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徽派建筑 闽南古厝 客家土楼…在古民居中追溯中国建筑文化脉络

徽派建筑 闽南古厝 客家土楼…在古民居中追溯中国建筑文化脉络

时间:2024-03-16 19:18:34

相关推荐

徽派建筑 闽南古厝 客家土楼…在古民居中追溯中国建筑文化脉络

有 易 思

易 采 汇 趣 味 解 读

有 意 思 的 地 产 冷 知 识

中国古建筑文化,植根于中国的古民居之中。辽阔的疆域与众多的民族,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催生出多样的生活方式,让各地区的古民居呈现出独有的色彩。

徽派建筑

古徽州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墙深宅是徽派建筑结构方式,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水墨画一般的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标志。

“黛”,是一种青黑色颜料,古时候女子用它来描眉。在多雨的江南,黛瓦长期饱受雨水打湿浸泡,久而久之长出了薄薄的苔藓,远看仿佛墨晕成的黑色。

“粉墙”,就是白石灰进行粉刷过后的墙面。南方气候潮湿,而石灰具有一定的吸附性,有防潮吸湿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墙体。

闽南古厝

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是一种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宗庙祠堂的居住形式。

闽南古厝始于明清时期,不同于普遍的青砖灰瓦白墙,大量使用红砖红瓦,以泉州为核心,向周边辐射。

红色被称为宫廷色,红色的建材本该专用于皇家宫殿、庙宇及帝王宗祠这一类建筑。

闽南人以红色为尊、为大、为喜、为吉。闽南人“敢为天下先”,加之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山高皇帝远”,于是“违禁红色建筑”在闽南一带悄然风行。

学者表示这也与闽南人长期从事海外贸易,民间积累了巨大财富以及炫奇斗富、讲求排场的乡风有关。

客家土楼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千年迁徙发展而成。在中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中,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当客家人因为战乱、饥荒从中原迁徙到福建、广东等地,与当地人之间发生了血腥的械斗,易守难攻的土楼便是客家人的城堡。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漳州等地,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这两种在当地取之不尽的材料。

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调节作用,环境太干时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能够吸收水份。

土楼的多种形状中以圆筒状坚固性最好,能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

内部为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广东围龙屋

同样是客家建筑,广东与福建有着不同的形式。

广东围龙屋又称被称为客家围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常见于粤东一带,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采用中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围龙屋在整体造型上就是一个太极图,中轴线房间为龙厅,正对上堂祖龛,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庄重,历史学家考察认为这种民宅建筑与古代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表现了儒家文化的审美旨趣。

东汉魏晋时期,由于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式制度逐渐形成。

最早的客家人就是从魏晋时期由中原向南迁播,到了新的落脚地,自然以一个家族为整体聚族而居。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最早是一种半地穴式的古老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周代。

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即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时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穴居和窑洞有着天然的直接联系,陕北窑洞可以说是人类定居方式的活化石。

陕北窑洞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拱顶的承重强,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的特性,让窑洞有了“神仙洞”的美誉。

北京四合院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这就是四合院,一种北方传统合院式建筑,以北京最有代表性。

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在了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

南方的住宅院落一般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北京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连接,较为开阔。

住房是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建筑设计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才让各地区的古民居呈现出这样截然不同的色彩。对于正在迅猛发展的房地产业来说,建筑只有同时考虑当地地理环境与当地人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宜居建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