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高考高分作文揭秘——高分作文这样拓展思路

高考高分作文揭秘——高分作文这样拓展思路

时间:2022-03-21 08:57:49

相关推荐

高考高分作文揭秘——高分作文这样拓展思路

高考高分作文揭秘——高分作文这样拓展思路

——作者微博及百家号:橙子爱知识

在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为目的教育背景下,高考作文的命题已不再回避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价值取向,并且勇于站在时代与生活的最前沿,重点考查考生思想的火花与内心的律动。因此,作文内容贴近社会,紧扣时代脉搏,直观反映或侧面折射社会热点,已经成为命题人的共识。因此,进行写作前“头脑风暴”式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表达,必然是高考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权威解读

借“史”还魂,鉴古观今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湘滨

高考落下帷幕,全国Ⅰ卷作文题无疑热度最高。

它和往年相比,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形式载体变了,命题者绕开“疫情”“扶贫”“小康”等高频高热度的话题,借助“桓管鲍”这一脍炙人口的典故,分出三条思维的线,考生沿着每条线都要故事可讲,都有心得可谈。

尽管材料本身并无大的新意,但当各地备考沉浸在和的主旋律中,难以自拔时,全国Ⅰ卷让广大师生觉得那么近又那么远。最起码有一点,题目起到了很好的防套作防宿构作用,今年出来说押中题目的很少很少。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此题命题者用的是一招借“史”还魂,托古说今,考生需要穿越到两千多年前,回溯那段“历史”,找到它的“魂”,而又要回归到当下,着眼现实。所以,聪明的考生脱掉题目的马甲,会发现它的里子差不多,还是那些并不陌生的内容,兜来转去:顶层设计,领袖胸襟,大国气象;强国富民,一匡天下,复兴大业;公心用才,知人善任,选贤举能;人民立场,家国情怀,大我无私;格局视野,渡人渡己;忠义贤良,仁厚宽恕……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

注意“读书会”的情境设定,以及“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的任务要求。重点选定一个对象,读到点子上,也读出新意,读出灼见,就是佳作。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相对于去年区分不大的“劳动精神”,今年的鉴古观今,应更能彰显出优秀学子的阅读沉淀和视界广度。

希望如愿。

入乎内钩沉历史,出乎外烛照世相

江西抚州市东乡区第一中学 王茂平

作文不难写,但要写好很难。

不难写,是说审题上不设置障碍,明明白白的,不刁钻,不古怪。例如,设定的要求、限定的情境都是很清楚确切。

比如:“举行读书会”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写一篇发言稿”。这些,都很自然地引导考生进入写作情境,既明确了写作的指向性,同时,也启发并给予了考生思考的多维度。

但是,要写好,写出深度和广度,却不容易。

首先,要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写作时,固然要“结合材料”来写(这点也是题目中的要求),但若是一直把眼睛盯着故事本身,思维囿于人物表层的举止,而不注意挖掘丰富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并触类旁通,对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即:历史材料)有更多的了解,对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特点、政治形态与格局有所涉猎,则很难游刃有余地写出有力度的文章。

因为作为读书会(这也是写作的外部情境背景),本身既是一种阅读的表达与交流,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其命题的潜台词之一(即:潜在的考察能力)就是学生要有阅读的积累,要多读书,善思考。一句话,越是占有丰富的阅读积淀,越能挥洒自由地谈古论今,真正地抒写出有感触的文字。

其次,要有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入乎内”。学生要能够立足故事本身,辩证地、理性地看待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从事实本身出发,会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件,分析问题,表达观点。行文中应有比较,有辨析,而不能简单地先入为主,进行生硬地、空洞地、泛化地论述。

