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如何进一步发掘 保护 传承湖湘文化?专家学者这么说

如何进一步发掘 保护 传承湖湘文化?专家学者这么说

时间:2024-05-25 07:53:09

相关推荐

如何进一步发掘 保护 传承湖湘文化?专家学者这么说

导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湖湘大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同时也是举世瞩目的红色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他多次提到的 “半条被子”、陈树湘“断肠明志”等故事感人至深,都发生在湖南。

湖南在新时期应如何进一步在发掘、保护、传承、弘扬湖湘优秀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上下功夫,引领激励全省人民奋勇前行?《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发掘湖湘红色资源

办好党性教育基地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湖南是红色资源大省,素有“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美誉,发掘湖湘红色文化优势资源、办好党性教育基地,既是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迫切需要。

厘清认识,统一思想,提高站位

近年来,湖南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力度,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但社会上也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阻碍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有的认为红色精神和经济工作是“两张皮”,担心红色精神讲多了会影响经济工作;有的认为讲看不见、摸不着、做不到的红色精神是过于“理想化”;有的认为红色精神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已过“有效期”,现在不太适用了。

所以,发掘红色资源、办好党性教育基地,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红色精神是我们党的精神血脉、精神财富、精神动力,要切实把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我们党固本培元、强筋壮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筑梦圆梦的重要抓手,提到关乎民族复兴、关乎人民幸福、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来认识。

摸清“家底”,发挥优势,补足短板

湖南红色资源丰富,全省共有革命遗址1832个,其中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75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400处、革命领导人故居488处、烈士墓270处。

近年来,湖南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呈现出如下新趋势:一是龙头带动。以韶山和韶山干部学院为龙头,以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等区域资源为重点,开发优质课程、形成品牌优势,带动了全省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开发;二是区域融合。以韶山为中心,整合全省党性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三是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筹建了湖南党性教育馆,新授牌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陈树湘烈士纪念陵园、十八洞村等一批党性教育基地。

湖南在发掘红色资源、建设党性教育基地方面想了许多办法,积累了颇多经验,但与党中央要求、人民群众期待还存在差距,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一是特色不够明。湖南红色资源分布比较广、党性教育基地比较多,一些基地存在重复建设和特色不鲜明问题;二是发掘不够深。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不充分,对红色精神的提法、内涵、成因、要素等缺乏权威表述,导致认识不一、理解不一、表述不一;三是方法不够新。在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上,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现象;四是机制不够全。红色资源的保护修复、红色阵地的开发利用、红色教育的投入保障、红色旅游规划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等存在体制不顺、制度不全、机制不活等问题;五是效果不够实。因为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存在娱乐化、庸俗化、市场化倾向,有的地方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没有真正落实落地落小、入脑入心入行。

因此,有关部门应对全省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现状、我省及全国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状况作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便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扬长避短。

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打造品牌

加快推进湖南红色资源开发和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立足本省、着眼全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管齐下、多方努力。

整合资源,抓好“龙头”。湖南红色资源量多面广,应科学规划、有机整合,推动产生集群效应。《-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强调“深入挖掘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以韶山为龙头、以省市党性教育基地为主干、以各类现场教学基地为支撑的党性教育基地网络”,对此要抓好落实。要继续发挥韶山的区域龙头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韶山干部学院的龙头作用。新成立的韶山干部学院是中央编办批准组建、中组部列入备案目录的全国64个党性教育基地之一,要举全省之力办好韶山干部学院,带动全省党性教育水平迈上新台阶。

深挖内涵,打造“精品”。要打造精品线路。打造以韶山为出发地的“1个小时内”湘东党性教育线路、“2小时内”湘北党性教育线路、“3小时内”湘南和湘西党性教育线路;要打造特色品牌。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全省一盘棋,实现错位发展。比如韶山的伟人精神、花明楼的党性修养、桂东的纪律文化、汝城的群众路线、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等都形成了地方特色;要打造精品课程。重点在精神提炼上深度挖掘,联合省内外知名专家,以课题委托、课程开发等形式,搞好红色精神研究工作和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党性教育精品课。

创新形式,拓宽渠道。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满堂灌”讲授、听报告单一模式,加大现场教学、情景教学、访谈教学、体验式教学力度,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开拓网络阵地,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虚拟展馆、微信公众号等教育网络平台,实施“实地+网络”的教学载体和教育模式,开发网上纪念馆、博物馆等,推动实体场馆向网上延伸。

健全机制,强化保障。要健全红色资源保护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开发,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电子文本等形式,保存好历史留给我们的生动教材,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红色资源的合力;完善开发利用机制。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对红色资源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因地制宜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规划;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充分调动发掘红色资源、办好党性教育基地积极性。

(执笔:谢兵良 王连花)

