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作文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作文

时间:2022-11-25 10:56:49

相关推荐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左右作文

必读经典名著《水浒传》读后感精选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然后是《西游记》,惭愧得很,《红楼梦》这本巅峰之作,到现在我也没有认真看完。我对《水浒传》有多熟悉?这样说吧,梁山108将,每位将领的称号我都能叫出来,比如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等。同样的,对于《三国演义》的将领,也了然于心。看了小人书再看小说,后来还看电视连续剧,不熟悉都难。四大名著,陪伴了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和青少年,在那个没有网络游戏和手机的年代,读书是我们的娱乐。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阅读任务,也不会去写读后感或者思维导图,但很享受读书的过程,没有任何功利性地阅读,是快乐的阅读。四大名著,还是要认真读一读。#教育##阅读#

眼光不同,你看到的就不同,眼光肤浅看到的就是表象甚至假象,眼光庸俗,你看到的就是俗相。

人生在世,修行也好,读书也好,最终都会体现在眼光上。

和鲍鹏山老师一起读《水浒》,课程笔记第44节。(连载中)

有一句话我倒是非常喜欢,叫“勿忘初心”。勿忘初心就是坚持自己,坚持自己就是改变世界。

相反,如果你觉得一时一己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马上就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世界会越来越糟糕。因为你自己的这个阵地已经丢了,你已经投降了, 你改变了,你这个岛就塌陷了。你改变了,我改变了,他也改变了,一个一个的岛塌陷了,到处都是汪洋大海了。

这个海是什么海?

这个海就是佛家讲的苦海,而且因为大家都已经塌陷了,所以已经没有岸了。

苦海无边,还回头无岸,这世界就彻底的沦陷了。

这种情景也有一个道家的词来形容“陆沉”,就是大陆沉没的意思。

整个大陆一下子全沉没了,变成苦海了。

问题在于,当你不断的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时候,你快乐吗?你真的成功吗?

你不仅不快乐,你还会被弄成“四不像”,什么也成不了,除非成为三个东西:

第一废物,因为一事无成;

第二怪物,因为心理扭曲;

第三浊物,因为肮脏下流。

鲁达做了和尚还是鲁达,它不会变废,也不会变怪,更不会变得污浊,这一点我们尽可以放心。

鲁达做和尚也是一个鲁达样子的和尚。他不是把自己做成和尚的模样,而是会把和尚做成一个鲁达的模样,从此和尚的样板里就有了鲁达这样的一个品类。这就是鲁达对这个世界的丰富性的贡献。

这是生命的顽强,也是个性的坚定,还是境界的不可贬低。

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人,这样一个精彩绝伦的人要去做和尚了,我们还是感到很难过。

但是,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却是什么呢?

不是你鲁达愿意不愿意做和尚,而是那边和尚还不要你鲁达呢!

人生有时候真是这样,我们已经不得已了,已经认命了,已经接受了我们不喜欢的生活,但是这个我们不喜欢的生活偏偏还不接受我们。

想一想也是啊,五台山这样的佛界至尊,千百年清静去处,能够收下他这样一个冒冒失失、莽莽撞撞、杀人放火的人吗?

我们回到小说来看一看,当赵员外带着他进了五台山,对智真长老说,希望长老能够剃度鲁达为僧。长老倒是没有意见,于是就叫来了首座、维那商议来剃度这个人。

首座,我解释一下,首座在寺庙里面的地位仅次于方丈,也就是说他仅次于智真长老了。有时候甚至代使住持的这个职能。维那,是掌管佛门的一些规矩的。所以,长老把他两个人叫来商量一下,如何来剃度这个人。同时,又吩咐监寺和都寺安排斋食。那么监寺的职责是掌管寺庙里的库房,掌管一些必需品的发放。都寺,是统管寺庙里面的总务。

那么首座看了鲁达这个人以后,就去与其他的和尚商议,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

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看这个赵员外带来的这个人哪,不像一个出家人的样子,我看他一双眼睛,怎么那么凶险呢?

讲到这里,我要先表扬一下,首座他真的是有眼力,看得出来,这个新来的“非我族类”呀!这是一个杀人放火的人,不是一个坐禅念佛的人。

其次,我们还要感谢首座。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从他的话里面可以看出来鲁达的眼神。鲁达从一出场到现在,我们知道他的长相,我们知道他的身板,我们甚至知道他的气质和个性,但是他的眼神什么样子我们还真不知道。

现在首座的一句话用了一个词,叫“凶险”,鲁达的眼里面确实有着不一样的光,在首座的眼里面就是“凶险”。

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就是杀气。首座看得出来这个人的人生舞台应该是沙场和战场,而不是道场和坛场。

首座这么一说,其他的和尚也都赞成,于是他们就安排负责接待宾客的知客,把赵员外和鲁达请到宾馆里面。把他们支开以后,这些人来对长老说:刚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地方,这些和尚对鲁达的形象的描写是:形容丑恶,相貌凶顽。

