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农区变景区 村民变股东 银杏铺就桐子坳村“黄金路”

农区变景区 村民变股东 银杏铺就桐子坳村“黄金路”

时间:2019-02-02 02:57:27

相关推荐

农区变景区 村民变股东 银杏铺就桐子坳村“黄金路”

在脱贫攻坚的步伐中,桐子坳村依托旅游的发展实现整体脱贫。

吃上“旅游饭”,摘下“贫困帽”的龙根保向媒体团成员讲述脱贫故事。以上图片由彭俊文 杨耿 叶友朋 刘茜玉 摄

华声在线12月4日讯(记者 王一辰 赖泳源)古老的银杏树苍劲挺拔,金黄的落叶满布山野,百日菊迎风盛开,刚刚经过雨水洗礼的桐子坳村,山雾缭绕,空气芬芳,朦胧之中别有一番韵味。12月4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指导,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扶贫办、湖南省文旅厅、湖南日报社主办,华声在线承办的“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全国网媒湖南行走进永州市双牌县茶林镇桐子坳村,探寻这里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桐子坳村被誉为“中国银杏第一村”,全村范围内共有大小银杏树3000余棵,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古银杏217棵,拥有天子山近万亩原始次生林自然风光。但是山多田少的地理环境使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经济发展滞后,全村耕地面积369亩,共138户5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户177人,是省定贫困村。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金黄的银杏叶,给桐子坳村铺出了一条“绿色黄金”的致富路。

“桐子坳的名气越来越大,景区的建设也越来越漂亮,游客也更多了。我家的银杏山庄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00桌以上,每年纯收入达20万元。”桐子坳村五组村民刘淑英是村里最早开始经营农家乐的,面对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深有感触:“以前村里的人都跑出去打工,现在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开农家乐的也越来越多,生意好的时候我们想请人帮忙都请不上呢。”

依托旅游发展,67岁的贫困户龙根保也吃上“旅游饭”,摘了贫困帽。“10到11月旅游旺季,我家接待量最大的一天接待了86桌游客,当天毛收入就有2.4万元。我把自家7亩多的耕地出租,一来我可以得租金,二来旅游开发可以搞得更好。景区搞建设缺劳动,我两口子还可以在家门口做事,每月也能赚2000多元。”龙根保通过经营农家乐、土特产销售、景区门票分红、土地流转租金等途径,已于脱贫。穿着锃亮的新皮鞋,他一脸憨笑地说:“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是水泥路,穿鞋子都沾不上泥巴了。”

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该村紧紧依托千年银杏林这一特色资源,引进县旅建投等企业来开展旅游扶贫,流转土地近300亩。将昔日的民房、农田、荒山、溪沟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变成一处处乡村美景。乡村发展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提升自身颜值的同时,还要促进产业转型和群众增收。桐子坳大力发展多样化乡村旅游,将“风景”变成“产业”,老百姓摇身变成旅游产业的经营者,钱袋子也变鼓了。过去的省级贫困村如今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桐子坳村党支部依托旅游资源,鼓励本村农户对现有住房进行老屋改造,发展餐饮服务和民宿产业。通过示范带动和政策扶持,全村共完成民房立面改造65栋,建立民宿和农家乐24家,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温馨的休闲度假好去处,同时也为农户成功打开了一条创收之路。双牌县委副书记张跃斌介绍,为进一步发挥村民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桐子坳村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旅游+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从门票分成、古银杏管护、土地流转、旅游服务、土特产开发、劳务经济等6个方面创新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全村村民因乡村旅游每年可获收益437.5万元,人均7841元,其中贫困人口收益116万元,人均6705元,极大的壮大了集体经济和增加了群众收入。

利用乡村旅游带来的大量游客资源,桐子坳村还充分挖掘本地以银杏果为主要特色的农副产品,通过包装打造,千年银杏果、桐子坳饮用水、野生茶叶、野生蜂蜜、森林土鸡等开始集聚品牌效应。通过举办“过半年”的传统文化习俗,该村把农家“土货”搬上餐桌,打造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逐步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农旅结合新模式,实现了传统农业和现代乡村旅游业的高度融合。

在景观建设上,通过精心规划,投资150万元新建花海基地200余亩,投资300万元新建一条贯彻景区的花溪景观带,彻底改变桐子坳村古银杏景点只能观赏一季的局限,形成“一带连四心、七区共驱动”的空间布局。随着四季花海、花溪、醉蝶山庄、祈福广场等景点建设的持续推进,未来的桐子坳将成为一个综合性旅游景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