整合湖湘文化资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何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我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省从提升统筹规划领导力、扩大产品服务消费力、加强人才队伍支撑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力等方面着手发掘湖湘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当前,文化和旅游职能部门已实现整合,应加快湖湘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进一步提升湖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品牌影响力。

——加快整合湘江流域湖湘文化资源,构建永衡潭长岳文化旅游走廊。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全面开发建设湘江流域文化旅游走廊空间巨大、潜力无限。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应结合我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规划设计以湖湘文化资源为内核、以湘江为纽带的永衡潭长岳文化旅游走廊;二是深入挖掘永衡潭长岳五市湖湘文化资源。要找准亮点,系统性、创新性开发永州周敦颐理学和廉政思想、衡阳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湘潭红色革命文化、长沙岳麓书院理学传统、岳阳楼忧患文化等湖湘文化资源,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三是加强区域联动。形成五市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和宣传推介招商联动机制,推动五市景点联线连片、集群融合发展;四是探索五市文化旅游走廊服务新模式。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升智慧文化旅游发展水平。

——深度挖掘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建设。

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对县域文化资源的开发,而县域文化资源又多集中在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乡镇。自以来,我省共有4批次62个特色小镇被预选创建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要着力将这些小镇建设成为湖湘特色文化旅游明珠。

一是科学制定标准。应明确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建设的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考评、验收,推动概念设计中的特色小镇落实落地;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对成熟度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小镇,如湘绣小镇、黑茶小镇、浮标小镇、女书小镇等,分期分批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三是加强专家指导。应由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组成专家组,为每个创建小镇开展面对面咨询服务,打造个性化设计方案;四是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依托特色小镇资源禀赋,发展徒步研学、休闲度假、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旅游业态,带动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人民增收。

——加快我省世界遗产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效应。

我省有张家界、崀山和永顺老司城3块世界遗产金字招牌,提升其品牌价值是实现我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应着力提升张家界、崀山的文化品质。要打破这两处旅游消费以景区门票为主、文化消费以旅游演艺为主的格局,拉长文化研学旅游、体育赛事旅游、休闲康养旅游等短板,做强“魅力湘西”、特色民宿、黄龙音乐季等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智慧化水平和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创意水平;另一方面,应着力开发永顺老司城文化旅游资源。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抓紧规划建设土司碑林展示馆、土司博物馆的同时,推动老司城文化旅游IP与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融合创新,并引进战略投资者,大手笔复制还原老司城盛况,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国家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快抗战文化、生态文化、始祖文化深度开发,补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短板。

我省抗战文化、生态文化、始祖文化资源丰富,但对其开发利用还很不充分,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应着力补好这三块短板。

一是深度发掘整合抗战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发掘研究湖南抗战人物、史实、遗存,统筹好文物保护与利用,围绕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会战、雪峰山会战以及芷江受降坊、南岳忠烈祠等抗战遗存,策划打造满足缅怀祭奠、休闲观光、参与体验、教育传承等不同功能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二是全面开发湘江、湘西、洞庭湖生态文化资源。要从生态文化景观设计、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与乡村建设等方面着手,将沿江、依山、环湖生态线打造成为湖南重要的文化旅游产业轴线;三是加速激活炎舜始祖朝圣文化游。要深入挖掘炎舜始祖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围绕华夏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做实我省寻根祭祖精品旅游线,举办高规格国际化节会活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文化旅游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以湖湘文化为内核,打造红色旅游新高地

王锡财

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不断攀升,已成为民众出游的重要选项。据新华社消息,暑期全国将有超过1亿人次前往红色旅游目的地,其中“85后”占比最高,“00后”人数同比增长62%。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三湘大地所承载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是湖湘文化的突出表征,充分挖掘其独特优势和价值,不仅能助推湖南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还能为新时代湖湘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发展开辟更宽广路径。当前,应着重破解我省红色旅游中存在的湖湘文化内涵发掘不够充分、形式较单一、文旅融合不自然、精品较少、人才缺乏等问题,下大力气打造以湖湘文化为内核的红色旅游新高地。

——精心构建富有湖湘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模式。

湖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摇篮,湘籍革命家群体的活动故址和革命纪念地等数量众多,在全国占绝对优势,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比如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贺龙故居、任弼时故居;新民学会旧址、秋收起义旧址、平江起义旧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纪念地等等。但目前基于这些场所的红色旅游模式基本上都是瞻仰“故居+纪念馆+塑像”,形式比较单一,既没有生动体现湖湘人文特质,也难以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

鉴于此,应大胆创新,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等使深蕴在红色旅游资源之中的湖湘文化内涵得以物化、外化、动态化,从而让游人如临其境,思索无限、回味无穷、印象深刻。比如韶山、花明楼、乌石分别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家乡,他们的特殊气质风采与其故里的特色地域与文化特质息息相关,整体设计故居景观、环境、氛围时应注重突出湖湘特色,同时辅以小型实景演出、情景剧、3D电影、动漫等多元表现形式,形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优势互补、令游客受益匪浅的伟人故里游模式。