但是,我们知道鲁达的形象,我们在以前也是在《水浒》中看到描写的鲁达的第一次出场,是通过史进的眼中看出来的鲁达。史进的眼中鲁达是:面圆而大,鼻直口方。

现在,在僧人的眼中,鲁达是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人是一个人,像却有两个像。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我告诉你这就叫眼光啊!看世界有看世界的眼光,看人有看人的眼光,看小说,还有看小说的眼光。眼光不同,你看到的就不同,眼光肤浅看到的就是表象甚至假象,眼光庸俗,你看到的就是俗相。

人生在世,修行也好,读书也好,最终都会体现在眼光上。

读后感:

眼光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浮云遮望眼,时时有。古人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读后感[666][666][666]

看了红楼梦,

得了相思病。

看了西游记,

尽出鬼主意。

看了水浒传,

不行咱就干。

看了三国演义,

常耍阴谋诡计。

大家梦寐以求的15篇名著读后感来了,全都整理好在这了,家里有孩子的,为了孩子也要收藏起来,孩子学习写读后感的好资料。

从小学开始,读后感是必学的一个知识点,也是课后作业必不可少的一个作业,写读后感不止可以培养阅读的好习惯,更是可以起到回顾内容的作用。

但是,很多孩子在看完一篇文章后,就不知道怎么写读后感了,半天写不出来一个字,感觉跟没看过一样。

其实,写不出来并不是没有看文章,而是没有掌握好写读后感的方法,所以不知道如何去下笔写,没有方向。

今天,周少给大家带来15篇名著读后感,全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包括《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童年》等这些名著,很值得家长们拿给孩子学习。#头条教育星师计划# #教育微头条# #教育#

15篇名著《读后感》,全都给你们整理好在这里了,家里有孩子的,一定保存下来,让孩子早点背熟,对于写观后感很有帮助。

从小学开始,老师基本都会布置观后感的作业,这是考察学生课后观后感的总结能力,有些同学面对这类题目的时候,一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写观后感好。

今天,周少给你们带来15篇名著的《观后感》,每一篇都值得孩子学习,包括《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朝花夕拾》、《红楼梦》等这些课外必读的名著。

这份观后感,建议家长们打印出来,让孩子好好读一读,学一学人家是怎么写的,对于孩子提高写观后感非常有帮助。

觉得不错,欢迎留言……#教育# #教育微头条# #微头条名师团#

禁忌和规矩本来是为了帮助我们修行,但是成圣成佛的最高境界却是自由无碍的独立意志。

人与人之间很难理解,这是人类的悲剧!

和鲍鹏山老师一起读《水浒》,课程笔记第67节。(连载中)

山门里面的和尚们耳朵里面抓住了吓人的关键的词“火、烧”。

这两个字吓住了他们,于是又赶紧叫门子:“拽了大栓,由那畜生入来;若不开时,真个做出来。”

在和尚们的话里面也有一个隐藏的信息:“畜生”。

不会读小说的,只会读到开门放他进来;会读小说的,就会注意到和尚们对鲁智深的这个称呼“畜生”。

这是和尚们对鲁智深的评价,鲁智深骂他们是秃驴,他们骂鲁智深是畜生。你从中可以读出来双方的隔膜。

这里面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各自的心性不同,天赋不同,追求不同。他们在不同的境界上,不同的频道上,无法互相理解。这是鲁智深的寂寞,是鲁智深的悲剧。

人与人之间很难理解,这是人类的悲剧!

于是,门子就捻手捻脚拽了门栓,飞也似闪入房里躲了。和尚们也赶紧各自找藏身之处回避。

注意这地方有几个用词,“捻手捻脚、飞也似、闪、躲”,这些词说明什么呢?

第一说明鲁智深凶啊!

第二说明和尚们怕呀!

刚才长老不是说了“天子都怕醉汉”吗?

而且,因为门子拉开门栓是捻手捻脚,所以就造成了下面喜剧性的一幕。

鲁智深在外面并不知道门栓已经拽开了,他“双手把山门尽力的一推,扑通一声攧将入来,吃了一交。扒将起来,把头摸了一摸”。

摸头有三个幽默的效果:

第一个,并不是他真的摔了头,但是既然摔了一跤,总得检查一下摔着哪里了,摸头是最方便的。

第二,摸头还有一个意思,纳闷怎么门一下子就开了呢?

