。后来机缘巧合他又被民众选为新的国王,按照习俗他又与前王后,也就是自己的母亲成婚。“弑父娶母”的预言成真。

希腊神话中,弑父的例子蛮多,宙斯也是,宙斯他爸就是把他爷爷给阉割了之后成为了神界的主人。爷爷死前预言说:“你一定也会像我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于是父亲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他吃掉,生一个吃一个,直到第6个孩子宙斯诞生,被母亲调包侥幸活了下来。宙斯长大之后,真的就推翻了父亲自己成为众神之王。

与希腊神话对照,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弑父这样大逆不道的情节是没有的。我们看到的都是杀子。

比方说尧舜禹当中的舜很有才能,但是他的父亲瞽叟不喜欢他,舜虽然经常遭受无缘无故的毒打,但都逆来顺受,从不反抗。尧听说了之后觉得舜品德高尚准备重用他。瞽叟就更不高兴了,想方设法的想要弄死舜,但舜一次次又死里逃生,始终没有与父亲反目。

这样“不惜一切代价建设和谐家庭”的精神,让舜成为了最伟大的圣贤。今天我们听这样的故事是不是觉得十分怪异。但是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前,这就是教育所有中国人的经典故事之一,被列为24孝之首。

24孝里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一个大灾之年,一个叫做郭巨的大孝子,为了省一点口粮给母亲,把自己的儿子给活埋了。因为儿子死了可以再生,母亲就只有一个。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郭巨埋儿。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极为强调孝道,那为什么希腊是弑父,而我们是杀子呢?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在之前节目中讨论过的,中原农耕文明与西方半农业半工商业文明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半封闭地貌,北面是草原和荒漠,西面世界屋脊,南面云贵高原加横断山脉,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被围起来的一大块腹地,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定居发展农业。

而希腊地理环境正好相反,开放地貌,土地非常贫瘠,不利于农业耕作。这样的生存结构就决定了中国与希腊文明的区别。

我们沿黄河两岸定居耕种,发展农业文明。所以我们不讲什么自由人权,我们讲究精密协作,讲究社会伦理,形成紧密的血缘纽带而不散。

种地这种事情,人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代代的重复。所以老人的经验至关重要,他们知道什么会发洪水,什么时候应该播种。所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年人自然而然成为农业社会的权威,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尚老的社会。与老相关的都是好词,老实、老练、老板、老总,都有成熟、稳重、德高望重的意思。

而希腊人的只能种植葡萄和橄榄,做成葡萄酒橄榄油,通过海上贸易换回粮食。大海显然是年轻人的天下,一次远航历时几个月,与风浪搏击,这显然不是老年人该干的事情。所以早期希腊社会富有的都是年轻人,希腊歌颂的也都是青春、力量和健美。

远航经商的生活方式自然打散血缘纽带。不可能是一个家庭老老小小一起出海,又不是度假,所以只能是各家的年轻人组成在一条船上,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古希腊,儿子成年之后,父亲就会承认彼此之间的平等地位。血缘纽带不断松弛,父权不断弱化,成年人以平等的方式组成社会,从而创造出希腊民主城邦。

弑父精神就是推动西方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精神动力,人们对于家庭权威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于社会权威的态度,所以西方文化敢于反抗权威的特性特别突出,自由、平等与契约精神,这些形成了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国的商业自始至终都不发达,我们向来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因此在其他文明因为商业发展而血缘断裂的时候,中国却出现了血缘群体的不断扩张,从家庭到部落,再到部落联合,最终形成国家。

西方的城市,都是由商品交易中心,也就是经济中心发展而来的。而在古代中国,城市全部都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城市最核心,最辉煌的建筑一定是用于祭祀,用于巩固血缘纽带,宗法礼制的宗庙。

有学者就说:“推动中国文明形成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是政治,而世界上其他地方,则是技术和贸易。”夏商周三代,就是血缘纽带的不断扩大。

下期节目,我们去看看之后的春秋战国乱世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