二是“出乎外”。学生可以缘事析理,在讨论交流分析中,得出有人生指导意义的启发、启迪。因为谈古乃是为了论今,读书乃是为了启智开化;所以,个人认为,在行文中可以结合现实,以古证今。要能够巧妙地、顺理成章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引申到对当今的时代特点、历史特质以及价值观等的观照。这样,发言稿就有时代气息和针对性。这也是命题的潜台词之二,即凸显事件的当下价值和时代意义。例如,考主可以由齐桓公的视野与心胸——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谈波谲云诡的时代下的举贤选能、兼容包并的治国策略和国际视野,或由他的历经坎坷、君臣合衷共济成一代霸业,引申到时代青年的同心奋斗和接续追梦;由管仲忠心一片,尽为臣之责,引申到责任与使命;由鲍叔知人善用、公而忘私拓展到讲大局、讲公心,讲家国情怀……

头脑风暴

你要相信每一道作文题都有无数解——

1.金麟岂是池中物

这一构思来源于题干孔子的话:“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本题题干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限制条件,就是那句“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换句话说,你只能从这三个人身上做文章,看起来目标非常明确,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这次考题,考察的乃是知人论世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一要懂历史,明得失,知兴替,二要会作文,会说理,能服人。

在电影《风云》中,完整句子是“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题目虽写前句,主旨却取后句。强调管仲之才。可结合名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其意而用之,即“先做千里马,自然有伯乐”。这一构思强调的是有才之人,终将不被埋没。

要写这一构思,你要知道两件事:

一.管仲到底有什么才能。

二.管仲被齐桓公任用之前,除了坐牢,还倒过哪些霉。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解读材料部分就会难以深入,文章的逻辑起点就不够扎实,很难说服人。

为了逻辑严密性讲,文章也要写机遇和朋友的作用,只是不可喧宾夺主。另外作为一篇发言稿,除了讲历史,还得讲结合现实,方才言之有物。这一点其实是所有构思都需要注意的,所以后面没有特殊技巧,我就不再做强调了。

如果你实在想不起用这首古诗词来做标题,强行想,万一用得不贴切,反而是不如直白点。比如,将标题改为《是金子,都会发光的》。

2.论贵人

以一句“知识就是力量”而闻名世界的弗朗西斯·培根,写了一本十分著名的随笔集。中文版一般翻译为《培根论人生》,这本书的标题挺有意思,有着极简主义色彩,统一写为《论XX》。如果你胆子够大,不妨试试这个标题——《论贵人》,或许会简到极致韵自来。

算命匠经常说的一句好话是“命中注定,贵人相助”。

这里谁是贵人呢?在三人的关系里,很明显鲍叔牙和齐桓公都算得上是管仲的贵人了。虽然题目为《论贵人》,但这个构思讲的其实还是管仲。鲍叔牙和齐桓公只是给管仲提供了机遇。鲍叔牙和齐桓公可谓是管仲的伯乐——大家是否看出来,这一构思,实际上是上一篇《金麟岂为池中物》中心思想的反用。上文强调人才成功的内因,这里则从人才成功的外部因素做文章,特别是人的因素。所以虽然同一件事,但是切入点不同,素材选取也不同。

你之强调,我之背景。我之背景,你之强调。这是同样的思路,但不同的立意角度。

这就像是削苹果,你可以横着削,也可以竖着削。

3.如果没有齐桓公

这个构思也可以改成《如果没有鲍叔牙》。

咦,这是换一个角度写齐桓公和鲍叔牙对管仲的人生意义吗?

咋一看,确实如此,只不过是从反面把构思2《论贵人》再写了一遍。从写作角度讲,正面立意,反面表述,完全没问题。就好像你要写你喜爱春天,有一个很“猥琐”的写法,就是写你讨厌秋天、夏天和冬天。为什么说是“猥琐”的写法呢。因为同一个人,如果要他写赞美秋天,他很可能又写自己讨厌春天、夏天、冬天。

当然,虽然“猥琐”,但就考试来,也算是一法。但且慢,本构思可能还没那么简单。

来分析下:你可能认为,如果没有鲍叔牙,管仲肯定会被齐桓公给杀死;如果没有齐桓公,管仲一定得不到重用。

事实并非如此,你想想,没有齐桓公,那么公子纠十有八九也成霸主,管仲一样是名相。如果没有鲍叔牙呢,依照管仲的智商,未必就找不到新的合作伙伴。

所以假如没有齐桓公,管仲还是管仲!