第三,这一摸,应该后悔刚才骂别人秃驴了吧?你摸一下自己的头,也就知道自己也是秃驴了。

当然了这些都是我们读书读到此处的想法,是施耐庵给我们造出的这一种幽默的效果。鲁智深还真的没想那么多,他的一切都是一种很自然的举动和行为。

他从地上爬起来,直奔僧堂里面来,到了僧堂,大家都坐在那里打坐,见他进来,一个一个低了头不去惹他。

他到了僧床边先是一阵呕吐,吐出他刚才喝进去的酒,吃进去的狗肉和大蒜。众僧哪里受得了这个臭啊!和尚们一起都掩了鼻子。

鲁智深倒也不管他们,他爬上禅床就准备睡觉,但是他哪里有慢慢的脱衣服的耐心呢!他只是一味的撕扯,把他身上的直裰带子都咇咇剥剥地扯断了,却颇为意外的掉下一只狗腿来。

你该记得他从山下酒店出来的时候,把这条狗腿揣在怀中的吧!好像鲁智深也已经忘掉他的怀中还揣着一条狗腿,这个时候突然一条狗腿掉下来,对他来说好像是很意外,而且是意外之喜,所以他连呼:“好好,正肚饥哩!”扯来便吃。

和尚们看见了鲁智深在禅堂里面吃狗肉,都把袖子遮住了,脸不敢看。鲁智深邻座左右的两个禅和子还赶紧躲开。

鲁智深本来是自得其乐,一个人吃得高兴,一看有人躲他,他偏把一块狗肉给上首的这个和尚伸过去:“你也到口。”

和尚一看吓坏了,赶紧用袖子死死的遮住了自己的脸,看都不敢看哪,还敢吃啊?

鲁智深又把肉往下首的禅和子的嘴边塞将过去,那个和尚赶紧逃跑,鲁智深又一把抓回来,劈耳揪住。这个也有意思,因为和尚没有头发,只能揪耳朵了。用手把和尚的耳朵揪住,然后把肉就直接往他的嘴里塞。

对面的四五个禅和子赶紧就来劝。

鲁智深一看有这么多人都来了,他就把狗肉撇下,然后提起拳头,去那光脑袋上去咇咇剥剥只顾凿。这一凿,满堂僧人都大喊起来,都逃出了僧堂。

施耐庵给他的这一大段描写的场景,取了一个名字叫“卷堂大散”。

这一条狗腿,果然是在禅堂上闹出了一台大戏,如火如荼,如花似锦,煞是好看,煞是热闹。但是,你要以为把狗腿弄到禅堂上去吃,还逼着别人吃,完全是胡作非为,那还真的不一定。

我还可以理解为这是鲁智深师父在渡人,在教他们解放思想,挣开锁链,直指人心呢!

揪着别人的耳朵,把狗肉往和尚的嘴里塞,那更是耳提面命,恨铁不成钢,恨人不成佛啊!

你还别以为我胡说,我给你说一个大人物苏东坡,他还就这么胡说过。

苏东坡有一首诗,叫《禅戏颂》,诗是这么写的:“已熟之肉,无复活理,投在东坡无碍羹釜中,有何不可?问天下禅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吃得是,吃不得是?大奇大奇,一碗羹,勘破天下禅和子”。

这个意思是:已经煮熟的肉了,已经不可能再让它复活了。这样的肉投在锅里面,有什么不可以呢?我想问一问天下的那些修行的和尚们,请问这个肉,是肉呢还是素呢?是可以吃还是不可以吃呢?真是奇怪,这一碗羹哪,让天下的禅和子都说不明白。

苏东坡在这还用了一个词,叫“东坡无碍羹釜”。什么叫无碍羹釜?就是百无禁忌的大锅。

实际上在苏东坡的思想里面本来也是百无禁忌,一切都圆融无碍,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苏东坡这首很调皮的诗,简直就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写照。

我觉得可能是施耐庵先读了苏东坡的这首诗,然后才写出了这样的天下奇闻。

读后感:

人心隔肚皮,相互难理解,共命运,很难。

四大名著读后感全齐了,老师布置读后感还怕吗?《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读书笔记,也是阅读好素材!家长快给孩子收藏保存,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鲁智深不是无法无天,他是无法有天。

鲁智深的一生知己就是智真长老,所以他也一生敬长老、爱长老。不论多醉,一看到长老,必然醒来;不论多凶,一看到长老,必然服软;不论多狂,一看到长老,也必然是谦恭。

以后他离开了五台山了,也不论何时何处,总说自己的师父是智真长老。他其实何曾跟智真长老念过经、念过佛呢?他言语之间总是对长老有无限的尊敬与爱戴,还有自豪。

和鲍鹏山老师一起读《水浒》,课程笔记第56节。(连载中)

我觉得金圣叹在这个地方说的是对的。智真长老实际上是慧眼识人,他从鲁达的行为中,他看出了鲁达心性的淳朴与刚直。

其实,长老是知道鲁智深的过去的,他此时此刻对鲁智深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大度,还应该有以下三点:

第一,体现了长老的正义感;

第二,体现了智真长老的明智;

