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时间:2024-03-24 08:47:15

相关推荐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今天说的这本书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本书一共448页,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述书中精髓。

本书的作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出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

1940年,21岁的塞林格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作品,从此走上了创作之路。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但始终没有让他在文学界有多少存在感。直到1951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成为美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作品。

这本书什么能够在当时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呢?要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作者在二战后五十年代初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战后物质生产发展飞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此时,美国政府遏制共产主义,加剧了冷战,他们还在国内镇压进步力量,核战争的恐怖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

有些人粉饰太平,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有些人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想要反抗,却又缺乏光辉的理想,找不到一条光明的出路。因此美国的当代史学家把美国的五六十年代称为“静寂的五十年代”或“怯懦的五十年代”。在这种环境下,有些年轻人会以消极的方式反抗现实,作者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就是这种群体的一个代表,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这句话,可谓是给了这本书极高的评价。此后,《麦田里的守望者》也直接影响了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创作。

什么是意识流文学呢?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它侧重于描述人物的心理意识,说白了就是主人公想什么,作者就写什么。如果你还没有理解的话,可以让你的一个朋友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在你面前不停地用正常语速说话,说什么无所谓,你可能就懂了。

无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主人公难以言说的内心世界都可以通过意识流的手法天马行空地表现出来。像著名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喧哗与躁动》、《尤利西斯》都是经典的意识流作品,对意识流文学好奇的朋友不妨找这几本书来看看,感受一下。

随着一个16岁男孩的叙述,我们把视角投向了这个男孩——霍尔顿的生活之中。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然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包括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都已经没有了任何兴趣。他那有着魁梧肩膀的室友,爱挤粉刺的朋友,还有势利的专门巴结有钱人的校长都让他感到十分不舒服,满校园的假模假式,真让人反感。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霍尔顿因为5门功课中有4门不及格而被校方开除,这已经是他第4次被开除了,可是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以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不敢贸然回家的霍尔顿,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这旅馆里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待在这种地方实在太无聊了,于是,霍尔顿决定去夜总会厮混一阵。可是无论怎么玩,他依然觉得心里十分烦闷。

霍尔顿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在回到旅馆以后,糊里糊涂地让电梯工毛里斯叫来了一个妓女,妓女一看到他又紧张害怕,于是按照之前讲好的价格,给了妓女五块钱,想把她打发走,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剩下的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吃早餐的时候,偶遇了两个修女,看到自己有能力吃鲜肉蛋之类的食物,修女只吃面包喝咖啡,消极处世的霍尔顿不但没有丝毫自得之感,反而觉得心里觉得非常难受,于是,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他迷恋萨丽的美色,却又十分讨厌看到萨丽那爱慕虚荣、假情假义的样子: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到处寻找熟人等待搭讪……

这些行为都让霍尔顿厌恶至极,恨不能赶紧结束这次约会。在和萨丽的相处中,霍尔顿越发觉得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竟独自去看了场电影,他一直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看过电影以后,霍尔顿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这样的话,岂不是永远都见不着妹妹菲苾了,于是,霍尔顿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他叫醒他的妹妹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突然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他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最终他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却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说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为劝说妹妹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了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在霍尔顿眼中,妹妹菲芘就好像一个天使,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着菲苾在旋转木马上一圈圈地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竟然险些大嚷大叫起来,就这样,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他的内心依旧十分苦闷、彷徨,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倒下,被送进了一家疗养院里。那些心理医生的谈话,没有让霍尔顿“顿悟”,至于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这本书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至于主人公霍尔顿最后究竟是精神崩溃还是继续上学,按部就班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这种反英雄人物的刻画,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这本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口吻叙述的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之间,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在模仿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青少年成长的某个阶段,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作为成长的指示标。而在霍尔顿的生活里,这样的人物是缺失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成长中对自我认同感的缺失,是这个人物痛苦的根源。他叛逆但不乏善良,在自暴自弃中寻觅成长,步伐蹒跚却矛盾地坚持前行,他讨厌成人世界的伪善,却又用更多的行为和语言将自己装扮成了成人。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会在霍尔顿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呢?虽然我们没有那么反叛,没有去消极对抗生活。但是,我们学着交际,学着应对各种局,穿梭在酒杯之中,结束以后呢?除了留在微信朋友圈里照片之外,还留下了什么?

看着微信上别人过着优雅富足的生活,看看自己,偶尔会感觉无比的失落。可反过来想想,可能大家还在羡慕我们自己的生活,谁又会把糟糕的心情,不堪的往事拿出来晒呢?在各种旅游照,各种饭局照的华丽外表下,究竟还藏着什么呢?每一次狂欢过后的独处,你是否会有种周围的空气都凝结了的感觉呢?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霍尔顿,也许只有那么一闪念,在骂着整个社会。可是,我们却还没有霍尔顿洒脱,因为,我们不肯放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自我排斥和自我接纳,是成长中不断交错的心理状态。一时为某些原因沾沾自喜或斗志十足,又一时为另一个别人不理解的原因对自己全盘否定,这些念头不断交替地出现,然后再不断自我协调整合,完成对自我认识的统一,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

如果有一个念头持久地占据在头脑中,过于自我怀疑与否定,过于自满,不能及时对自己的状态做出调整,那么心理危机就会产生。这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觉得身边没有满意之处,没有任何值得努力争取的事物让他为之奋斗,这就好像是一个魔咒,一个自己在睡梦中,永远都无法打破的魔咒。

玩世不恭与痛恨一切,只不过是找不到希望时,热爱生活的最反向的表现。所以,这个少年心中的希望依旧还在,只是更需要时间的温柔打磨,他会看到生活的全部。在任何成长中,一切不能消灭你的,都将让你重生。

就像凤凰浴火重生一样,每一个人都要遇到迷茫的时候,会寻找各种心灵鸡汤,正能量,可那都是外界的能量,真正能战胜心魔的只有自己的心,就像哈利波特遇到摄魂怪的时候,他感觉是父亲的守护神兽救了他,可是救他的只会是自己。

这本书就像另一个反面的自己,借由他发泄心中对整个社会的控诉,有一种暗自畅快的感受,但是不代表我们不阳光。霍尔顿真正的内心深处才是最纯净的,或许常年穿梭在酒杯中的你早已忘记什么是伪装,什么是真实,如果你意识到了,或许可以重新开启它,感受真实,感受自己。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向往自由的小孩。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最高速的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下期再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