哈,现在“图穷匕首见”了,本构思的立意居然是和构思1《金麟岂是池中物》完全一样。

如果把作文看成一道数学题,答案虽然一样,但证明过程是不是更高明呢?

其实高不高明不好说,但绝对更脑洞一点。

4.管仲是怎样炼成的

这标题够直白,还是在写管仲。管仲确实是这个故事中的中心人物,所以多在他身上多挖掘挖掘,也是应该的。这一构思实际上就是前面构思1《金麟岂是池中物》与构思2《谈贵人》的合体。也就是用管仲的经历,来讨论一个人,会如何成功。这样的话题,也算是中规中矩,也很容易拟出分论点。稍微有点儿新意,大概是体现在标题仿写名著上。因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初中教材推荐过的, 所以说用一个仿名著的标题,容易引起注意,并且还清晰直接地表现主题。

当然,标题仿的对象,其实不光是不推荐的读物,很多知名度比较高的书籍、电影、美剧,都是仿照的对象。比如说取个标题叫《管仲式“越狱”》,直接给一部美剧《越狱》变一下。当然,这里的“监狱”可以理解为整个管仲整个倒霉的前半生,而“越狱”则是冲出倒霉的日子。大家看,是不是一个小小的改动,整个文章好像有了一种有趣的象征意义在里面了,呵呵。

别说,这标题还真有点儿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感觉呢!

另外,假设您的阅卷老师是一位八零后,那么恭喜你了,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加印象分。因为《越狱》这部美剧,可是他的青春记忆啊!

5.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前面的构思,都是盯管仲倒霉的事。其实仔细想一想,无论是齐桓公、管仲还是鲍叔牙皆为霸主名相,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满成功的人啊。所以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优点,使得他们都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并且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好的启示。

挑选了一条,不拘小节。这一条,似乎比较多地指管仲。

你也许说材料里并没有明显写管仲不拘小节啊。其实是有的,比如说,管仲并没有古代一般人那种愚忠的,他可以为了公子纠杀小白,转而也为小白办事。在道德家眼里,这也算是小节有亏了吧。其实读完管仲的传记,你会发现,管仲还真是道德品德有点儿问题的,比如说贪财、气量狭小,生活奢靡。管仲去世之后上百年,孔子都还在骂他,说他最严重的问题是不讲礼仪——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鲍叔牙呢,自身倒谈不上不拘小节,但他对管仲的态度,倒是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认可。

什么,你压根没读过管仲的传记,这些你都不知道啊?哎,那就没办法了。还是那句话,在大语文的背景下,你对历史人物不熟悉,若用这个角度写,就无法解答读者“管仲哪里不拘小节”的问题。齐桓公有没有不拘小节呢,不好说。但是他打破常规用这么个人,至少得算“不拘常规”吧。

大家知道,齐桓公之所以成为霸主,很大程度是一直坚持“尊王攘夷”的大政策。而这政策,不正是管仲提出的吗?所以管仲虽然小节有亏,大方向却非常坚定。

当然,有的同学说,这样的标题,太明白,显得有点LOW啊。能不能在不改变基本构思的情况下,换个一听就高大上的标题呢?

有!

比如说,你可以把作文取名为《格局》,从这个角度写的好处,就是跟现当代事例的兼容性,非常好。

如果觉得不够鲜明,可以加个定语——《管仲的格局》。

6.谦和的力量

构思6终于把立意角度从管仲转到鲍叔牙。

鲍叔牙这个人物,好像就是生来为了和管仲对比似的。管仲的贪婪,鲍叔牙就大度,管仲锋芒毕露,鲍叔牙温和睿智,管仲扶公子纠,鲍叔牙就扶公子小白、管仲走到绝路,鲍叔牙偏偏救他。管仲搞经济、军事,鲍叔牙就注重教化;管仲贪财,鲍叔牙就廉洁……

