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朔城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购美丽乡村

朔城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购美丽乡村

时间:2020-11-03 23:15:12

相关推荐

朔城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购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农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近年来,朔城区通过持续不断地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现代农业、开发美丽人文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全域性地显著成效。

8月6日,朔城区人大主任李杰、副区长高峰及人大委员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齐宏亮陪同,并详细介绍亮点工作。

持续接力推进拆清治乱,建设园林乡村。

4月份以来,我区牢牢把握“三线引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总体思路,围绕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建设“五大专项行动”,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共建共享、全民参与、卯足干劲,合力推动。为保证环境整治取得最佳效果,区委区政府聘请台湾谢英俊团队和华东设计院科学规划,多次组织机关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对标先进,问道取经,区委书记吴晓斌、区长孟维君多次亲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督导调研。乡镇领导干部全部沉入一线带头参与,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各尽其能,力求精致、尽善尽美。历经4个多月的集中攻坚、提质完善,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有亮点、有特色、有内涵。

一是依据村情实际,结合深厚的农耕文明,配备完善农村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风格各异,富有情调的文体广场、小游园、农家院、长廊、凉亭等。比如峙庄的初心园、民俗园、前村的休闲长廊、后村的福禄寿石头文化园,既保留了村庄的原生态,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注入乡村鲜活的生命力。

二是充分利用村庄房前屋后、河旁湖旁、渠边路边、零星闲置地等一切可种树的边角空地,植树环绿,建设园林化乡村。达到村庄周围森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村民庭院花果化、村内集中绿地宜人化、河渠乡路风景化,建为青年老少宜居宜游宜养向往的好地方。

小游园

历史人文铸魂乡土,乘势而上发展文旅。

历史弥新,文化永恒,文化是乡土的魂。 朔城区历史悠久,马邑文化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魅力。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峙峪人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历史上朔城区曾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交流之地,也是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朔城区人文历史厚重、文化特色鲜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旅游资源。

我区沿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了红色文化型、历史古迹型、名人典故型、文化遗产型等四大类文化示范村庄,助推文旅发展。

打造峙庄村“右玉精神”领头雁示范村、徐村红色文化型村庄。大力弘扬之庄村党支部书记任忠义40年如一日,久久为功,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勤劳致富的“右玉精神”。在徐村修建赶考广场、纪念毛泽东率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领袖进京赶考,警醒广大干部守初心、担使命。不论走到多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要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有序开发保护前村的鄯阳古桥、后村的古堡、化庄的烽火台等历史遗迹,建设历史古迹型示范村。宣传留城村神奇故事,让人们见证朔城区的发展与变迁,体验烽火年代朔州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深入挖掘各村历史典故、特色文化,打造系列文化遗产型村庄。有序开发了北曹村清代内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礼部侍郎、康熙皇帝老师田喜篝田氏祖训、家风,薛家店赵氏祖训,打造乡贤文化;楼子坝李氏家族的镖局文化、青钟村昭君文化;烟墩村漠北移民根祖文化、孝文化;神头拓跋珪文化、农牧交融文化,小泊村八府巡案霍瑛的诚信文化等。

转型综改发展农业产业,提供民富村强动力支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民富。我区是农业强区,有深厚的种植业基础,近年来,我区围绕环城生态新区城市菜篮子,优质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现代生态畜牧三代板块,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为助力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撑。

一片红兴一方经济。做强做大雁北红。在北曹村建有1000亩枸杞、芽菜种植示范基地,从宁夏森淼集团引进果用枸杞和叶用枸杞“宁杞6号、宁杞8号、宁杞9号”,注册品牌“雁北红”,据介绍,枸杞亩产120公斤,研发的产品有冻干枸杞、枸杞烘干果、枸杞芽菜、枸杞芽茶等。产出的鲜果、鲜菜全部经深加工销入市场,终端市场枸杞鲜果80元/500g,总产值高达2亿元,带动从业人员近 140 人,农民年收入约20000元 ,年吸引游客采摘约2000人。效益相当可观。枸杞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北曹村枸杞基地调研

一片果园富一方百姓。园林乡村贾庄乡薛家店,走遍三街六路,村内遍地是果园。有桃园、杏园、枣园、梨园、玫瑰园。充分利用开发村内闲散空地,做大集体经济,扩大集体资产,既美化了环境,同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人大主任李杰指出,要坚持以转型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支撑,集中攻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深入挖掘各村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俗,继承红色文化传统,推进乡村各项文化活动,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把风景风情风俗化为人气、财气福气,努力建成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浓浓乡愁的美丽乡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