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株洲日报」茶陵古城街道格局 “终九总”至今未变

「株洲日报」茶陵古城街道格局 “终九总”至今未变

时间:2023-04-10 23:38:44

相关推荐

「株洲日报」茶陵古城街道格局 “终九总”至今未变

茶陵古城,古称“茶陵州城”,包括今称的“南宋古城”和清重修后的城区。该城的独具性之一是街道格局“终九总”至今未变。

南宋古城始筑于绍定四年(1231),次年初成,展筑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689),重修于清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约嘉庆年间,街道向城门外延修形成一个格局,至今快800年了。

现能查到的文字记载如下:“东街、南街、北街、西街、中坝街”(明嘉靖四年〈1525〉版《茶陵州志》,下称“嘉靖志”)。

“中坝街、东街、南街、北街、西街。自治前起,沿街以总计,出紫微门外为三总,迤西至九总而止”(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版《茶陵州志》,下称“嘉庆志”)。

“中坝街、东街、南街、北街、西街。自治前起,沿街以总计,出紫微门外为三总,迤西至九总止”;“城内东为一总,西为二总……城外起三总,终九总”(清同治九年〈1870〉版《茶陵州志》,下称“同治志”)。

以上三志,“嘉靖志”为仅能见存刻本,“同治志”为最一续修本。现依上文字信息和实地察看解读如下。

古代城市叫“城池”。“城”指城墙,“池”指环绕城的濠池,俗曰“护城河”,为封闭式防御性设计。茶城择址于八大自然景观“洣水环流”,南东北临水,西掘濠,“东南因江为险,西以北为濠,濠深为尺一十有五,阔为尺六十有五,南导江流灌注其中,北复会于江,环绕若带,邑用保弗忧”。城设五门,元代“名其门之,东曰聚星,南曰迎薰,北曰朝天,西曰紫微、曰通湘”。明代“于城西展筑之,视旧之广加四里”(“嘉靖志”)。故“嘉靖志”记有五街,前四街是始筑的。“中坝街”是因展筑需重开护城河和重筑城墙而原护城河被废弃,城墙被拆,西街被围入城中间而改名的。所以所绘州城示意图上有“便河”、河上一桥为“中坝桥”。“中”因地处城中,“坝”因濠被堵塞引水、出水口,河似一水坝。

清代二志为续修,有沿袭前志部分,也有经变迁至修志时所呈现状。“变迁”从所记看,包括中坝街、北街与部分东街的消失,也包括向城外延伸的结果。中坝街的消失系康熙十年(1671)因文庙“由西郊入南城内今学地”(“西郊”指今一中校园。“今”指二中),后康熙十六年学宫(官学)也迁入南城内以及后建考棚(科举考场)、学正署、训导署等等的征购店铺、民宅所致。学宫迁入,“嫌面墙,知州熊应昌于迎薰、紫微之间添置一门,颜曰大成,今称文星门”(“同治志”)。部分东街、北街的消失,一是出入古城交通不便,二是古城工商业向城西陆地发展。

“自治前起,沿街以总计”,“治”,指州衙门(今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总”,包含“总共”与“段”、“条”之义。“东为一总,西为二总”就是以大成门为界的两段街道,“九总街”仅能从“同治志”所绘“州境城铺都分墟市全图”上见到,为一条街道,位于今洣水社区斜对面一巷道。古城重修后经济的“本末相资,城乡互济”(“同治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据1993年《茶陵县志》的“姓氏流源”考,主要是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多为经商和手工业,街道是一段一段地延修。实地考察、调查后才知,出紫微门外起至卫校为三总,至福音堂为四总,至茶亭巷为五总,至洣水街居委会左侧为六总,再至屯下为七总。

茶陵古城街道格局“终九总”至今未变,包括体现山城街道均傍水,让居民就近取水、用水和水上运输;由于傍水弯弯曲曲长达1800余米的走向、长度未变,其中一总、二总、八总和九总的宽度也未变,沿街列入重点保护而钉牌古建筑135处(九总因误为学门前尚未考证列入)。

【来源:茶陵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