管仲展示的是才,鲍叔牙千古留名的是德。

总之一句话,鲍叔牙就是一个有着古风的君子。这个角度,完全可以写很多文章。比如《君子之风》《做一个谦和的人》《宽容是美德》。这种君子风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即使扩展到现在,也并不过时,扩展到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能展示中华之底蕴。所以船长相信,从这个角度写鲍叔牙,是比较安全和讨巧的。当然,如果您根本就不知道观众和鲍叔牙之间发生过什么事,这段话就当我没说。

不过,我给出的标题虽然也是这个角度,但稍有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有“力量”二字。也就是说,君子鲍叔牙,也是有脾气甚至血气的。在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有一次想让鲍叔牙来做相。鲍叔牙此时就坚持让齐桓公撵走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奸臣,

否则他绝不会为相。因为老头的坚持,齐桓公居然一度将他最喜欢的这三位宠臣撵了出去。这个谦和的老头,临到最后,对这三个著名的奸臣,还是现实来倔强的一面。

所以君子的温文尔雅,绝不是怂,不是一味谦和退让,他有原则,有底线,一旦突破原则底线,君子也会进行有力地抗争。这就是我取的标题《谦和的力量》的原因,如果自己的底线了原则被突破,君子是会反击的。如果你知道关于鲍叔牙的这段史实,完全可以文气一转,写出君子内心坚守原则,绝不动摇的一面。

但还是老话,你若对鲍叔牙的历史事迹一点不了解,光是从材料分析,很难深入阐述问题。。

毕竟,文史不分家啊。

7.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其实就是诠释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

成语“管鲍之交”本身就是友谊的象征,这一构思,主要阐述对“友谊”的理解。写作难度不是特别高,素材也是古今中外随便选取。当然,在这段著名的友谊中,人们更多称颂的是鲍叔牙。主要称颂他三个方面,一是慧眼识珠认识朋友,二是宽容大度信任朋友,三是鼎力相助帮助朋友。这三点,可以作为文章的骨架。这个点也是涵盖的范围广泛,古今中外素材俯仰皆是,且能够扩展到国家、社会层面,也算得上是一个思路清晰的解读角度。

当然,如果嫌标题过于直白,可以有一些更吸引眼球的命题方式。

可以取名为《信任是友谊的帆》,现在有句俗话叫“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是形容友谊的脆弱。而管鲍之交,显然正好相反,他们之间有的是信任,而不是利益关系,所以友谊之船是不会轻易翻。

还可以将标题趣味《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是来自孔子对“益者三友”的解读,即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诚实的人交朋友,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显然鲍叔牙就是正直和诚实的人,而管仲则是见多识广的人。借用孔子的话来构思自己的文章,这样借助经典来进行立意和构思的方法,在作文之法中,算得上是一个“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小窍门哦。

8.选择

终于把视角放在齐桓公身上了。仔细想想,这个故事里面运气最好的其实是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而如果你要问他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选择,那绝对就是关键时刻装死。齐桓公运气真的非常好,但是作文里你当然不能写“齐桓公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运气好。” 若把这当做论点,那就妥妥的零分作文了。 机遇当然可以作为成败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能成为决定因素。公子小白能够骗过这么精明的管仲,关键在于他急中生智,直接装死。

换句话说,他细节做得挺好,跟真的一样。

当然这不能理解为欺骗人,而应当理解为关键时刻做了一件最正确的是,既逃过一劫,又让管仲一行放松了警惕。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是一个非常善于做出正确选择之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一个负责做决策的王来说,简直就是天赋。

如果对齐桓公了解更深刻一点,这个题材会阐述地更加深刻。因为事实上齐桓公的确是善于做出正确选择的人。他选择任用管仲,选择尊王攘夷。如果对历史更熟悉点,还可以看到他听取管仲意见,果断取消封禅大典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封禅书》里。

当然,对中心思想的阐述,要兼顾正反两方面,齐桓公一生做出的最错误的选择,就是亲近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小人,这也是造成齐桓公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

