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继莫言之后 中国作家余华有望再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继莫言之后 中国作家余华有望再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时间:2021-04-20 18:52:33

相关推荐

继莫言之后 中国作家余华有望再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近来网络上不少人纷纷讨论,说余华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有没有这种可能?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蜚声海内外,国内的读者大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些国外媒体是夸夸其谈,说“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是“中国最享誉世界的作家之一”,说“他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魅力”,“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等等。

此外,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还获得包括“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许多国际奖项,看起来的确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但是有没有人发现,被国外媒体和文学界如此赞誉的作品,在国内尽管为读者所熟知,却并没有获得什么文学大奖,什么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均榜上无名。这是什么原因?

这恐怕要从此书的思想内容和反映的时代背景来考察了。坦率地说,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其写法也有一定程度的现代主义的笔调,但所反映的是解放后一代农民在混乱政治运动下的悲惨境遇。其主人公福贵一系列凄惨的遭遇和悲剧人生,全部都是拜黑暗的社会现实所赐,他在这种风雨如晦,乌烟瘴气的环境下几经努力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儿女和妻子相继死去,他本人能苟延残喘地“活着”,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这种生存的状态不是他福贵一个人的境遇,而是所有农民所面对的现实情况。

摸准这个脉络,我们就不难理解余华的作品是“内冷外热”的缘故了。我们的文化部门肯定不愿意将那些曾经的丑恶社会面貌示之于众,但喜欢指责他国人权状况的西方媒体和文化部门就不一样了,他们正好可以拿《活着》这样的作品来作为他们指摘中国的口实。

事实的确如此,世界上伟大的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要烙上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一味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很难成为经典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没有可能的。

如果余华以《活着》为代表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将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件荣幸之事,但却是中国政治的一个尴尬。

说句老实话,笔者个人并不喜欢余华的作品,觉得他的叙述太冰冷残酷,缺少温情,而这大概却是余华小说的一种重要艺术特征。当然,成熟的文学作品价值无法用好坏高低来评论,只是读者自有个人的喜好罢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