——精心打造体现湖湘文化精神的红色旅游品牌。

湖湘文化是湘籍革命家群体成长的沃土。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关注政治、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批判继承、兼容并包的创新精神,踔厉奋发、勇担使命的献身精神等等,是湖湘文化的精髓。

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应高扬这些精神特质,让游客一踏入湖湘大地就能深切感受其震撼力和感染力。只有将景区景观、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甚至旅游交通等与湖湘文化精神有机融合起来,开拓视野、把握文脉、发掘深度、创新品牌,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才会有市场竞争力。还要注重发掘湖湘民族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古民居文化资源,让红色旅游同时传扬着民族精神。

——大力开发富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旅游副产品。

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回味和记忆还会源于享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保存了具有品牌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书籍及影视资料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应集思广益、积极创新,设计开发有别于伟人像章、纪念章的新颖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一个景区的名片,应努力使其具有极高收藏鉴赏价值。在红色旅游景区,可考虑设计开发扁担锄头犁耙等农用缩微工具、原生态农耕明信片、精美的竹筒器皿、红军草帽等纪念品;还可推出南瓜饼、红薯米、荞麦粑粑等“红军粮”系列食品,以及毛家菜、毛家酒等“湘”味浓郁的红色餐饮。各类产品在凸显湖湘文化地域特质的同时,还应注重契合消费者对健康生态产品的需求。

——大力培养具有湖湘文化功底的旅游业人才。

红色旅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展示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事、物,如果导游对相关历史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就无法让游客完整地认识到旅游的意义。

目前我省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导游大多湖湘文化功底不够深厚,介绍景点还停留在背诵导游词的阶段,无法满足游客了解更多、更深的要求。因此,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导游队伍势在必行。比如伟人故里的导游应能准确生动展示伟人的革命活动、著述作品、相关典故等。除导游外,还要大力培养造就兼具湖湘文化功底和现代旅游技能的红色旅游管理服务人才。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让湖湘优秀文化更好助力思政教学

刘争气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使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在各课程协调沟通、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下,应进一步深度发掘、创新性发展湖湘文化,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大力加强理论教学,讲透“经世致用”等湖湘文化精髓,培育学生“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的心魄与灵魂。从屈原、贾谊等成为忧国忧民的人格范本,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视死如归的决心,再到“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舍我其谁的担当,湖湘文化之风感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仁人志士不惜为国家民族正义慷慨赴死。王夫之、曾国藩、陈天华、黄兴、毛泽东、刘少奇等湖湘名人更是薪火传承、孜孜不倦追寻 “救亡图存”的伟大梦想,造就了“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的传奇。今天,我们应进一步梳理湖湘文化发展脉络、厘清湖湘文化精华与糟粕、讲透“经世致用”等湖湘文化精髓,将其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让学生认知湖湘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契合,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爱家报国的家国情怀。

二是深入拓展实践教学,发挥湖湘英烈榜样作用,引领学生坚定正确价值追求。思政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制定不同实践方案,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文艺活动,或走出校门寻访了解历史变迁,感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平江起义、芷江受降、湘南暴动、湘西剿匪……三湘大地14个市州都有着值得大书特写的历史风云、革命英烈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景点,应有计划组织学生广泛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文化遗迹等,并邀请相关专家为学生授课、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辨析中华民族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要着力引领青少年以湖湘英烈为榜样,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坚定正确价值追求,脚踏实地、开拓奋进,把爱国情和报国志融入个人学习成长之中、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征程之中。

三是悉心指导经典阅读,传扬湖湘文学力作蕴含的文化特质,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文学可生动再现一定时间、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活动。从屈原所作《离骚》到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湖南作家所著或有关湖南的一部部文学力作,如璀璨星辰闪耀于浩瀚艺术星河。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毛泽东所作豪放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田汉戏剧作品《青年进行曲》《风雨儿女》、丁玲所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所著《暴风骤雨》、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要着力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让他们既从中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获取丰富、多维度的文化知识,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同时深入了解“经世致用”文化熏陶下的作者“文以明道”的创作初心,并以此与往哲先贤为友、知人论世。

四是大胆尝试“互联网+”,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创产品,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电视湘军”“出版湘军”自上世纪末崛起以来,一直令同行侧目;近年来,国际新型影视创意中心、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长沙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等大批文创项目陆续上马;,湖南更是率先全国提出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借力先进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平台,使内涵丰富的湖湘文化在传播中创新和发展。一方面,要打造更多让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互联网+湖湘文化”文创产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应激励广大学子拓展创意思维,参与传承和传播湖湘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