这里再次体现了历史的重要性,这些历史知识,给出的材料,并未提及,熟悉历史同学,显然在作文思路上,就会更加广阔,这就是大语文的特点。

9.机会是条鱼

这一则构思和前面的构思《选择》可以算是姊妹篇,因为两者基本来源于故事中同一个部分,即齐桓公关键时刻靠装死来骗过管仲那一段。这一幕在滚滚历史中只是非常细小的一当然,前面说了,材料是一个苹果,可以横着切,也可以竖着切。整个故事,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的一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说,齐桓公一生功业,正是系于此。

从这个角度立意,应该比较容易着展开论述。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在路口相遇,其实机会对他们来说,都是均等的。管仲为了强多机会,不讲道德了,想直接射杀公子小白,而公子小白则靠“装死”这种猥琐办法来抢先了一步。电光火石,稍纵即逝,如果齐桓公没有抓住,机会就丧失了。所以可以写用《机会是条鱼》来形容机会对于人生的意义。

但是這篇作文要注意三观端正。对公子小白,你可以说是急中生智,对管仲嘛,这件事还是要说他厚道,虽然机会要枪,但是基本的公平竞争精神,还是要要的。如果你写道最后的结论是,为了赢,就不折手段,那这篇作文就可以扔进回收站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你何不直接把标题定位《为了赢,就能不择手段吗?》

10宽容他人,成就自己

这一构思显然是指的齐桓公任用曾经的死地管仲为切入点展开论述。重点写齐桓公作为一代霸主的心胸。这一立意也是解读本材料一个比较简单的突破口,值得尝试。也可以取为别的类似题目,比如《桓公的格局》《包容你的“敌人”》《公子小白的大智慧》

1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个标题,也可以写得更直白点,比如《信任》

这一构思算得上是构思11的姊妹构思。同样是将思考点放在齐桓公任用“死敌”管仲身上。其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构思强调的是齐桓公的用人艺术,而不是他的胸襟气度。因此这一思路延伸扩展之后,自然也是重点论述一个领导应该如何用人。古今中外历史上,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这样的例子都非常多。

刘备对诸葛亮就是无限的信任,所以造就了“如鱼得水”的君臣佳话。

明末崇祯皇帝对自己的臣子将信将疑,杀死袁崇焕这样国之栋梁,结果加速了明朝灭亡,这是反面例子。

一战时期,德国东线总指挥兴登堡和手下鲁登道夫组成了让俄国人闻风丧胆的“兴鲁组合”,兴登堡对鲁登道夫给予了无限信任,只要是鲁登道夫的计划,他一概批准执行,这种无限的信任,使得德国东线战场上一度所向披靡。

相反的例子,就是二战后期,希特勒变得疑神疑鬼,老是怀疑手下的将军们会造反。他的这一行为大大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看,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这样的例子还多得很。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现实,也是非常容易论述的。

当然,如果要进

所以,如果历史学得好,写作文,也是手到擒来的事——我在这里再次强调“文史不分家”。

当然,要想文章立意更加深入,光有“史”还不够,还需要加上“哲”,也就是理性思考。《三国志》里也提到了齐桓公,书中说刘禅可比肩齐桓公,齐桓公信任管仲可以霸诸侯,信任小人就亡身。刘禅信任诸葛亮可以天下无敌,信任小人好歹还未亡身。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评论,齐桓公可谓成于用人不疑,也败于用人不疑。因此,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啊。

嗯,这一立意角度,似乎又有了很大的深化空间哟。

12.有恒者生,临机者胜。

《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有恒者生,临机者胜》基本上算得上是这句兵法名言的通俗扩展版了,可以运用于一切事上。当然也可以用来分析给出的这段作文材料了。因为作文要求是分析人,就这段故事里,谁是有恒者,谁是临机者?