第三,体现了智真长老的慈悲。

说长老有正义感,是因为智真长老知道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救了金翠莲妇女,他对鲁智深的这个行为是认可的、是赞赏的、甚至是钦佩的,所以他对鲁智深有敬意,这就体现了智真长老的正义感。

佛教,确实讲不杀生,但是佛教至大至刚,也绝不放过坏人!他从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凶猛中,看出了鲁智深一以贯之的刚直。他知道像鲁智深这样的一个见义勇为,在邪恶猖獗之时挺身而出的人,不可能像一般和尚一样,整天就是念经坐禅、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反过来,如果鲁智深是规规矩矩、安分守己的人,他此前也就绝做不出搭救金翠莲,拳打镇关西这样的壮举。

我说智真长老明智是因为智真长老知道鲁智深这样的人只服从自己内心的良知、服从天道,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人间的条条框框是约束不了他的。能为人间的条条框框约束的人,怎么可能自己就去杀了镇关西呢?

他也没有现实的利害计较,所以他也不怕受惩罚。他对人间的清规戒律、规矩条例完全视若无物。

所以我们在看鲁智深,他在反抗这些清规戒律的时候,他又展现出他的一派的天真活泼,展现出他内在的单纯高贵。

他其实不是无法无天,他是无法有天。

什么叫无法有天呢?

也就是说,在他的心中没有清规戒律,但是他的心中有天道良知;他的目中没有人间法律的约束和惧怕,但是心中却有天道良知的敬畏与指引。他做事,他不怕犯法,就怕歁天;他不怕触犯刑律,但是他就怕昧了良心。这样的侠肝义胆之人,即使在他粗野的时候,也会有高贵的一面。

所以,对这样的人不可以打压,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压服,只能够羁縻安抚,让他心服口服才行。

我说智真长老慈悲,是长老知道鲁智深这样的人,本来就不属于禅林中人,被逼而做了和尚,他的性情中有沉重的压抑,内心里有无比的憋屈,生活中有极度的无聊,思想上还有无限的寂寞。

这样的人,此时此刻需要的是理解、是同情、是安慰、是宽容。而长老给予鲁智深的就是理解之同情,和同情之理解。这就是佛祖的宽大为怀,慈悲为本哪!

这样有正义感、明智而慈悲的长老当然是好长老。

《水浒传》写人物往往在写主要的人物的时候,也不知不觉的就给我们写出一些特别生动感人的次要人物。

智真长老,在小说里面是轻描淡写的,他不是主角,不像写鲁智深,作者要浓墨重彩,但是就在这种轻描淡写之中,一个得道高僧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读者的心中,让我们记住了他,并且被他感动着。

鲁智深的一生知己就是这个长老,所以他也一生敬长老、爱长老,不论多醉,一看到长老,必然醒来;不论多凶,一看到长老,必然服软;不论多狂,一看到长老,也必然是谦恭。

以后他离开了五台山了,也不论何时何处,总说自己的师父是智真长老。他其实何曾跟智真长老念过经、念过佛呢?他言语之间总是对长老有无限的尊敬与爱戴,还有自豪。

其实,我们说长老既没有教他念过经,也没有教他参过禅,能够羁縻住、安抚住鲁智深这样的咆哮大虫,能够收拾住鲁智深这样的狂放豪杰,这个智真长老还真是有佛法呀!

这一次大闹五台山之后,鲁智深一连三四个月都不敢出门去,可见鲁智深是真的惭愧了,是真心的想做一个好和尚。所以,鲁智深和长老,鲁智深虽然粗鲁,但是内心里有真诚;长老看起来糊涂,但实际上长老真有佛法,这真是一对好师徒!

读后感:

“无法无天、无法有天”,说起来是“无法”,其实还是“有法”的,只是那种“法”是自己的“法”,是没有得到他人认同的“法”。

吃饭的时候,看到旁边桌子上一个孩子正在背《西游记》,心有感慨。现在重视名著阅读,这是好事,但我总觉得这种任务性阅读,碎片型阅读(每周只读其中几章,写读后感,画思维导图,总结妖精宝物)失去了阅读的真正乐趣,好的书,就应当一口气读完,沉浸在书中,成为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而这种任务型阅读,可能耗时整整一个学期,耗费了孩子大量的时间,最重要的还是应付考试,当然,这的确重要。

我们这代人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真的太熟了,先看小人书,再看动画片,再看电视连续剧,再看小说,每一个过程都是享受,阅读的享受。

现在名著的考试内容越来越多,分值愿越大,同时,功利性阅读也越来越多,阅读的真正乐趣,离我们渐行渐远。

最近经常有家长咨询,暑假里老师留了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作文,可孩子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写?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孩子们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导孩子们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指导孩子们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指导孩子们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二不二要。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为此,老师特意给大家收集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读书笔记六篇,家长们可以收藏起来哟!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点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