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人设区别。应该说三人都有这么一些特质。论通达,管仲的提出的“尊王攘夷”成为齐国崛起之大政策,鲍叔牙始终坚守君子之底线,齐桓公用人不疑,这些都是有恒者。而管仲处理事务时候随机应变的能力,齐桓公临时起义装死,不能说不是临机者。

当然,材料分析之后的扩展,我就不再赘述里。

这里有两点跟之前不太一样。一是比起之前构思的发单独分析某个人,这里分析的其实是三个人。

二是这里所展示的,是一种带着哲学以为的观点,要想写出这样的作文,光有历史知识,显然还不够,还应该有这样的思辨观念的储备。我们写文章当然尽量不要观念先行,但如果观念本身和材料是切合的, 不妨顺手用上,只要用得合情合理,那也是考场作文中的大杀器啊。

13.不拘一格,为国选才

这一构思的立意高,不再局限于个人如何成功。这么写体现的是考生作为青年人,应该具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其实我们挖掘一下材料的背景,就会发现,之所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竟然要从外国朝齐国跑去争夺王位,这本身就是因为齐国发生了内乱。而公子小白绝对不是一个只知道争权夺利之人。齐桓公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很早就已经具有了雄才大略。我们可以隐约猜测,这里有辅佐者鲍叔牙的影响。

最后,齐桓公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不拘一格。从监狱里把自己的死地给选拔为相,这件事固然有鲍叔牙的推荐,但从根本上讲,其实还是因为管仲的治国理念是契合了齐桓公内心的理念。因此才一拍即合。“不拘一格,为国选材”这一切入点,重点强调的是推举人才的动机,不是为谋私利,而是为国为民,这杨的探讨,对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以此立意,很不错。

14.如何对待“坏小孩”

最近有一部剧大火,《隐秘的角落》,其原本小说叫《坏小孩》。

正在高考前夕,“坏小孩”也在段时间内成了热词。也不是喜欢蹭热点,但像这种送上门的来热门题材,如果想要给人印象深刻,有机会绝对不要放过。我们分析一下材料,发现管仲的身份,其实是个囚犯。当然,它这个囚犯,是因为立场错了嘛,支持自己的对手了。

但是如果你阅读面更广点,会发现,管仲虽然算不上坏孩子,但是至少还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君子。所以文章完全可以从比喻意义上,把管仲叫做“坏小孩”——至少和鲍叔牙相比,他绝对是个坏小孩。而对待这样的人才,只能唯才是举,不可求全责备了。

其实仔细想一下,这一条和上一条《不拘一格,为国选才》的立意有些相似,不过因为是“坏小孩”,所以说容易引申到教育上去,而且文章的“坏小孩”内涵和《隐秘的角落》里的“坏小孩”还不完全相同,这也是写的时候要考虑 。

另外,学生写教育话题,其实会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很难客观表达。所以可以稍微换一下别的怀特,比如说,未来社会到底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各方面平庸的人呢,还是敢闯敢干的“坏小孩”。这样的解读,能表达出孩子对现实的观照,对社会的理解,容易引起共鸣。

15.假如管仲生活在今天

这是一个脑洞比较大的构思。如果对自己的思想和文笔有信心,可以脑洞开大一点点,假象一下,如果管仲生活在现代,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比如题目取为《假如管仲生活在今天》。

要小心的是,不要写成了记叙文。考试作文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跑题和搞错文体。不要忘了这是“发言稿”,不是故事会。

脑洞故事你可以编,但一定要明白,编故事的目的是讲道理。对自己的创造力、文笔和思想没有十足信心,最好不要挑战这一话题。至于什么道理,比如你可以写管仲在今天处处吃瘪,原因是他坐过牢,所有的单位都不要他——这就是在呼吁社会变得更加宽容,要像齐桓公一样,给一个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写管仲虽然在找工作过程中吃瘪,但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搞网络经济,用抖音带货,结果成了中国网络带货一哥,人称“管老师——这个脑洞告诉大家,过去的管仲,要想出头,得看运气,如果齐桓公正好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他就死了。但是当今网络社会,机会多多啊,只要你肯努力,一定会有机会的。

这种脑洞式写法,也可以把公子小白拖出来当主角。至于能有什么既结合材料,又关照了现实的主题,那就请船员们自己琢磨了。

16.鲍叔叔,借我一双慧眼吧

又轮到鲍叔牙出场了。

前面的一些构思里,我们从君子之风和谦让之德来写过鲍叔牙。实际上,鲍叔牙还有一个有名的人设,那就是识人之明。

识人之明意思是认识人的能力。而这一点,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立意角度。从材料来分析,至少有两个地方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第一个地方就是他辅佐的公子小白,后来的雄才大略,证明了他的眼光是不错,虽然历史看似偶然地选择了公子小白成为齐王,但是公子小白确实也和鲍叔牙认识的一样。

第二件事就是他对管仲的判断,这里就不用多说。

其实如果阅读广泛,还可以看到鲍叔牙在管仲去世之后,强烈建议齐桓公辞掉他三个宠臣,易牙、开方和竖刁,齐桓公最终没有听,结果正是悲惨地死于这三人之手。换句话说,鲍叔牙不光是会认识人才,也会认识小人——当然,这一条如果阅读量不够,肯定就写不进自己的作文里了。

如果立意从这一点展开,相信会有很多发挥空间。

比如你可以在作文里讨论一下当代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识人之明一定是非常重的一点吧。

按照这个思路,其实也可以吧管仲和齐桓公拖进来,进行评价,写一篇《我向小白借霸气》或者《管仲教我当学霸》……

17.最猛不过“过河卒”

这又是一个很独特的角度。

“过河卒”是什么呢?会下中国象棋的都知道,一个过河卒一旦过了河,其威慑力起码要涨十倍。而国际象棋里的小兵兵,如果走到里底线, 会直接升级为皇后,大杀四方——这种国际版的过河卒,更是猛多了。

材料中三个人里面,最像过河卒的是谁?

当然是管仲:管仲昨天还在监狱里呆着,第二天便摇身一变,成为了齐国相国,这是一步跨国楚河汉界,瞬间母鸡变凤凰啊,最有“过河卒”的特点。

公子小白之前也是避祸在外的流亡公子。回国之前,随时有被灭掉的危险。事实上半路上也被管仲一箭朝死里整,不得不依靠装死蒙混过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子小白也是春秋乱世中的一枚小小卒子啊,不过一旦成为齐桓公,人生就开了挂。

倒是鲍叔牙没有太多“过河卒”的感觉,那么这个构思里咱们不提他就完了嘛。

分析完毕,那么这个立意怎么立呢?

可以写,成长是从量变到质变。

可以写,人生海海,总有起起落落,心态要平和。

可以写,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平时多储备一点,一旦有了机会,你就会从小卒子升级为过河卒。

可以写,一个国家,是如何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

可以写,做好准备,该出手时要出手。

甚至可以反向立意:即使想齐桓公一样发达了,也不要忘记了,自己曾经也不过是滚滚风尘中的一枚小卒子。所以不管是人和国家,都要懂得谦逊,低调,勿忘初心——就像是鲍叔牙的哪种心态。

嘿嘿,没想到吧,这样的构思,还是吧鲍叔牙给拉进来了。

18.组团队如烹小鲜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个标题化用的可是庄子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化用,不但直接借用了句子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把名句的内涵也借了过来。

什么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呢?

意思是,治国就像炒菜一样,要顺应食材的特点,也就是顺其自然,才能调出好的味道。这意思就是,治理国家也要顺应民心。

那这和作文题给的材料有什么区别

其实我们自习想想就明白了,题目要我们分析三个人,我们之前所有的构思,确实也在做这个事。但是似乎都没有想过,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齐国能够崛起为春秋五霸,正是靠着三个人相互配合。齐桓公是王,负责做决断,管仲是相,负责制定和执行经济、军事等大政,鲍叔牙则是大谏,相当于后世的谏议大夫,负责监督,还搞教育。

性格上来说,齐桓公的雄心和果决,管仲的聪明和才华,鲍叔牙的谦和和稳重,加起来像不像是齐国争霸三人男团组合?

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绝对不是靠他一个人,而是靠三个人相互配合,组成了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个班子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而每个人的性格都复合自己在团体里的定位。可以说,团体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位置,这不就是“组团队如烹小鲜”吗?

是不是想起了《西游记》中那个著名的取经四人组?

朝小了说,这是人生智慧,朝大了说,这是一种时代精神。抱团取暖,不忘初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